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5月,四川省统计局公布了四川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数据分析四川人口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新特点。
常住人口总量十年减少288万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四川常住人口为8329万人,2010年为8041万人,十年共减少288万人。2000年,四川常住人口占全国6.58%,2010年占全国6.00%,下降近0.6个百分点。
分析: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近年来各地狠抓劳务输出工作,四川籍民工到省外务工人数不断增加所致。2000年,全省流出省外人员大约为600万人,2010年为1050万人,符合四川劳务输出大省的实际情况。
性别构成逐渐趋于合理
2000年四川总人口性别比为106.98,2010年为103.14,下降3.84个百分点,比全国105.20还低2.06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趋于协调和平衡。
分析:四川性别比下降反映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男女平等在社会各个方面逐渐显现出来;另外,由于四川是外出人口大省,并且外出人员以男性居多,这也是我省性别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受教育程度迅速提升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全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470人上升为6675 人,多了420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587人上升为11247人,多了3660人;文盲率也由2000年的7.64%下降为5.44%,下降2.2个百分点。
分析:数据表明我省教育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迅速提高。但10万人中具有大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以及文盲率与全国相比,都尚有一定差距。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2000年,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20万人,占7.45%;2010年,65岁以上的人口为880万人,增加2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95%。十年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并且四川老龄化水平比全国8.87还高2.08个百分点。
分析:数据表明我省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统筹考虑、研究老年人口的政策,积极发展和推进老年人事业。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2000年普查时,四川的城镇化率只有26.69%,十年后上升到40.18%,提高了1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35个百分点。而前一个十年,也就是1990年到2000年,四川的城镇化率从21.29%,提高到26.69%,十年仅上升了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54个百分点。
分析:数据表明后十年四川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当然我们与全国的49.68%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
比较2000年和2010年四川21个市(州)常住人口总量,多数市(州)都略有下降,尤其是南充、达州、资阳、广元、宜宾等劳务外出人口较多的地区,人口减少的幅度更大些。只有成都市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1110万人增加到1404万人,净增加3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3.47%提高到17.47%,增加4个百分点。
分析:大城市吸纳和聚集人口的作用十分突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的流向比较紧密。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是成都市(1404万人)、南充市(627万人)、达州市(546万人)、绵阳市(461万人)和凉山州(453万人)。
人口进入一个“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
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的出生率是8.93‰;死亡率是6.62‰,自然增长率为2.31‰。2000年时,分别是12‰、7‰和5‰。“三率”都有所下降。结合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和我们历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判定四川人口进入了一个“三低”时期,即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分析:据普查资料初步测算,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包括男性和女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在四川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死亡人口大幅减少,使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权威点评:四川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人口下降确实反映出劳动力供求关系转变的一种趋势,每年新增劳动力在相对减少。由于新增劳动力供给的衰减,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展开激烈竞争。四川省统计局认为,四川省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统筹考虑、研究老年人口的政策,积极发展和推进老年人事业。(本刊编辑部汇编)
常住人口总量十年减少288万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四川常住人口为8329万人,2010年为8041万人,十年共减少288万人。2000年,四川常住人口占全国6.58%,2010年占全国6.00%,下降近0.6个百分点。
分析: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近年来各地狠抓劳务输出工作,四川籍民工到省外务工人数不断增加所致。2000年,全省流出省外人员大约为600万人,2010年为1050万人,符合四川劳务输出大省的实际情况。
性别构成逐渐趋于合理
2000年四川总人口性别比为106.98,2010年为103.14,下降3.84个百分点,比全国105.20还低2.06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趋于协调和平衡。
分析:四川性别比下降反映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积极变化,男女平等在社会各个方面逐渐显现出来;另外,由于四川是外出人口大省,并且外出人员以男性居多,这也是我省性别比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受教育程度迅速提升
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全省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470人上升为6675 人,多了420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7587人上升为11247人,多了3660人;文盲率也由2000年的7.64%下降为5.44%,下降2.2个百分点。
分析:数据表明我省教育事业得到不断发展,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迅速提高。但10万人中具有大学、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以及文盲率与全国相比,都尚有一定差距。
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2000年,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620万人,占7.45%;2010年,65岁以上的人口为880万人,增加26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0.95%。十年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并且四川老龄化水平比全国8.87还高2.08个百分点。
分析:数据表明我省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统筹考虑、研究老年人口的政策,积极发展和推进老年人事业。
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
2000年普查时,四川的城镇化率只有26.69%,十年后上升到40.18%,提高了13.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1.35个百分点。而前一个十年,也就是1990年到2000年,四川的城镇化率从21.29%,提高到26.69%,十年仅上升了5.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0.54个百分点。
分析:数据表明后十年四川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当然我们与全国的49.68%城镇化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趋势十分明显
比较2000年和2010年四川21个市(州)常住人口总量,多数市(州)都略有下降,尤其是南充、达州、资阳、广元、宜宾等劳务外出人口较多的地区,人口减少的幅度更大些。只有成都市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1110万人增加到1404万人,净增加30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13.47%提高到17.47%,增加4个百分点。
分析:大城市吸纳和聚集人口的作用十分突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动的流向比较紧密。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总量居前五位的是成都市(1404万人)、南充市(627万人)、达州市(546万人)、绵阳市(461万人)和凉山州(453万人)。
人口进入一个“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时期
这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的出生率是8.93‰;死亡率是6.62‰,自然增长率为2.31‰。2000年时,分别是12‰、7‰和5‰。“三率”都有所下降。结合2005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和我们历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可以判定四川人口进入了一个“三低”时期,即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分析:据普查资料初步测算,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包括男性和女性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在四川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死亡人口大幅减少,使人们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权威点评:四川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人口下降确实反映出劳动力供求关系转变的一种趋势,每年新增劳动力在相对减少。由于新增劳动力供给的衰减,学校之间为争夺生源展开激烈竞争。四川省统计局认为,四川省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统筹考虑、研究老年人口的政策,积极发展和推进老年人事业。(本刊编辑部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