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潮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达·芬奇密码》的“跟风书”
  
  随着今年5月19日好莱坞年度巨片《达·芬奇密码》上映的临近,全世界的出版商都摒住了呼吸。年初,美国《出版人周刊》爆出新闻:Doubleday畅销两年依旧不衰的精装版《达·芬奇密码》,终于将推出平装版,起印即高达五百万册!令业界为之一震,要知道,火爆如哈利·波特系列的任何一集,首印最多也就两百五十万。
  谁都能预见,电影的上映必将“达·芬奇密码”热推向新高潮。而对出版业而言,如何抓住由《达·芬奇密码》带来的大量知识、历史、宗教悬疑类小说的读者,应当是2006年最诱人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新年过后,美国各家大出版社纷纷以高首印量力推与《达·芬奇密码》类型相似的主打小说,一场大战已经初现端倪。
  最引人瞩目的是西蒙-舒斯特集团旗下斥巨资打造的今春头号重点书《秘密晚餐》(Secret Supper,2006年4月版),精装本首印即达三十五万册。这其实并非新书,而是西班牙小说家贾维尔‧西耶拉(Javier Sierra)2004年的旧作,只是它在西班牙语世界引起巨大轰动后,才引起了欧美的注意。与《达·芬奇密码》一样,小说的情节颇为神秘,融宗教、艺术史、推理、阴谋于一体。公元1497年,宗教裁判长暨解码专家奥古斯丁·莱尔奉教廷之命,从罗马前往米兰,负责监督达·芬奇即将完成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因为梵蒂冈接获连串匿名来信,指称达·芬奇并未恪守宗教画惯例,画中没有圣杯,也没有耶稣主持圣餐的形象,十二门徒不但头顶没有光圈,达·芬奇更以异端份子为模特儿,包括圣母玛丽亚感恩教堂的僧侣、甚至希腊古哲柏拉图!除此之外,他还把自己加入画中,背对耶稣基督!达·芬奇为何要这么做?难道他暗藏异端祸心?《最后的晚餐》究竟埋藏了什么神秘讯息?
  无独有偶,哈泼-柯林斯集团也跑到盛产历史悬疑类小说的西班牙寻宝,找来了西班牙女作家马蒂尔德·阿森西(Matilde Asensi)同样大卖的畅销书《最后的卡图》(The Last Cato,2006年4月版)。故事说的是一个埃塞俄比亚人突然被杀,身上刺满了神秘的花纹,罗马天主教会大为震怒,派梵蒂冈密档修复与研究实验室主任奥塔维亚·萨利纳修女破译死者身上的花纹含义。教会高层告诉萨利纳修女,这个埃塞俄比亚人只是许多盗窃耶稣蒙难十字架遗物的窃贼之一,这些遗物存放在世界各地的一些教堂的圣物箱中。教会派了两个男人——教皇的瑞士卫队队长罗伊斯特和一位埃及考古学家鲍斯威尔——同她一起重新找回十字架遗物。在但丁《神曲》的提示下,三人开始了危险而复杂的寻宝之旅,遭遇一个神秘的秘密宗教帮会。除了悬疑、宗教等各种元素,作者毕竟是女性,还不忘掺和一点爱情元素——萨利纳修女在独身三十九年后于患难中爱上了鲍斯威尔。该书首印量也达到十万册。
  兰登书屋集团旗下的Ballantine出版社则祭出大旗,近期推出畅销书作家史蒂夫·贝里(Steve Berry)的《圣殿骑士的遗产》(The Templar Legacy,2006年2月版)。圣殿骑士又称圣堂武士,是十二世纪十字军东征时代保护欧洲教徒去圣城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教军事组织,他们享受教会特权,逐渐发展壮大,富可敌国。十四世纪初,法国国王觊觎他们的财富,将圣殿骑士剿灭殆尽。1311年,最后一个骑士雅克·德·莫莱被烧死,从此,圣殿骑士的宝藏下落,成为各种传说的话题,《达·芬奇密码》中也有提及。《圣殿骑士的遗产》继承的就是这个传统。小说主人公柯顿·马龙是前美国司法部探员。他在丹麦哥本哈根时碰巧看到一个扒手在逃跑过程中从一座塔上跳下来,却在下跳过程中割断了自己的喉咙,难道他不愿意说出什么秘密?马龙展开了调查,进而了解了圣殿骑士的传奇故事和寻找圣殿骑士的密档“大计谋”的传说。据说有了它,就可以证明耶稣复活的说法是假的,进而摧毁基督教传统教义。马龙一路追踪到一个法国村庄,在那里发现了许多关于密档下落的古怪线索……连丹·布朗赞美贝里不愧是“自信的老手”。该书起印二十万册,足见出版社的信心。
  美国企鹅集团也不甘示弱,旗舰出版社Putnam推出同类型的《迷宫》(The Labyrinth,2006年3月)。作者凯特·摩斯(Kate Mosse)是活跃在英国的名女人。
  2005年7月,在法国南部城市卡尔卡松尼附近的比利牛斯山脉中,一项考古挖掘行动的女志愿者爱丽丝不小心掉入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些神秘物品:两具骷髅,写在洞壁上的怪字,和一个迷宫的图案。在两具骷髅之间,有一枚石戒指和一只小皮包。八百年前的卡尔卡松尼,在十字军东征的前夜,姑娘阿莱丝的父亲在出门抵抗十字军前,交给她一枚戒指和一本神秘的书,让她保管好。他说,这本书中埋藏着真正的圣杯下落的秘密。而用刻有迷宫图案的戒指,可以找到保护圣杯的卫士。十字军大军压城,保护迷宫的安全,就要付出巨大的牺牲。
  故事回到现代,另一个女人将找到迷宫视为她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一位有权势的男人,正不惜一切代价销毁任何能到找到迷宫的线索……
  文/彭伦
  
  最近两个月来上榜图书乏新可陈,非虚构类排行前五位的都已是多朝元老,后五名中首次上榜、勉强跻身第九的《间谍始终》又是一本关于伊战、中情局和美国总统的书。无独有偶,虚构类新近排名第一的《人质》也和伊拉克有关,稍显趣味的是著名推理小说作家苏·葛拉夫顿的年度新作《科学的“S”》出炉,并且连续五周上榜,着意味着英文二十六个字母又被她填平了一个。
  
  1 《科学的“S”》
  S Is for Science
  By Sue Grafton
  Putnam Adult,2005年12月
  翻译这个书名不禁让笔者一番踌躇,因为女作家苏·葛拉夫顿跟读者玩了一个文字游戏:S正是英文“科学”的首字母。但在了解葛拉夫顿作派的读者而言,这却是理所当然的事。其实,自打1982年“字母系列神秘小说”的处女作《辩解的“A”》出版以来,葛拉夫顿几乎每年推出一部小说,一律按照字母顺序排名,到新近连续五度上榜的新书《科学的“S”》,已是这个系列的第十九号作品。
  这种类似长篇系列连载的写作模式听来奇异,但并非葛拉夫顿首创,而是颇有“家学”渊源。葛拉夫顿的父亲也是推理小说作家,曾运用歌谣连续行列来为小说取名。这种做法大大培养了读者和作者的默契,读者每年都会纷纷猜测、翘首以待葛拉夫顿又会在下一个字母上如何做文章。由此葛拉夫顿也荣获了“字母女士”的称号。
  虽然这一系列小说有着形式上的密切关联,但更要紧的是它们共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主人公金茜·密尔虹。密尔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侦探,她特立独行,风格冷硬,开一辆旧大众,用指甲钳给自己剪头发,住在有形形色色奇怪玩意的车库里……而她过人的才智也总能以意想不到的方法侦破一出出奇案。在《科学的“S”》中,苏瑞文雇佣密尔虹去查访已失踪34年的母亲,而密尔虹却发现这位母亲是个背景复杂,牵涉众多的人物,她越是深入其中,遭遇的阻拦便越多。失踪人物究竟是他杀?是离家出走?迷案层出不穷。《科学的“S”》在写法上也突破了这一系列前一部作品的格局,在第一人称叙述中点缀了其它视角的闪回手法,使得整个探案故事轻灵生动,让读者一路猜到底。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2 《错引耶稣》
  Misquoting Jesus : The Story Behind Who Changed the Bible and Why
  By Bart D. Ehrman
  HarperSanFrancisco,2005年11月
  《圣经》是世界上发行最大,流传最广的书籍之一,它在宗教领域的正典地位毋庸置喙。给《圣经》指瑕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但世界顶尖的圣经学者巴特·艾尔曼在研究《圣经》源语时,震惊地发现从前的翻译造成了大量的错误,除此之外,还有故意歪曲的成分在。
  艾尔曼在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执教,专攻新约史,早期教会史和耶稣史,只要一观他最近两部作品的题目――《失落的基督教》、《失落的经文》,就知道这位大教授极具学术考据的癖好。而且在通俗小说之流,艾尔曼的嗅觉也毫不逊色,一年前推出的《<达·芬奇密码>中的真实与虚构》指出了这本超级畅销书中许多子虚乌有的揣测附会,可谓两手都是投枪。因此虽然《错引耶稣》出版以来首度上榜,但行情已被看好。
  在《错引耶稣》中,艾尔曼详叙了古籍中的错误和篡改给《新约》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这些错误背后的种种故事。他还夫子自道地拿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说事,说他如何通过研读希腊文手稿而放弃了曾经一度坚持的圣经保守派立场。
  自从印刷事业发达以来,绝大多数人都以为他们所读的《新约》是万无一失的耶稣语录或圣保罗的手笔。但事实上,之前至少有一千五百年《圣经》都是通过手抄传播,其中受到各地文化、神学观和政治分歧的影响不可胜数,无论是舛误还是篡改都已在时间的流逝中与原本融为一体,难以区分。而艾尔曼在历史上首度勾沉索隐,辨伪发覆,对扑朔迷离的圣经迷案考证辨析,清晰地勾勒出学者们如何重植源词,恢复《新约》原貌的概况。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3 《师者》
  Teacher Man
  By Frank McCourt
  Scribner, 2005年11月
  传记作家弗兰克·麦考特大器晚成,他六十六岁出版《安吉拉的灰烬》并荣获普利策等多项大奖,由此一举成名。《安吉拉的灰烬》是麦考特的第一部自传,写的是他在爱尔兰的童年生活,他第二部自传则是关于他移民纽约的早年时光。如今时隔六年,麦考特又推出了第三部自传《师者》,讲述的是他在纽约市公立学校三十年执教的经历。《安吉拉的灰烬》曾高踞纽约时报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长达五十二周,广受好评,而《师者》也再创佳绩,已经连续八周上榜了。
  麦考特生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纽约,后随爱尔兰移民的父母回返爱尔兰。幼年家贫,几乎挣扎度日。麦考特十九岁再度来到纽约城,在一所高级中学教习英语,一干就是四十五年。致力于教学的麦考特不仅获得了安身立命的事业,也从中得到了写作的灵感,《安吉拉的灰烬》的创意就是来自于一次课堂写作计划。而《师者》更不必说,完全取自于他教学经历中的点滴感受。
  和某些天生教师风范的人不同,麦考特一开始对自己并没有完美的自信,时常没有安全感,无法集中注意力,但渐渐吸取教训后,他终于发现一直在他眼前的东西――他自己的经历。“我的生活拯救了我的生活”,他如是写道,“我的学生不知道,站在那里的人正在从爱尔兰历史和天主教的茧子里逃出来,还把茧子的碎片扔得到处都是。”也许正是这份真挚坦率,让麦考特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也让《师者》成为自传三部曲优秀的终结者。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其他文献
一    克里斯塔沃尔夫(Christa Wolf,1929-)生于波兰瓦尔塔河畔的兰茨贝格。1949至1953年,在耶拿和莱比锡学日耳曼学。1949年,加入德国统一社会党。1953至1959年,在德国作家协会工作,自1956年起,任柏林新生活出版社主编,1958年起任《新德国文学》杂志编辑。1961年,以小说《莫斯科的故事》(Moskauer Novelle)亮相文坛,但这部小说影响不大,没在联
期刊
巴塞罗纳品特戏剧节前言    以下访谈是1996年9月到12月在巴塞罗纳举行的“品特之秋”戏剧节的终结篇。此次戏剧节由贝克特剧场(Sala Bechett)发起。贝克特剧场是一个介绍上演现代前卫剧目的剧场,它的经理兼剧作家何赛·桑切斯·西尼斯特拉(Jose Sanchis Sinisterra)一直以来是品特戏剧的推崇者。随后,阿腾布鲁特(Artenbrut),坦特兰塔纳( Tantarantan
期刊
博客书的面孔  在这个网络时代,博客书成了人们话题,国内《老徐的博客》、《潘石屹的博客》、《勃克郑渊洁》等都登上了畅销书榜,国外也同样形势大好,甚至出现了“博客书”的新造词blook,即“书”(book)与“博客”(blog)的合成,那么blooker顾名思义就是“博客书作者”。世界上首个博客书奖“鲁鲁博客书奖”(Lulu Blooker Prize)即以此命名。且让我们来看看目前一些国外博客书的
期刊
昆德拉曾说,世界各国的翻译者,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喜欢表现自己词汇量的丰富。读某个知名译者翻译的“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第一首”,一首诗中出现了两次“sweet years”,一次被译成“良辰”,一次变成了“欢乐的岁月”,就是没有翻译成最直接的“甜蜜的岁月”。  也许,这就叫做——意译。  翻译家们似乎永远喜欢猜测作者的“本意”,你写“甜蜜”,他就猜测你的意思其实是“欢乐”;你写“欢乐”,他就猜测
期刊
译/胡晓庆  文/[美]弗兰克·盖里阿诺    《大海岬》没有中场休息,演出时间约为一小时二十分钟。  人物  (某些角色可由同一演员扮演)    民谣歌手  杰瑞米·切斯特  警察  美国印第安人  嬉皮扮相的女子  大阿尼  导游  黑人毕业生  老母亲  杰克,她的儿子  神父    时间  1968年    地点  美国  一辆驶向西部的车  [一辆汽车,弧形天幕前。实际上,车由两个台阶和
期刊
文:[美]爱德华·克雷恩 译:周 渊    希拉里希望明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与此同时,她也被公认为竞选2008年总统的民主党人中的佼佼者。但是,回溯到1999年,还是第一夫人的希拉里刚开始思考自己的政治生涯就遇到了极大障碍。这些困难不仅来自于她想替代的强大对手——纽约参议员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的鄙视和不信任,还来自于他倔强的妻子利兹(Liz
期刊
2004年的漫画史一定会把大热的《死亡笔记》摆在最醒目的位置上,本着寻根求源的精神,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小畑健先生的一些资料。  “小畑健先生出生于1969年,是日本新泻县人。随着著名的围棋漫画《棋魂》在海内外销量的飚升……”  1969年出生的话,到现在不过36岁(顺带便做个广告,王菲也是69年出生,可见69是个很奥妙的数字……)我所听过另一个流传于街坊邻居间的消息是,画《浪客剑心》的那个家伙似乎
期刊
梦枕貘,日本著名奇幻小说作家,原名米山峰夫,1951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创作之路始于科幻,长篇小说《吃掉上弦月的狮子》获第十届日本科幻小说大奖。以平安时代为背景的代表作《阴阳师》系列已连载二十年,已改编为影视、漫画。目前出版的单行本计有《飞天卷》、《付丧神卷》、《凤凰卷》、《龙笛卷》等八卷,有“日本的《聊斋志异》”之称。整个系列以阴阳师安倍晴明和好友源博雅为主角,刻画了一个人鬼共处的幽魅世界。  
期刊
译:马海甸  文:[俄] 奥·伊文斯卡娅    著名俄国诗人、小说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文章有时简写为鲍·列·)的情人奥尔加·伊文斯卡娅(1913—1995)生前就是充满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为小说《日瓦戈医生》女主角拉拉的原型;毁之者甚至直指她为克格勃派到作家床头的“内应”。不管怎么说,她的长篇回忆录《时间的俘虏——与帕斯捷尔纳克一起的年月》仍值得一读。下面选译的《电话铃声》,选自该书第二部分《
期刊
文:[英] 杰西卡·钱内(Jessica Chaney) 译:柏 栎    伊丽莎白·弗里奇是被一小包陶土带入了陶艺世界,当时她的头胎即将分娩,自己也正是一个容罐。她在皇家音乐学院学过竖琴和钢琴。1966年生下儿子后,她仍然在家自学手工制作陶器。  为了回应工业革命中剥夺人性的一面,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们开创了一种新的手工艺。正在急速消失的手工技艺,原先是手工艺人的领域,如今已得到了部分中产阶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