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续上期)
3 气贯长虹,风光无限凌绝顶
21世纪注定是不寻常的,因为中国将成为世界航运强国。对此,我们确信不疑,主要理由有以下5点。
3.1 水路运输的地位日益突出
我国拥有陆相和海相并重的地缘特征,因水运的便利,自古至今生产力要素的集聚都与河流、沿海密切呼应,形成了繁盛的经济区域。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约70万km2,仅占国土面积的7.3%,却集中了全国逾50%的人口,完成了全国逾70%的工农业产值。在这片繁盛的经济区域,航道纵横交叉,港口星罗棋布,水运的“通江达海”显出其独特优势。运输生产,属性上亦是物质性生产,其产品的特殊性在于“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因此,货物位移的数量(运输量)和时空(周转量)是运输产品两个最重要的特质性指标,也是综合运输体系中最重要的量化指标。1980—2010年,水路运输在全国综合运输体系中,货运量比重由7.8%上升到11.7%,货运周转量由42.0%上升到48.2%,这清晰地说明水路运输的份量越来越重,在中国这样“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向大海迎朝阳”的独特地缘条件下,“命中注定”要担纲“运量大、运距长”的扛鼎角色。
3.2 水路运输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新世纪的前20年,我国经济保持着较快、平稳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形态上已由粗放扩张型转向精细效益型。水路运输受到两个“相左”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经济内涵质量的提高,水运强度逐步减弱,这一趋势可从每亿元GDP产生的水路货运量得到印证:1980年为9.45万t,1990年为2.90万t,2000年为1.37万t,2010为1.0万t。从这些指标可以清晰地看到,水运强度的确呈现下降态势。但进入21世纪后,水运强度递减速度明显趋缓,与2000年相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说明效益型的精细经济已转化为发展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经济规模继续快速增长,也直接引发水运需求的迅速增长。2000—2010年,全国GDP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同期,水路货运量则由12.24亿t增加到37.89亿t。很明显,经济增长是水运增长的主导因素,也为水路运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3 对外贸易翱翔于全球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着,1997年和2007年的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便是明证。如换一个角度思考,国际市场就如一块“蛋糕”,谁做得大、切得多,谁就是赢家。2000年之前中国是世界“加工厂”,说明中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多为“来料加工”“贴牌生产”或“合作生产”,“世界工厂”的帽子是洋人给中国人戴上的,因而需要冷静清醒地看待。2000年之后,中国朝着“世界工厂”目标主动搏击风云,在核心技术和知识品牌上积极探索前行,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外贸易节节攀升,成绩斐然无可置疑。2000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0.47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七),2010年达到2.97万亿美元(跻身世界第二),几近翻了3番,国际影响与日俱增。难怪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感慨:“中国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力达到打一个嗝儿便可能撼动一些市场的程度”。基于对外贸易的良性、优质和持续发展,水上运输必然也会保持“合拍”的可持续增长,这就为远洋运输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运输产品,我国航海事业肯定将如影随形、同步发展,因为逾90%的外贸货物是通过水路运输、尤其是远洋运输完成的。看看全国外贸货物吞吐量,由2000年的5.8亿t猛增到2010年的25亿t,就是此结论的最好诠释。
3.4 国家战略资源需要水运保障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当地大与人多集合在一个国家时,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便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为此,我国只能“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可持续发展。放眼未来,能源、铁矿石、粮食、木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保障,将影响或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这些与国家生存、发展攸关的战略资源中不少要通过国际市场获取,再由海洋运输进入国内。从这一层意义上讲,远洋运输是关乎我国兴衰存亡的生命线。现在,每年经由远洋运输进入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金属矿石均已达数亿t,粮食类也达数千万t。以2010年为例,仅港口经远洋运输进口的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就达2.7亿t,金属矿石达7.4亿t,这是多么巨大的资源流量。据国内外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将逾6亿t,其中一半以上需从国际市场采购,而且金属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同样十分突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规模的扩大、人口的稳定增长及耕地不可逆转的日益减少,粮食类的进口将有增无减……这些都是我国在前进道路上自然而又必然面临的课题。求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促进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站在航海事业的基点上,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提供充足、可靠、安全的海运保障将是一件大事,怎么重视都不过分。面对如此恢宏的事业,我国航海事业正扶摇直上,重铸辉煌。
3.5 已到绿色交通腾飞时
21世纪,“绿色、低碳、循环、效益、可持续”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毫无疑问,水路运输是“绿色、低碳、效益”交通的佼佼者。自古至今,水上运输一直被人们广泛利用,道理很简单:一是水运乃借水行舟,不是把水作为消费品;二是水运资源分布广泛,从江河湖库到汪洋大海,皆可利用;三是沟通范围宽广,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经海上可畅达世界各大洲;四是单位能耗省,在相同运能运量情况下,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耗费的能源相对较少。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路运输日益得到重视。从国外成功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 000~3 000美元时,水路运输的优点将再一次进入人们的眼帘,并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审视和重视,因为此时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原材料的消费、能源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更加关注、更加在意。这是由于人均GDP达到以上水平时,国家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在资金上已有能力对水运设施的建设和优化给予切实有效的支持。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处于1 000~3 000美元的拐点,意味着期盼许久的中国水运真真切切地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我国拥有丰富优良的内河、沿海和远洋水运资源,而且经过逾50年的辛勤耕耘和稳步发展,已经造就了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绿色低碳的水路运输获得历史性的大发展,完全符合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事实上,国家从“十一五”开始,就制定了中长期的水运发展建设规划,并注入巨资。相信到2020年,我国水运事业将有质的飞跃。
当然,除了上述5个理由的有利因素外,还有其他诸多有利因素,如区域经济、生产力配置、运输装备、港口设施和社会认知等层面,都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助推着包括远洋在内的中国航海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世界何其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何其小?大小国家毗邻而居,地球乃一村尔。中国孰大耶?孰小耶?600多年前,当郑和统领万人百舸,驰骋于浩淼的“西洋”时,中国是大的、是强的,郑和老前辈无愧为我神州的一位民族英雄,一代风流人物。160多年前,当“西方”用先进的“科技力”攻破神州国门后,华夏大地悲怆地遭受涂炭劫掠,中国是小的、是弱的,这屈辱的近代历史永远令国人刻骨铭心,更激发国人奋发图强。21世纪,中国又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可目前仅是大的,还不是强的。然而,新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将走绿色经济的发展之路,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海洋是国家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也是保障国防安全、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重要通道。为适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要求,我国将建设一支符合国情、适应经济、种类齐全、装备精良的国际远洋船队。与现代化的远洋船队相呼应,我国内河和沿海的航运现代化,航道的高等级化和区域成网化,以及港口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都将一一实现。这一幅壮丽蓝图并非纸上谈兵,中国航海人都在为之拼搏努力。诗圣杜甫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满怀信心,一步一步攀登绝顶,摘取世界航运强国的桂冠时,无疑是我们纪念和弘扬郑和下西洋伟大事业的最佳方式。
3 气贯长虹,风光无限凌绝顶
21世纪注定是不寻常的,因为中国将成为世界航运强国。对此,我们确信不疑,主要理由有以下5点。
3.1 水路运输的地位日益突出
我国拥有陆相和海相并重的地缘特征,因水运的便利,自古至今生产力要素的集聚都与河流、沿海密切呼应,形成了繁盛的经济区域。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约70万km2,仅占国土面积的7.3%,却集中了全国逾50%的人口,完成了全国逾70%的工农业产值。在这片繁盛的经济区域,航道纵横交叉,港口星罗棋布,水运的“通江达海”显出其独特优势。运输生产,属性上亦是物质性生产,其产品的特殊性在于“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因此,货物位移的数量(运输量)和时空(周转量)是运输产品两个最重要的特质性指标,也是综合运输体系中最重要的量化指标。1980—2010年,水路运输在全国综合运输体系中,货运量比重由7.8%上升到11.7%,货运周转量由42.0%上升到48.2%,这清晰地说明水路运输的份量越来越重,在中国这样“一江春水向东流”“面向大海迎朝阳”的独特地缘条件下,“命中注定”要担纲“运量大、运距长”的扛鼎角色。
3.2 水路运输发展空间依然巨大
新世纪的前20年,我国经济保持着较快、平稳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形态上已由粗放扩张型转向精细效益型。水路运输受到两个“相左”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随着经济内涵质量的提高,水运强度逐步减弱,这一趋势可从每亿元GDP产生的水路货运量得到印证:1980年为9.45万t,1990年为2.90万t,2000年为1.37万t,2010为1.0万t。从这些指标可以清晰地看到,水运强度的确呈现下降态势。但进入21世纪后,水运强度递减速度明显趋缓,与2000年相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说明效益型的精细经济已转化为发展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经济规模继续快速增长,也直接引发水运需求的迅速增长。2000—2010年,全国GDP由亿元增长到亿元,同期,水路货运量则由12.24亿t增加到37.89亿t。很明显,经济增长是水运增长的主导因素,也为水路运输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3 对外贸易翱翔于全球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着,1997年和2007年的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便是明证。如换一个角度思考,国际市场就如一块“蛋糕”,谁做得大、切得多,谁就是赢家。2000年之前中国是世界“加工厂”,说明中国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多为“来料加工”“贴牌生产”或“合作生产”,“世界工厂”的帽子是洋人给中国人戴上的,因而需要冷静清醒地看待。2000年之后,中国朝着“世界工厂”目标主动搏击风云,在核心技术和知识品牌上积极探索前行,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外贸易节节攀升,成绩斐然无可置疑。2000年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0.47万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七),2010年达到2.97万亿美元(跻身世界第二),几近翻了3番,国际影响与日俱增。难怪英国《金融时报》载文感慨:“中国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力达到打一个嗝儿便可能撼动一些市场的程度”。基于对外贸易的良性、优质和持续发展,水上运输必然也会保持“合拍”的可持续增长,这就为远洋运输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运输产品,我国航海事业肯定将如影随形、同步发展,因为逾90%的外贸货物是通过水路运输、尤其是远洋运输完成的。看看全国外贸货物吞吐量,由2000年的5.8亿t猛增到2010年的25亿t,就是此结论的最好诠释。
3.4 国家战略资源需要水运保障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当地大与人多集合在一个国家时,人均资源的占有量便直接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为此,我国只能“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可持续发展。放眼未来,能源、铁矿石、粮食、木材等战略资源的供应与保障,将影响或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这些与国家生存、发展攸关的战略资源中不少要通过国际市场获取,再由海洋运输进入国内。从这一层意义上讲,远洋运输是关乎我国兴衰存亡的生命线。现在,每年经由远洋运输进入国内的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金属矿石均已达数亿t,粮食类也达数千万t。以2010年为例,仅港口经远洋运输进口的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就达2.7亿t,金属矿石达7.4亿t,这是多么巨大的资源流量。据国内外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将逾6亿t,其中一半以上需从国际市场采购,而且金属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同样十分突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规模的扩大、人口的稳定增长及耕地不可逆转的日益减少,粮食类的进口将有增无减……这些都是我国在前进道路上自然而又必然面临的课题。求解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促进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动力。站在航海事业的基点上,为国家战略性资源提供充足、可靠、安全的海运保障将是一件大事,怎么重视都不过分。面对如此恢宏的事业,我国航海事业正扶摇直上,重铸辉煌。
3.5 已到绿色交通腾飞时
21世纪,“绿色、低碳、循环、效益、可持续”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毫无疑问,水路运输是“绿色、低碳、效益”交通的佼佼者。自古至今,水上运输一直被人们广泛利用,道理很简单:一是水运乃借水行舟,不是把水作为消费品;二是水运资源分布广泛,从江河湖库到汪洋大海,皆可利用;三是沟通范围宽广,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经海上可畅达世界各大洲;四是单位能耗省,在相同运能运量情况下,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耗费的能源相对较少。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路运输日益得到重视。从国外成功的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 000~3 000美元时,水路运输的优点将再一次进入人们的眼帘,并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审视和重视,因为此时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原材料的消费、能源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更加关注、更加在意。这是由于人均GDP达到以上水平时,国家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在资金上已有能力对水运设施的建设和优化给予切实有效的支持。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处于1 000~3 000美元的拐点,意味着期盼许久的中国水运真真切切地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我国拥有丰富优良的内河、沿海和远洋水运资源,而且经过逾50年的辛勤耕耘和稳步发展,已经造就了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绿色低碳的水路运输获得历史性的大发展,完全符合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事实上,国家从“十一五”开始,就制定了中长期的水运发展建设规划,并注入巨资。相信到2020年,我国水运事业将有质的飞跃。
当然,除了上述5个理由的有利因素外,还有其他诸多有利因素,如区域经济、生产力配置、运输装备、港口设施和社会认知等层面,都汇集成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助推着包括远洋在内的中国航海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世界何其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何其小?大小国家毗邻而居,地球乃一村尔。中国孰大耶?孰小耶?600多年前,当郑和统领万人百舸,驰骋于浩淼的“西洋”时,中国是大的、是强的,郑和老前辈无愧为我神州的一位民族英雄,一代风流人物。160多年前,当“西方”用先进的“科技力”攻破神州国门后,华夏大地悲怆地遭受涂炭劫掠,中国是小的、是弱的,这屈辱的近代历史永远令国人刻骨铭心,更激发国人奋发图强。21世纪,中国又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可目前仅是大的,还不是强的。然而,新世纪是海洋世纪,中国将走绿色经济的发展之路,实现由大变强的转变。海洋是国家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通道,也是保障国防安全、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的重要通道。为适应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要求,我国将建设一支符合国情、适应经济、种类齐全、装备精良的国际远洋船队。与现代化的远洋船队相呼应,我国内河和沿海的航运现代化,航道的高等级化和区域成网化,以及港口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都将一一实现。这一幅壮丽蓝图并非纸上谈兵,中国航海人都在为之拼搏努力。诗圣杜甫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我们满怀信心,一步一步攀登绝顶,摘取世界航运强国的桂冠时,无疑是我们纪念和弘扬郑和下西洋伟大事业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