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怎样教决定怎样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础。好的教学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激励学生学知识。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数学 方式 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更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由“教师讲”变“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提问,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教师既看不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如:九年级上册《圆锥侧面展开图》一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扇形纸片,学生做的纸片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量出扇形的圆心角和半径,计算出扇形的弧长和面积。然后利用多媒体,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老师的做法,边做边思考,围成一个圆锥,同学们亲自动手做、观察、交流和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组的体会和收获。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收获很大。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学得透彻明白,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学生的智慧集中在做的过程中。
2、由“静听”变“亲自动手”,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根据神经功能反馈的特点,要培养理性思维就是注意学生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更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各种图形、音乐、文学作品、推理论证来促进大脑的开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感观都参与进来,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产生影响,教师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
例如:学生课下做题时,很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2∠C,AD是△ABC的角平分线,试说明AB+BD=AC。
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证题方法,便创设了一个具体问题情境,师生边看视频短片,教师边解说:“随着国营企业的承包,农村个体户蓬勃发展。有一家工厂办厂原则是“勤俭、节约”,如有浪费现象,处以5—10倍罚款。一天厂长巡视来到一位师傅跟前,从他扔掉的余料中捡起一块(如图)。
厂长从口袋里掏出量角器和钉子尺做法如下:(1)先量了顶角A,做出了∠A的平分线AD(想一想这位厂长用什么方法做出角的平分线的,除引是否还有其它方法)。(2)量了两个底角∠B和∠C,得到∠B=2∠C。(3)厂长又量了AB、BD和AC长度之后,便断言这块“所谓”的余料完全可以裁出符合要求的两块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三角形,余下部分恰好是符合要求的等腰三角形,于是对这位师傅进行了罚款处理(做一做,论证这位厂长的推理过程)。学生很快进入了问题情境,兴致勃勃地从厂长的做法入手进行探究、总结、归纳,得到了结论。学生对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得到了巩固,挖掘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了从“长线段上截取”的方法。接着启发:除“长边截取”外,还有什么方法?是否能在“短边上延长”?小组展开了讨论,进行推理论证,很快学会了第二种“短边延长”的方法(如图)。
上述问题得到了解决,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由“循规守矩”变“自由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新课程强调打破束缚学生的僵化思维,倡导多角度,自由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从打破束缚学生手脚与思维的“规矩”入手,不要牵着学生走,要敢于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出现需要一个自由想象、和谐融洽的空间,它是一种不受压制与限制的思维。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自由思考,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自由思考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自由思考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这种转变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共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教师不要怕课堂乱,乱是多种思维的交锋、碰撞的表现,也不要怕收不住,发散性思维的结果不可能是唯一的。如在教学《相似形》一节习题课时,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按题型归类。即使是同一个题,通过同学们的自由思考,从不同角度找到了不同的解题途径,得到了一题多解的结果。只有这样创造性思维才能展现出来,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4、由“个体劳动”变“合作协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创新不仅是一种发现、发明,而且还有赖于合作,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人”,办法就很好。学生从与别人合作中受到启迪,及时修正与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教师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一下教学环节,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展开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转变学习的方式,首先要从转变教学方式入手,以上四个转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尝试,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学生是认知与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与活动的主动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教学方式的转变,既要求教师对学生单项能力的培养,又要着眼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066500 河北省青龙县张丈子中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数学 方式 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更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1、由“教师讲”变“学生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提问,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教师既看不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能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课堂,要把至少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如:九年级上册《圆锥侧面展开图》一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一个扇形纸片,学生做的纸片大小、形状各不相同,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量出扇形的圆心角和半径,计算出扇形的弧长和面积。然后利用多媒体,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按老师的做法,边做边思考,围成一个圆锥,同学们亲自动手做、观察、交流和讨论分析,小组代表发言,说出各组的体会和收获。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收获很大。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学得透彻明白,对所学知识掌握牢固。教师只宜“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学生的智慧集中在做的过程中。
2、由“静听”变“亲自动手”,开发学生大脑潜能
根据神经功能反馈的特点,要培养理性思维就是注意学生的活动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更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各种图形、音乐、文学作品、推理论证来促进大脑的开发。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感观都参与进来,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其产生影响,教师采用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动手实际进行操作。
例如:学生课下做题时,很多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2∠C,AD是△ABC的角平分线,试说明AB+BD=AC。
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证题方法,便创设了一个具体问题情境,师生边看视频短片,教师边解说:“随着国营企业的承包,农村个体户蓬勃发展。有一家工厂办厂原则是“勤俭、节约”,如有浪费现象,处以5—10倍罚款。一天厂长巡视来到一位师傅跟前,从他扔掉的余料中捡起一块(如图)。
厂长从口袋里掏出量角器和钉子尺做法如下:(1)先量了顶角A,做出了∠A的平分线AD(想一想这位厂长用什么方法做出角的平分线的,除引是否还有其它方法)。(2)量了两个底角∠B和∠C,得到∠B=2∠C。(3)厂长又量了AB、BD和AC长度之后,便断言这块“所谓”的余料完全可以裁出符合要求的两块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三角形,余下部分恰好是符合要求的等腰三角形,于是对这位师傅进行了罚款处理(做一做,论证这位厂长的推理过程)。学生很快进入了问题情境,兴致勃勃地从厂长的做法入手进行探究、总结、归纳,得到了结论。学生对作角的平分线的方法、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和等腰三角形等有关知识,得到了巩固,挖掘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学到了从“长线段上截取”的方法。接着启发:除“长边截取”外,还有什么方法?是否能在“短边上延长”?小组展开了讨论,进行推理论证,很快学会了第二种“短边延长”的方法(如图)。
上述问题得到了解决,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大脑潜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由“循规守矩”变“自由思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新课程强调打破束缚学生的僵化思维,倡导多角度,自由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从打破束缚学生手脚与思维的“规矩”入手,不要牵着学生走,要敢于把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创造性思维的出现需要一个自由想象、和谐融洽的空间,它是一种不受压制与限制的思维。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自由思考,达成共识,共同发展。对教学而言,自由思考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自由思考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这种转变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共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教师不要怕课堂乱,乱是多种思维的交锋、碰撞的表现,也不要怕收不住,发散性思维的结果不可能是唯一的。如在教学《相似形》一节习题课时,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按题型归类。即使是同一个题,通过同学们的自由思考,从不同角度找到了不同的解题途径,得到了一题多解的结果。只有这样创造性思维才能展现出来,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4、由“个体劳动”变“合作协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创新不仅是一种发现、发明,而且还有赖于合作,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毕竟是有限的。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人”,办法就很好。学生从与别人合作中受到启迪,及时修正与提高自己的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教师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一下教学环节,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才能在新课程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展开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合作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能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转变学习的方式,首先要从转变教学方式入手,以上四个转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尝试,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上课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解疑答惑,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盛景,而是“学”的热情,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场面。学生是认知与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与活动的主动权,通过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教学方式的转变,既要求教师对学生单项能力的培养,又要着眼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066500 河北省青龙县张丈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