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学视角的海明威作品写作特点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语言大师,海明威作品的写作特点经过语言的巧妙使用发挥无余。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海明威作品简约朴实的特点是如何通过使用基础词汇和简洁的语言来实现作品的,客观真实的特点是如何通过知觉化、口语化、视觉化的语言实现的,含蓄隽永的特点如何通过词汇的象征意义和叙述的深层含义实现的。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语言 简约 客观
  1954年,欧内斯特·海明威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开一代文风”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作为美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大师级的海明威实至名归。他的一生创作了《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多部作品,不仅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也在语言使用上为现代文学创立新的范式。英国评论家赫欧·贝茨曾说:“海明威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砸碎了美国小说中曾经多次使用的词语习惯,给小说刻制了一套崭新的、严谨的、重新形成典范的模板。”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海明威的作品进行分析,以期将他作品的精妙之处展现一二。
  认知语言学不是一套单一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语言的使用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之上的,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的词汇、句法、篇章之间都紧密相连,因此,对海明威作品的分析可以从词汇层、句法层、篇章层等各个层面来全面分析他的写作特点。
  一 简约朴实
  海明威是一个懂得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最复杂意思的语言大师,他用语之朴实能够使刚刚识字的孩子读懂作品的意思,使他的小说具备天然去雕饰之美。
  1 词汇层:基础词汇的使用
  海明威语言的简约朴实得益于他偏爱使用最基本的词汇。名词和动词是英语中最基本的词汇,是对事物最原本的描述。海明威就更多地使用常见名词而少用形容词,更多地使用基本地使用动词而少用副词。复合句也很少出现过于复杂的形式,只用简单“和”相连,偶尔也出现“然后”和“所以”。以《老人与海》中描写老人用鱼叉制服一条大鱼的情景为例:
  “老人放下绳索,踩住,尽可能地把鱼叉举高,使出全身力气,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鱼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胸鳍高高地竖立着直到老人的胸膛。”
  这一连串的动作只用了“放下”、“举起来”、“绳子”、“脚”、“空气”等最基本的简单词汇,而没有玩弄任何句式上花样,只用4个“然后”将这一连串动作相连。整个描述准确干练,一气呵成,将老人捕鱼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毫无矫揉造作质感,而这样的例子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2 篇章层:语言表达的简洁
  海明威在指导自己儿子写作时曾指出,一个句子使用的词语越少,越可以保持这个动作的持续性,即“越少,就越多”。他独创的“冰山原则”也认为,冰山之所以神秘宏伟,是因为它暴露在外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而另外的绝大部分都在看不见的海面之下,而“海面下看不见的冰山”的阐释,则通过读者对整个篇章的理解来完成。所以,海明威的写作砍去了没有必要的枝枝叶叶,只剩下干净利落的主干,成为一幅疏简的水墨画。《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几十万字的长篇,但是它全文只有两万六千多个字。开始交待老人的有关情况时,作者舍弃了繁复的背景陈述,没有就老人的外貌、属地、家庭背景、生活境况做具体的描述,而是简单一句“他是一个在湾流中的小船上独自钓鱼的老人,八十四天已经过去了,一条鱼也没捕到”,将老人的年龄、身份和总体境况作了交代,剩下的海上的故事也能随着这句话而向下展开,这样简单的一句话作开头,不能不说简约。《杀人者》作为一篇揭露美国社会黑暗的短篇小说,前后也没有过多的赘述,只是“照相机”式地截取了生活中的一片断,简单地描述了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甚至没有发表过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也正是这样简单的白描,给了作品铅字之外,丰富而广阔的解读空间。
  二 客观真实
  海明威不是哲理的讲述者,而是感觉的传递者。他倾向于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客观直接地描摹出来,靠缩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获得真实的感觉,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因此,海明威力求在作品中展现一个客观真实的世界。
  1 句法层:知觉化
  将视觉、嗅觉、触觉、听觉……这些第一感官印象传递出来,使语言知觉化是海明威使其作品达到客观真实的一个途径。《在异乡》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就是如此:“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上吹下来”是感觉描写,好像让我们感觉到风从山上直吹下来。“商店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落在狐狸毛上,风吹着它们的尾巴”是视觉的描写,读者仿佛能看到打完的猎物悬挂在商店的橱窗外,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它们的身上,寒风吹着动物的毛在风中摇来摇去。《雨中的猫》里也有类似的描写:“青铜铸成的纪念碑在雨中发着光,雨水打到棕榈树,然后滴落下来。石子路上积着一潭潭的水。海水夹着雨水冲过来,又退回到海滩去,然后再冲过来。”这段描写将静静的纪念碑、滴落的雨水、滚来的海水、退去的海水写出来,一动一静,一来一去,形成了一幅即视感很强的画面,好像读者也能听到海水“哗啦”而来,“哗啦”而去的声音。不仅是景物描写,海明威在心理描写上也试图将主人公的感受真实直观地传达出来。《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就动用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受详细地描绘了哈里临死之前对死亡的心理体验:“他感受到死神又来了。它像一阵风吹着蜡烛的火光晃动、腾起。”“他静静地躺着,死神不在那里。它一定是到另一条街上转悠去了。它们成群结队,骑着自行车,在静悄悄的街道上行驶。”“死神来了,它的头靠近床脚,他能闻到它的呼吸。”作者让死神来的痕迹具体化,读者可以感受到它、听到它、闻到它,使读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感受,真切地体会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活动。
  2 句法层:口语化
  文学作品想要接近最真实生动的生活,其所使用的语言也应该是生活化的语言。海明威深谙其理,他的作品不仅很少使用深奥的字眼,而且常常让人物使用口语、俚语甚至是脏话等口语化的语言,有时为了反映作品中人物的教育水平也不惜使用错误的语法和病句,以达到真实客观的效果。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快乐生活》中有一段猎人罗伯特·威尔逊的内心独白,那段话的口语化特征就非常明显,如果细细推敲,还会发现有多处的重复和语法错误。在《一天的等待》里,儿子与父亲的对话也是口语化的,经常出现““哦,去吧!”“你会吗?当然,一定,嗯”等口语。《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快乐生活》里一段关于麦康博和麦康博偷情的妻子之间的对话也非常简单:   “你去哪儿了?”“去呼吸下新鲜空气。”“这倒是个新鲜的说法,你个婊子!”“嗯,你个懦夫。”“好吧”,他说,“那又怎样?”“对我来说没什么,但是别跟我说话了,亲爱的,因为我已经非常困了。”
  夫妻两人之间对话的随意性,两人拌嘴的针锋相对,丈夫对妻子的鄙夷,妻子对丈夫的不耐烦都通过口语化的对白真实表现出来,而省去了其他对语气、神态、情绪的描写。
  3 篇章层:视觉化
  海明威还非常善于使用语言符号本身作为工具,利用词语和句子给读者的视觉效果,实现传递感受的目的。这种效果也是通过在篇章之中的比较才实现的。例如,在《老人与海》中有一段描写老人桑提亚哥同一个年轻的黑人掰手腕的情景,一向不爱使用复合长句子的海明威一口气写了个有28个词语的长句子和另一个有48个词语的长句子,两句之中都没有任何的标点符号。作者正是想用这种没有停顿的长句子来表达当时掰手腕时情景的紧张、漫长、僵持、没有停歇。在《白象似的群山》中有一句姑娘恳求男子的话:“能不能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别说了。”别说了”连续排列的7个“求求你”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也让人体会到姑娘当时迫切地要阻止对方继续说下去的心情。
  三 含蓄隽永
  海明威的写作是简约朴实、客观真实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他的作品是简单的。正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那样,有八分之七更多的含义蕴含在他那简单、直观的作品里。
  1 词汇层:词汇的象征意义
  含蓄隽永的第一个方式是采用含义丰富的意象。认知语言学认为词汇不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建立在人们许许多多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的意象的结合。海明威非常注重利用词汇在读者脑海里激起的各种所有反映,因此,他懂得使用简单的词汇传达丰富的、多层次的丰富的象征意义。一方面,这是通过词汇本身所具有的多种含义实现的。《在异乡》里,“秋天,战争仍在持续着,但是我们不再去了”。句子中的第一个“秋天”本身有“秋天”的意思,但是在英语里又可以翻译成战争“阵亡、溃败”的意思,用在这里既表达了事情的时间,又暗含了战争一直在失败的境况。作品《永别了,武器》中,题目里的“战争”通常情况下翻译为“战争”的意思,但也有“怀抱”的意思,可以进而引申为有“温暖的爱情”的含义,这部作品的主题既是告别战争,也是告别爱情。另一方面,是通过词的象征意义来实现的。《杀人者》中拳击手安德烈森听到凶信时的几句描写是,“他看着墙壁,什么也不说”、“他转过身去,面向墙壁”、“他对着墙壁说”、“他望着墙壁”、“奥利·安德烈森穿着衣服躺在床上,眼睛死死地盯着墙壁”。“墙壁”这个词语在短短三十句话中出现了六次,它已经不单单是物理意义上“墙壁”的意思,而是成为了奥利·安德烈森在恶势力的阻挡下四处碰壁、陷入难以逃脱的窘境的体现,此时的词语“墙壁”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词汇作为语言符号的意义,而是调动了读者在生活中所有对“墙壁”的认知和它暗含的比喻、象征意义,使简单的词汇通过象征意义指向了作品的主旨。
  2 篇章层:叙述的深层含义
  含蓄隽永的另一个实现方式是语言叙述上的内敛。海明威是一个战士,他的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往往是波澜壮阔的,但是他的实现方式却是冷静而不动声色的。他将关于个人情感的描述直接剔去,把要抒发的感情暗含于字里行间,感情通过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而在某一部分体现出来。《十个印弟安人》中涅克得知自己心爱的女人爱上了别人,心情十分难过,但是作者只让他说了两句话:“我的心碎了”“我的心这样难受它一定是碎了”,随后是一长段关于后来发生的事和景物的描写。伴随着读者读下去,读者能够从不平静的景物和涅克克制的感情里感受他内心受到的极大冲击和难以抑制的悲伤。《永别了,武器》的结尾也同样用简单的叙述达到意味深长的效果:“我把她们赶走,关上门,关了灯,没有用。我就像跟一个石头告别一样。过了一会,我走出来,走出医院,淋着雨走回旅馆。”海明威通过克制来达到宣泄,通过疏离来实现靠近,通过无动于衷来描写汹涌澎湃,用含蓄隽永的文字表达了无尽的语义。
  参考文献:
  [1] 董衡巽:《海明威的艺术风格》,《文艺研究》,1980年第2期。
  [2] 欧内斯特·海明威,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裘颖,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由于中西方在文化传统、政治、哲学、宗教方面都具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在中国与英美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方面也会体现出不同。本文提出了西方文学中女性形象与中国女性形象在是否遵从自身情感与是否具备自强意识两个方面的差异,并从《简·爱》和《红楼梦》中的简·爱与林黛玉的比较入手,对这种差异做出了论证。  关键词:中国 英美文学 女性形象 比较 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英美文学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都具有
期刊
摘要 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是当代最杰出的阿拉伯诗人、理论家和思想家,曾获得马其顿金冠诗歌奖、诺尼诺诗歌奖、布鲁赛尔文学奖、土耳其希克梅特文学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是近些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阿多尼斯的诗歌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对阿拉伯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洞察和批判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诗人常以背叛者自居,诗歌中充满了质疑的反叛精神;诗人热衷于诗歌语言的锤炼和锻造,追求
期刊
摘要 海明威的作品叙事深沉并时常以壮丽的山水景色作为故事的发生场景,透过海明威的景物描写,能够窥探到他思想内容的深刻。人与自然的关系远不是彼此冲突,而是彼此依存。人只有在对自然的抗争中才能够最终领悟到生存的真谛。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自然情结 隐喻 生存意义  生态伦理固然是晚近兴起的词汇,但其内涵所指却完全可以覆盖以往的经典文学作品。人在和自然世界的互动之中认知、界定自身,萌发出人类特有
期刊
摘要 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悲剧都遵循“始乱终弃”这一文学原型,在男女两性爱情中通常以男将女弃和女性的无奈、堕落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告终。女性之所以受到如此爱情困境桎梏,主要是因为其性别所致的生理弱势和天性弱点,以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所致。然而,女性仍然可以通过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成长,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来摆脱经济上和精神上对男性的依附,在爱情中实现与男性的人格平等,从
期刊
摘要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生态女性主义者的观点认为“压迫性构架的概念”是男性统治女性和自然的思想本质,同时也是父权制世界观的核心基础。构架认为,男性比女性和自然更为优越,由此认为男性对于女性和自然界的统治是合理的。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结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一经典文本,对女性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进行分析,揭示父权制社会背景下自然和女性的遭遇,对父权制世界观加
期刊
摘要 清初人文主义思潮是历史上进步思潮的体现之一,资本主义缓慢萌芽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需求呼唤了一批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创新与求变,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文主义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创作和人们思想都产生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现象、原因背景、代表作品与人物以及影响,层层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潮,阐明这种思潮对思想文化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 思潮 文学思想 变革求新  一 相关定义与发
期刊
摘要 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渔夫桑提亚哥是作者海明威精心塑造的悲剧英雄,同时也是作者一生硬汉性格的总结。在《老人与海》中,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形象都洋溢着悲剧的味道,主人公意识到了这种悲剧,可是还要继续走下去,这是命运的安排,更是宗教力量在世间的展现。  关键词:欧内斯特·海明威 《老人与海》 悲剧 文学分析  《老人与海》是美国20世纪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所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该小说一经发
期刊
摘要 随着时代变更,创作工具及观念的变化,许多画家开始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中国画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中国”画与中国“画”两个方面。“中国”画离不开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中国“画”则是加入了西方绘画技巧,注重对画面造型的创造性表达。工笔花鸟画因历代大师辈出,及其表达内容的狭窄性,难以突破传统的局限,而张静伯的写意花鸟画较好地诠释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其在新时代的发展。
期刊
摘要 被称为“浑身上下都是艺术家”的丰子恺,是中国少有的集散文家、音乐教育家、美术教育家、漫画家等为一身的多栖艺术家。特别是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不但刻画了一个时代的众生相,还蕴藏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意义。丰子恺在漫画方面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得益于其总是能在寥寥几笔中勾勒出一个独特的意境,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其“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性悲悯情怀。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哲学情怀。追溯丰子恺作品中的人性悲悯思想,
期刊
摘要 师陀,原名王长简,又名芦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著名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文学史通常将他归为京派文人之一,但是与其他京派成员相比,他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王瑶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1953)对师陀所言不多;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79)对他仅限于只言片语;直到海外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1979)中对师陀辟以专章评述,才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