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对女性性行为的影响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kai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尚不知道糖尿病妇女的性欲与无糖尿病妇女的性欲有何不同。从理论上说,糖尿病不应影响大脑皮层,但普遍认为,患者的自我观念可能具有消极影响。糖尿病妇女容易把自己看作是有缺陷的或不健全的,因此,她们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压抑她们的性表达,以其作为一种防卫措施,防止可能的伤害或拒绝。在这种情况下,消极的念头或感受能够阻断性欲、性唤起或性表达。
  
  哪些因素会起作用?
  
  在医学领域的各个分支中,最困难的临床现象是身心因素的相互重叠,既存在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也可能存在严重的内心冲突等精神因素。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的性主诉之中。医生有必要区分它们各自的作用:①糖尿病疾病本身;②流行的医学观念(有时是结论过早的观念),如“这肯定是糖尿病造成的”;③糖尿病的器质性合并症,如阴道炎、膀胱炎、药物过量等;④认知因素(如对身体或性的无知)、情感因素(如总认为自己是病人,是虚弱的,是有缺陷的)、性抑制、临床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人际问题和婚姻冲突、亲昵畏惧等;⑤上述各因素联合起作用。当然,④中所列的各种认知因素,也可发生在具有性问题的非糖尿病妇女之中。
  
  什么因素起决定作用?
  
  对于具有性焦虑但未受过充分性教育的糖尿病妇女,若她们的身体状况仍是健康的,医生应打消她们的顾虑,告诉她们并不存在严重问题,这是首要的步骤。其次是采集性历史并向她们建议一些阅读书目,加强她们的性知识教育,这种有指导的自助教育,足以扭转患者轻度焦虑所致性症状,使其忘却自身糖尿病或性功能障碍有多么严重。
  特殊的性问题将关系到:性症状的发作;它的发生与糖尿病发作之间的关系;女性患者个人对疾病、用药及控制饮食的反应;现在和患糖尿病前的体像感;对自身注射部位的关注;衣着打扮和活动(游泳等)的改变;对自己身体的羞怯;其他家庭成员的糖尿病史和结果;对通过亲吻、触摸或性交传染疾病给配偶的特殊畏惧;对妊娠、残疾和死亡的关切。重要的问题还有早期的积极或消极的性经历、性畏惧和性幻想、宗教信仰对性功能等的影响、患者当前的性和婚姻关系、婚姻是否存在矛盾并将冲突带入卧室之内。在性活动之前或过程中,有无经济、家庭或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女性患者的性享乐或感受。必须注意有无临床未治疗的抑郁症,并积极治疗抑郁症,因为抑郁症本身就可以造成性欲低下。
  
  躯体因素可能造成性症状
  
  糖尿病妇女的躯体因素可能相当明显地引起暂时的但常常是可以纠正的性回避,例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控制不好、月经不调(害怕妊娠)、念珠菌性阴道炎。阴道炎可以导致暂时性的性交疼痛或阴道痉挛,而阴道炎治愈后,它们也随之消失。对疼痛的预期可能引起性症状的持续。晚期糖尿病的合并症如神经或血管的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可以导致阴道润滑减少,并造成性交疼痛或阴道痉挛。通过认真体检和神经学检查可以得到诊断。使用人工润滑剂(或唾液),常常有助于这些性症状消失。选择女上位,也可以使性交变得更为舒适。
  
  为什么会出现自相矛盾的观点?
  
  在有些糖尿病与女性性行为关系的论文中,往往存在相互矛盾的观点。值得强调的是,这与所针对患者群的不同特点有关。每位医生都可能会从他们的不同专业特点来透视和观察这一问题。一位内分泌学家,通常只会见到最复杂的糖尿病患者(多是住院病人),他们大约占整个糖尿病患者的15%~20%,而其余大多数的“一般的”或稳定的患者,主要是在内科医生和全科医生那里就诊。性治疗诊所见到的病人,有轻有重,不过在整个糖尿病妇女中,寻求性治疗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有人在参加性治疗的夫妇中统计出糖尿病患者约占4%~5%,如性高潮障碍。有的糖尿病女患者自身并无性症状,只是陪同有性功能障碍的丈夫前来接受性治疗。有关糖尿病对女性性欲、性反应的准确影响,仍须做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同时也需要对同样大样本的相匹配的健康妇女进行调查,并予以对照比较研究。
其他文献
病例:  今年20岁的小王在8年前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现在他身高175厘米,体重85千克,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这是反映体重是否正常的指标,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西亚太区标准,BMI超过25千克/米2即为肥胖]约27.8千克/米2,一直注射胰岛素至今,胰岛素用量每天约100单位。据小王主诉,刚开始时胰岛素用量为40单位,后由于自己饮食控制较差,不爱活动,体重逐渐增加,胰岛素用
期刊
病例:  王女士,55岁,患糖尿病已8年。近两年口服磺脲类及双胍类药物治疗,血糖控制差。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开始在脐周皮下注射人预混胰岛素治疗。注射1周后,注射部位出现轻度红肿、米粒样结节、痒感。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这是胰岛素的不良反应吗?应该如何处理?王女士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很担心,带着这些疑问来我科就诊。  解读:  接诊医师仔细询问了王女士的病史,经检查,断定这是注射胰岛素所引起的过敏反
期刊
严重低血糖指由于血糖低,造成中枢神经系统供能不足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其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癫痫发作、昏迷甚至死亡等。它是与轻度低血糖(交感神经兴奋为主,如饥饿、出汗、心悸、手抖、头昏等)相对而言的。一旦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饥饿感、无力、心悸、冷汗、手抖,或出现不明原因的意识障碍时,应想到有发生低血糖的可能,及时测定血糖。    低血糖的三个概念    根据生化指标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低血糖
期刊
临床上,无论我们采用哪种胰岛素制剂治疗,采用的都是外源性胰岛素。那么,外源性胰岛素对人体的作用,与人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一样有效吗?事实上,外源性胰岛素降血糖的效果,不如人体自身分泌的胰岛素来得快、效果好。而且内源性胰岛素不会发生低血糖,这是因为两种胰岛素在体内的作用模式不同。    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有差别    具有正常胰岛功能的人,自身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灵活多变,从胰岛素分泌到进
期刊
张先生,36岁,已婚,因“糖尿病病史1年,口渴加重1周”入院。该患者1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当时建议他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未同意。近一年来,患者饮食控制较合理,运动适量,并口服二甲双胍及诺和龙治疗,糖化血红蛋白>8.5%,血糖居高不降,还出现足尖麻木等症状。入院后,根据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值,给予门冬胰岛素30三餐前立即注射,1周左右时,病人口干症状消失,餐前餐后血糖均接近正常水平。出院时减少
期刊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种类很多,鉴于口服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适应证不尽相同,甚至同类降糖药也有很多品种,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肥胖程度、血糖升高的特征,尤其是胰岛B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程度、肝肾功能以及并发症的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一经确诊,尤其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患者,即可选择单用双胍类和/或联合胰岛素增敏剂、a-糖苷酶抑制剂等非胰岛素促分泌剂,甚
期刊
病例:  李先生患糖尿病5年了,常年服用降糖药。白天他的血糖控制得比较理想,早饭后2小时8.9mmol/L,午餐后2小时9.6mmol/L,但是近来发现每天黎明时分空腹血糖都比较高,约在9.2~10.1mmol/L。夜间也没有低血糖发生,只是口干、小便增多。李先生问,这是“黎明现象”吗,该如何治疗?  解读:  糖尿病“黎明现象”指的是夜间血糖控制良好,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3:00左右血糖开始升
期刊
中药和西药在临床上的联合应用非常普遍,因此,应高度重视中西药物间的配伍禁忌。现就中药与西药抗生素间的配伍禁忌举例如下,供大家参考。  1.含有机酸的中药:如五味子、金银花、山茱萸、女贞子、乌梅、白芍、山楂、枳实、木瓜、陈皮等。①忌与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配伍,因这类中药经体内代谢后均能使尿液酸性增强,使这些抗生素的抗菌效力减弱。②忌与磺胺类药物及其乙酰化物配伍,因可导致酸性环境,使磺胺类药物
期刊
糖尿病患者在阅读糖尿病相关资料,或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循证医学”这个专业名词。普通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理解起来难免有些困难。而对于临床医生来讲,如何处理好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日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门采访了内分泌科的相关专家。    何谓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最早在2
期刊
近日,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一位中年糖尿病病友。她说自己为了控制体重,现在每餐都尽量多喝汤,少吃汤里的肉,她认为这样做既能保证营养不丢失,又减轻了体重,“南方人不都爱煲汤吗?我觉得他们就很少有胖的。”这种说法听上去有些道理,但真像她理解的那样,喝汤比吃肉更适合病友吗?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李淑媛教授。    追求营养莫入误区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营养这个概念。营养的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