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

来源 :投资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o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
  
  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
  
  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叫毕加索,但是我看不到他的画。毕加索的名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传到中国来了,那时候中国正在战乱当中,没有可能邀请欧洲的展览来中国。但已经有中国的画家知道毕加索,像徐悲鸿在法国留学,他不但不懂毕加索还讨厌毕加索,他也不喜欢印象派;刘海粟是另外一种画家,他觉得毕加索的画跟中国画文化相同。他们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北方的现实主义阵营,一个是以刘海粟为主的现代主义阵营。1949年以后,北方的现实主义阵营取得了政治上的地位。基本上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就销声匿迹了。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中国恢复了正常的国家生活,包括文化生活。第一件事情就是跟法国商量,请来了法国乡村画展。我第一次看到了19世纪的一些现实主义画家、印象派画家,像米勒。直接影响到后面画的东西。在北京、上海、重庆、东北等地都出现了很多的艺术活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纲领,就是超越古典主义、超越现实主义,超越早期现代主义,甚至超越毕加索这一代人,直接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现代主义,所以很快,1985年出现了美术新潮运动。
  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中国美术界比较有主见的人,其实对毕加索已经不再感兴趣了。从民国到1949年,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接受西方的现代主义,以毕加索为例,出现了很多波折。他曾经被民国的留法生喜欢或者不喜欢,解放后一度在中国消失,文革后又以一种迟到的方式成为被模仿的权威和超越的对象。在小圈子里,年轻人已经不太看得起他了,大家开始关注二战后,被称之为后现代的新兴艺术,开始关心像杜尚、路易斯这些人。
  1982年我第一次到纽约,进入大都会美术馆,进入现代美术馆,我发现毕加索在西方早就过时了。或者说,毕加索不是过时了,而是进入了历史的背景,变成了一个山峰,变成了一个记忆。他不再是一个问题。从时间脉络看,毕加索相当于中国的齐白石和吴昌硕的年代。
  又过了将近30年,绘画界差不多要忘记毕加索了,毕加索来了,平心而论,这是我们国家引进的展览当中,相对来说比较严肃,比较完整的一个。第一,从他小时候一直到他去世时的画都包括了,虽然数量不是很多;第二,虽然他经典的画没有来,但是有1/4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他画儿子的作品,这些是毕加索重要时期的作品,还是来了。还有他晚期的涂鸦作品也来了不少。更珍贵的是他早年画一个女孩子和流浪汉,在西方的博物馆,这些画都是非常珍贵的,能够到中国来不容易。这么不容易的一个展览来了,我非常高兴公众来看,公众会不会有困扰?毕加索有什么好的,他为什么这样画?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有一个错位或者说时差。这个错位和时差造成我们对西方认知上的一个困境。我们不能说这个困境一定是负面的,因为机会同时也来了。
  
  理解毕加索的时间和空间脉络
  
  话说回来,西方绝大部分民众对毕加索未必喜欢,在他那个时代大家也是看不懂。塞尚是1906年去世的,1907年左右毕加索推出了《亚维侬少女》。今天的《亚维侬少女》被收藏在博物馆,它使美术史有一个大转弯。但是当时画完以后,除了毕加索的几个老朋友喜欢,公众都不喜欢,这个画到十几年以后才被人所认知。《亚维侬少女》是他立体主义实验的一个先身,此后毕加索进入到严谨的立体主义时期。《亚维侬少女》跟非洲雕刻做了一个交融。像《亚维侬少女》这样的作品如果今天能够过来,把毕加索同时代正在发生的其他事情放在一起看,可能要比单独做这么一个毕加索的展览,对我们有更多的启示。也许还是不懂,但是我们要的不是懂而是启示。艺术的懂是没有穷尽的。我们认知一个艺术家,比如说像毕加索这么一个丰富的矛盾的艺术家,其实是需要时间的,并不只是我们的问题,西方人也一样。
  我很想知道是哪些观众在毕加索哪些作品面前觉得不懂,他为什么要懂,如果懂了对他有什么影响,因为艺术是跟每个人的视觉,每个人的内心在沟通。这个沟通如果被所谓的不懂所阻断是什么意思?这对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意思?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话题。
  在我居住美国的18年,包括这些年我每年都回去,关于毕加索的研究,毕加索的展览,毕加索的画册,毕加索的专题从来没有中断过。这些展览综合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毕加索,这样的条件我们这里也会具备。
  比方说在毕加索的时代,产生了很多流派。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这是西方现代主义的黄金时代。同时有很多事情在发生,巴黎之外,意大利有超现实主义。西班牙的米罗和达利这两位大师虽然都跑到巴黎去了,但是他们做的事情跟毕加索非常不一样。年轻的达利第一次到巴黎,一早就去找毕加索。他说我今天刚到巴黎,我没有到卢浮宫去,我先到你这里。毕加索说,你做得对,这个就是当时毕加索的气魄。德国有另外一个运动,所谓的新表现主义,这些人当时不是很主流,可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到今天整个欧洲的美术圈越来越重视新表现主义的画家。在一部分的荷兰和大部分的比利时,还有一个流派是属于超现实主义的一个支流,里面最著名的代表画家是玛格丽特,还有南欧的吉利科遥相呼应。这些人做的事情跟毕加索都不一样,同时在俄罗斯和苏联还有一批人遥远地回应毕加索。回到巴黎,单单在巴黎就有很多流派,当时最大的一个和古典主义相对应的流派就是野兽派,以马蒂斯为代表。另外还有一派后来被称之为巴黎画派,里面有很多人,跟毕加索很要好。我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我们要知道毕加索活着的时候,他那个年代还有多少流派跟他不一样,同时又是和他呼应的。毕加索过来了,我们不懂。为什么不懂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生态没有过来,只有他一个人过来。等于只过来一幅画是没有上下文的,这句话讲得再精彩没有上下文你真的没有办法理解。
  刚才讲的是空间的脉络,回到时间的脉络,我们不得不讲塞尚。西方人喜欢认爹,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血脉,我们的资源,我们今天做这个事情,都是“其来有自”。塞尚从哪里来?表面上他从印象派来;印象派又从哪里来?印象派其实是从巴比松过来的,包括一部分英国过来的。此外刺激印象派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石油已经发现了,整个资产阶级时代和现代文明开始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古典主义已经无法满足了,画得像不像美不美已经不是画家关心的了,画家注意到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做,用颜料、用笔触、用光线,用温度表达不同的世界,而不是像从前一样模拟现实世界。资产阶级时代开始了,这才会有印象派。这个仍然没有说明塞尚从哪里来,塞尚的理想是我要回到图桑的时代。图桑是17世纪的人,跟塞尚相差200多年。图桑一辈子待在意大利,他的理想是什么,他的理想是文艺复兴,而且真正的理想来自希腊。我们想一想这个问题,塞尚是现代主义之父,马蒂斯说我们都从这里来。从塞尚回到图桑,图桑回到希腊,这样的时间纬度对以后中国引进展览就是一个漫长的名单,可以把西方的整个文脉带进来。这不一定是奢望,这个名单应该在我们期望邀请的当中。
  
  修补粘连认知的碎片
  
  我们今天有钱了,尤其是欧洲和美国遇到了经济萧条,他们非常渴望到中国来,明年、后年甚至会有更好的作品到这里展览,今后有的是这样的机会。这个机会意味着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会不会邀请展览。我关心的是年轻人、小孩子和所谓的普通老百姓,也就是大街上的人会不会都能进来看。但是大街上的人一旦进来又说不懂怎么办?这些责任在中国的策展人,挑选作品也要有能力,好东西人家不给,大东西给的话我们也不好运。我们可以做一些小范围的、不必花这么多钱,但是把文脉理得很清楚的展览引进来。可以借鉴欧洲人、美国人办展览的方法。比方说仅仅关于印象派,我就看过好几个不同版本的展览;关于梵高我也至少看过四个以上他的专题展览,每个展览的主题都不一样。不管你懂不懂,四个展览看下来,你对这个人,对这个人的画一定跟你只看他一个展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回到毕加索,如果真的要懂毕加索,我相信你大约要看一下非洲艺术,看一下塞尚的艺术,看一下新古典主义也就是安格尔的艺术,当然还要看一下希腊的艺术。当你了解这些艺术以后再来看毕加索可能情况会不太一样。一个人物过来,一件作品过来缺乏上下文,缺乏它周围的对照和前后的脉络,难免会产生认知上的迷失。我们经常会看到对艺术家单一的崇拜、模仿某一个画家或是某一个流派,而缺少一个全景观。今天终于我们有机会,不让这个情况再延续下去,所以我们至少要修补、粘连支离破碎的历史记忆和常识。
  懂不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永远的问题。我出国这么多年,从这么多的眼界当中学会了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想懂,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文脉。你一定要认识很多的艺术家,才会好好地爱其中的一位艺术家。懂到什么程度是每个人自己的造化。当然这里面又牵出很多的问题,我非常渴望回到像小孩一样,像乡下人一样非常质朴地面对一件作品的状态。有时候看到不懂的东西,我会非常喜欢,这个不懂本身就是一种状态,一种非常质朴的、原始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如果有人在乎懂或者不懂这件事,第一你不要自卑,第二如果你真的想懂,知道有怎样的途径可走。
  (本专题图片由“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提供)
其他文献
作为一只资产规模上百亿的“大胖子”基金,博时新兴成长近两年表现得不尽人意。基金经理李培刚,排在《投资者报》2011年“基金经理赚钱榜”倒数第6。  博时基金人士认为,赔钱多主要与基金规模太大有关。据博时新兴成长四季报,2011年年末该基金资产规模为107亿元,比年初的169亿元缩水37%。  《投资者报》就相关问题采访博时基金,公司人士以基金经理休假为由,未给出合理解释。然而,从博时新兴成长季报分
期刊
2010年,广发小盘成长基金经理陈仕德排在《投资者报》“基金经理赚钱榜”第10位,2011年却跌落至倒数第8。2012年他如何打个“翻身仗”?为此,《投资者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我最关心公司值不值”    《投资者报》:你对2011年的投资有何总结?  陈仕德:2010年底对2011年的总体判断是对的,这两年我一直强调配制低估值品种,去年配的银行地产还是有超额收益的。但遗憾的是配置了一
期刊
因投资无锡尚德而名扬投资界的PE大佬陈灏康,近期被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  就在去年12月南京斯迈柯特种金属装备有限公司(简称“斯迈柯”)过会之日,有媒体认为该公司股东和大客户存在关联交易隐患,而其实际控制人正是陈灏康。  另外陈灏康旗下两家投资公司突击入股,也引发市场对其PE腐败的怀疑。  “一些投资者通过各种关系拿到上市前的投资机会,突击入股,而在公司上市之后,面对二级市场大幅溢价时选择退出,以
期刊
在中国人眼里,毕加索是神圣的。  2011年,从法国上空飞来了8架飞机,里面装着的毕加索作品,在世博会中国馆开展了,租展费和保险费高达150万欧元。2012年2月,8辆大型保险车将这批画作运达蓉城,并将在2月28日开启一场“东张西毕”的百年邂逅。  在承办方的名单里,有一家民营企业——北京博揽九州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其董事长朱明岭正是“毕加索2012中国大展(上海站)”组委会秘书长。  与上海站不同
期刊
新年并未给股市带来明朗的前景,相反债市的慢牛行情却得到机构普遍的认可,多家基金公司新年首推的产品即瞄准债券市场,其中去年摘得固定收益类业绩桂冠的广发基金也再度发力。记者获悉,广发聚财信用债基将于2月13日首发,该基金将投资重点聚焦于信用债上,在债市慢牛格局逐渐确定之际,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新的分享债市上涨收益的投资工具。    固定收益冠军 2012出击信用债    虽然2011年债市连连遭遇危机,但
期刊
今年以来,货币基金的业绩表现让投资者继续着去年的感受,持续侧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平均达到4.67%,如南方旗下货币基金南方现金A在2月以来7日年化收益率连续多日保持在5%以上,截至2月7日,南方现金A的7日年化收益率达到5.4%。  货币基金收益能否持续?当前形势下固定收益类基金的投资机会究竟会怎样?本周走进《投资者报》“基金经理面对面”专栏的嘉宾将探讨于
期刊
从过去100年和现在刚刚开始的21世纪的前10年里,可以看到,中国的艺术和全球的艺术一样,进入了一个变化的时期,而变化的时期里面,毕加索绝对是一个顶尖级的人物。  艺术对毕加索而言,就是他说的那一句话,“我做画就像别人写自传一样的,我的画作就像日记的张页,每一幅画都有价值。”这就是说,艺术是他人生的一部分,艺术就是他的人生,艺术就是他人生的本身和人生所包含的所有的意义。  他还说,“我关注的是绘画
期刊
香港民间影评机构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于农历年前,公布了2011年年度学会大奖名单,并首次增设了公开论坛,分享会员们在评审中的争与持。已连续举办18届的影评学会大奖,向来被视为每年港产片的首张“成绩单”,投票的60多位会员大部分来自香港的媒体界和学术界。当越来越多的人对“港产片”充满困惑甚至失望至极时,他们的理性和热诚,就显得更加难得。  出人意料的,对于评选去年在香港院线公映的57部港产电影,香港金像
期刊
2月1日,“毕加索中国大展”结束了在上海为期85天的展览;4日,56幅毕加索作品、50幅关于毕加索的摄影作品运抵“毕加索中国大展”第二站成都。2月28日到5月1日,这批被称为“建国以来引入成都最昂贵的展品”将在成都当代美术馆向公众亮相。    老毕吉祥!    “数量这么多的毕加索油画在中国展出还是第一次,中国观众能够在家门口看到毕加索的油画原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
期刊
2012年的圆石滩职业/业余配对赛,前世界第一泰格?伍兹开始了美巡赛首战征程。与往常一样,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了媒体及球迷所关注的焦点,或许大家都在期待,期待他在球场上可以继续开花结果。  自从在去年年末,伍兹拿到了沉淀两年时间“凝固”出的第一座奖杯——雪铁龙挑战赛冠军、打破自2009年以来的冠军荒之后,他一直保持着不错的竞技状态,在2012年首战的阿布扎比锦标赛上,并列第三名的成绩也使球迷们相信他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