千杯酒中的李白与酒神精神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g76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最近教学《唐诗宋词》,三句离不开“诗言志”,学生们在我不断地强调下也会时常从言志角度来读诗歌。在“清新飘逸的李白诗”这个专题学习中,当我问在预习的学生,《将进酒》你读到了什么。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进行知人论世,说本首诗表达了李白在被“赐金放还”八年后借酒消愁的情感,其他没什么了。我猛地意识到学生们近阶段学了一些诗后产生的审美疲劳,贴标签的话语不断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一首独特的诗在他们面前变成了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应付过去的文字。
  一个有生命的文本,如果只是这样简单地理解,教师不能带领学生走进去感受属于这一首诗的独特魅力,不能不说是教师的失职,学生们也会因此而漠视诗,体会不到李白作为诗歌史上一座丰碑的真正涵义。
  荷尔德林说,文学是为“存在”作证,“存在”是文学的精神边界。《将进酒》之所以要阅读,缘于李白对于存在境遇的独特审视,一种从认识令人悲观现象的客观存在、不可改变中提炼出来的理性的清澈,从而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德国伟大哲学家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在李白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的学生在感受到这一点后反观自己的现状,是不是会受到震撼进而学会理性地看待处境,能积极地面对生活呢?所以仅仅停留在李白借酒消愁是远远不够的。这首诗最后“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内涵和意蕴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李白人格精神的体现。我试着将这首诗的教学内容重点定位为:“理解千杯酒中的李白有着酒神精神的生活态度。”
  【教学流程】
  一、读出感受,读出疑问
  师:读完这首诗,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或感觉,或者你有什么疑问。
  生1:这首诗最后“与尔同销万古愁”,可以看出李白借酒来消愁。
  生2:结合课后注释,这首诗我感觉李白表达了自己不得志,所以想解救来派遣内心的苦闷。
  生3:我感觉李白对金钱非常不在乎,只想痛快喝酒。
  师:概况一下,大家认为这首诗想表达:消愁、排遣苦闷、喝酒后的痛快等。初读时我们总是找一些直接抒情的语句,或者知人论世了解背景后找到意象来理解。
  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说说看
  生1:我感觉前面两行说的内容与后面内容没什么大的关系。
  生2:我认为是有关系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感觉就是时间像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而“朝如青丝暮成雪”表明时间过得非常快,李白因为仕途不顺,感叹时间易逝,所以会“悲”。正因为这种“悲”,下面才会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要获得快活,现在就是喝酒。(生笑)
  师:好,这样的解释能够说清前后的联系,既然时间无情,那我何不快活一点生活呢。我想问大家“尽欢”你怎么理解?
  生1:我觉得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我可不可以理解成你说的是不要受人束缚,随心所欲的意思。
  生:(笑)大概是这个意思。
  生2:我感觉就是及时行乐吧。你想想时间流逝地像流水一样快,而且不会回来,那么就要抓紧时间享受生活。(生大笑)
  师:同学们的理解我想在解读完整首诗后再来看,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老师也有一个问题:后文“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斗酒十千恣欢谑”这些语句都是说要喝酒,为什么要用那么多语句来表达呢?而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个句子插在中间,你怎么理解?(生沉默)
  生1:我感觉李白有种自信,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是能够得到施展的。不过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喝酒的句子?
  生:“惟有饮者留其名”不太理解,为什么只有饮者留下名声?(突然提问,很意外)
  (生沉默,无人回答)
  师:这个问题非常好,我提示一下,大家想想“圣贤”的“寂寞”是怎样的一种寂寞?“留其名”的“名”是什么?
  生1:精神的寂寞。无人理解自己,无人明白自己内心的想法。
  生2:名,可能是他们的作品吧。
  师:很好。圣贤对理想的追求在现实中遭遇困境,那种内心的孤独、彷徨、寂寞,通过酒来排遣,最重要的是在酒中的清醒。例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陶渊明《饮酒诗》:“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都饮酒来寻找真实的自我。
  生3:我觉得古时圣贤是借助酒来让自己看清现实,同时还留下了诗作给后世,实现人生价值。
  师:深刻!我认同你的看法。
  (板书:时间易逝,人生苦短——酒——尽欢——佳作留名——人生价值)
  二、关于酒和酒神精神
  师:请同学们看PPT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是一位兼有哲学家的深刻思想,和诗人,艺术家的浪漫气质的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尼采为了同时反对虚假的乐观主义和彻底的悲观主义,用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形象,来命名那种个人解体而同作为世界本体的生命意志合二为一的神秘的陶醉境界,称之为酒神精神。
  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生:补充,我感觉李白在饮酒中找到了自己的真正价值。他不适合官场,适合他的应该是远离官场的文人圈。
  师:非常好!我想把你的看法结合文本说得更丰满些。通过补充的内容,我们看到了酒在李白身上的重要作用。饮酒没有让李白沉醉,反而让李白更清醒地认识现实。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消逝都是无法改变的客观现实,这常让人感到无望的悲观,何况李白此时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之久,一时的极度绝望通过能极度使人麻木的酒让李白唱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可以读出李白内心的一时悲观和苦涩。然而李白毕竟是李白,这个曾备受唐玄宗重视的翰林学士还是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判断,在“长醉不复醒”中“恣欢谑”,尽情地发泄着情绪,他抛弃了朝廷的束缚,回归到生命的原始状态,开始审视人生。所以“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那般自信出来了,“留其名”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
  生:老师,我能够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与前后文之间的关系了。李白在一度彷徨、迷惑中找到了自我,所以他乐观地对待现实,更加积极地相信自我的才华一定会得到展现的。下面那些与朋友不断喝酒的语句,实际上是表达出李白想明白后的释然,感觉是非常痛快的,而不是苦闷的。
  师:厉害,我想这样的解读是真正读明白了这首诗情感的丰厚意蕴了。
  三、李白诗歌中的抒情的深度与力量
  1.现在再请大家说说“尽欢”的理解?
  生1:现在感觉不是简单地借酒消愁,而是遇到不顺时要更乐观地对待生活。
  生2:有些事情是没法改变时,我们能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更加积极地面对。
  师:我赞同大家说的。“尽欢”的内涵通过我们慢慢走近李白而变得丰富起来,我们也从中可以审视自己的生活,看到哪些是不可改变的,认识到挫折、磨难是人生的常态,而我们能改变的是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不可改变的人生常态。借助尼采的一段文字,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这首诗中的积极、乐观。(补充PPT)
  尼采说:酒神精神所要解决的就是承认人生在悲剧性之前提下如何肯定并且弘扬人生的问题,其实就是确立了一种对待人生悲剧的积极的立场。
  师:最后我想请同学们说说你怎么看李白的抒情,有着怎样的力量。
  生1:我觉得李白的抒情不是我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多了不少积极的成分在里面,值得我去学习。
  生2:我同意第一个同学说的,不过我认为李白的这种抒情带着不少理性的思考,他能够理智地看待人生,这样的抒情很值得人品读。
  师:很好,学有所获。借用孙绍振教授的一段话——人的感情是有深度的,只有在不断摆脱现成的套话过程中,才能摸到它的底。心灵的深度才是抒情的宝藏。情感是艺术的核心,表层是感觉,核心以下是深层的智性,是理性。从《将进酒》中我们看到了李白的心路历程,“李白式抒情”中既有着中式文化中特立独行崇高伟大,也透着西方哲学酒神精神的自由、理性。这正是李白诗歌抒情的深度和力量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在我国古老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古诗词可以说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散发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尤其应该注重通过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优化学生的人文品质,于无声处达到教育的功能。  一、 借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阅读优秀的古典诗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从中得到审美愉悦,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在教学中,注重对古
各地践行高效课堂的举措轰轰烈烈,在改革的浪潮中我也担当一名水手,加入其中。经历了由刚开始的考察学习、模仿实施、逐步探究到现在的深入贯彻阶段,我的心情也由刚开始的怀疑、犹豫不决到中期的相见恨晚转变到现在的豁然开朗、坚定执着,因为我亲身见证了课堂的惊人变化!老师讲得少了,学生讲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视野拓宽了;学生的问题增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多了;学生的思考点越来越深入了,实际操控能力越来越强了
一、试卷总体分析  2014年宁夏高考语文试卷是在依据新课标谋求学生能力发展,稳定之中谋求变化稳中求创新的总体思路上设计的。所出记忆理解的题目都可以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找到答案,如第4小题考查古文实词的积累,所考查的几个词都在课本之中。“振”:“振长策以御宇内”(《过秦论》)“当”:“以当南日”(《项脊轩志》),“当侍东宫”(《陈情表》)“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师表》)“籍”:“云有兰家女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文被很多初中学生称为“天书”,生僻的文言词语,古怪的文言句式,成为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阻力。那么,如何能让初中学生更好的学习文言文,如何改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与实际的教学有机结合成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一个重要目标。  一、培养语感,了解文言文写作背景  1.指导学生“读”懂文言文 初中学生没有文言文语感,而要想读懂文言文,就必须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能力。首先
读下面文字,写一篇文章  每日匆匆忙忙的生活,使我们鲜有余暇来审视自己。其实,面对自己,了解自己,才不会迷失自己。请以“我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了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构思指导】  “我们”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指包含自己在内的多个人或是一群人。它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而言之,它可以指自己和朋友,自己和家人,自己和同学;大而言之,它可以指高中学生这个群体,可以指90后,可以指
过去,语文阅读教学存有一种倾向,就是简单地把阅读教学当成语文训练,而这种阅读训练走向规范化、试题化,朗朗的读书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繁琐的分析和训练。即便根据教材的要求背诵一些文章,也大多是为背诵而背诵,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妨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经过近几年来的语文课改,在历经“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过分追求形式的课改阶段,终于“浮华洗尽见清醇”,凸显本色语文。因此,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
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题型,在高考中所占分值在10分左右。它也是高考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目时不知从何入手,答题时也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加之训练得少,所以觉得解这一题型难度大,导致得分很低。  其实,诗歌鉴赏大体分为五个步骤:分析背景、分析题材、分析意象、分析手法、分析关键字词句。本文侧重说说如何分析題材。  题材大体可分为抒情诗和哲理诗。但是,最近几年的高
常听人说:你们老师,年年用一套教材,拿起书本就可以上课了,还要费那么多功夫备课干吗?果真如此吗?笔者虽然从事教学多年,每每翻开书本,潜心进去,却常常有不同的收获。  一、教材编排的整合——温故而知新  人教版教材的特点之一:非常注重与初中教材的衔接。以必修1、2为例,仅从选材方面分析,初中时学过毛泽东、艾青、鲁迅、朱自清、曹操以及陶渊明等人的作品,在高中必修1、2中又出现了这些名家的作品。我们可以
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体会暖暖丰富内涵。  2.探究暖暖,领悟诗中唯美情愫。  3.拓展延伸,找寻生活中的暖暖。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感悟  2.合作探究  3.联系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的唯美情愫,感悟生活中的暖暖。  教学重点  1.探究诗歌的唯美情愫。  2.联系生活,感悟暖暖。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第三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面对高考第一大题的作文,无论哪个考生都想赢。可怎样才能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文体而言,还是要提倡考生写记叙文,体现自己的“机智的构思”,反映时代的特色。  我们不妨先来听听专家的建议:“(首先要正确审题……)其次是文体问题。考前我们已经说了,高三学生写议论文多为‘公理’、‘常理’、‘大道理’的机械陈述,读来令人困倦。应当提倡写中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叙文’,道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