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的几个创新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gahu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语文教学,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全面发展 终身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
  
  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教学?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走进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语文素养又在丰富的生活中得以进化、发展、成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教学理念提供了理论保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他经常带着学生进入大自然,并亲切地称之为“蓝天下的学校”、“快乐的学校”。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验生活,是进行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
  
  二、追求个性化
  
  1、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思路新颖、不同凡响、别出心裁、不拘一格。(1)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时,课文第二段的处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抓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详尽地讲解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诸如写了哪些景、抓住什么特征写、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写等等,旨在使学生从课文的具体语言表达中体会写景的方法,进而达到初步掌握写景文字的写作方法的目的。这样可使初一的同学比较直观地熟悉课文,并理解课文所包含的语文知识。(2)找准教学“突破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肃穆崇敬为“突破口”、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以清静悲凉为“突破口”、教学《长江三峡》时以豪迈奔放为“突破口”等等,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2、个性化的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如《荔枝蜜》教学的导入,采用音像资料导入,运用媒体播放有关蜜蜂、蜂蜜的图片,同时插播旁白进行解说,然后谈感性认识——提问:同学们都接触过蜜蜂,蜜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对蜜蜂的印象。同学发言后,教师导入课文学习——“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蜜蜂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看看作者对蜜蜂的感受是怎样的。”将学生引入教材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的“其乐融融”。
  
  三、可持续性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受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彰显人文性,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内涵,是科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1、“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兴趣。要从学生已有的体验和实际水平开始,鼓励学生多疑、多思、多探讨、多合作、多发现。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和细节描写时,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来探讨一下鲁提辖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种答案:(1)慷慨大方、重义轻财(事例:请史进、李忠喝酒,向金家父女赠银,倾听金家父女诉苦,帮助其逃生);(2)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事例:痛打郑屠,帮助金家父女);(3)性急如火、心细如发(事例:听完哭诉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4)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事例:先救助金家父女脱险再惩处郑屠,质问郑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斥骂郑屠“诈死”从容退却)。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学生掌握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上曾说过:“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突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健全的人格及健康的生理和心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有机地渗透于现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1)要在教学中渗透美学理论。《春》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春》描绘的是一种自然美;《斑羚飞渡》歌颂的是一种生命美;《驿路梨花》赞扬的是一种心灵美;《麦琪的礼物》表达的是一种爱情美;《菜园小记》抒发的是一种社会美……《背影》是品味无言的真爱。(2)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细致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艺术美等,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能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美,最终达到提高审美的综合素质。
  3、利用自主探索,激活创新思维。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其他文献
在许多人的眼中,历史课往往是“教师上课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因此显得枯燥乏味。尤其古代史与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很难理解,怎样引导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一直是历史学科和广大历史教师最为头疼的事情。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教学过程,使教学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这无疑为历史学科和广大
期刊
《课程标准》中指出:“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担负的重大责任。”同时,力求促进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研究性学习。那么,怎样在思品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在教学中,我有以下体会:    一、通过设问激发创造欲望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期刊
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读书,课堂上不能没有读书声。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为养成阅读习惯,非读不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所以,我想,应放手发动学生去阅读,反复地阅读,不能因为读书太浪费时间,或课堂气氛看起来不够活跃、热闹就忽视读这场重头戏。儒家学者认为文章是“读”出来的、“悟”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练”出来的。叶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理解为: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响亮口号,它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针对化学学科,我认为在教学生学会学习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1、指导学生科学地预习,带着问题听课。老师可以把准备好的预习题发给学生,或者把下节课所要掌握的学习目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程远离生活实践和具体实际是一个不争事实。本文提出“思品课程生活化”的观点。力求使认知与情感、意志、行为相和谐,促进儿童的心智成熟、习惯形成、道德成长和人格完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 生活化 认知 情感 行为    一、引子  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这一界定驱使许多教师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基础道德是共产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因如此,新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教师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创生者,课堂教学也自觉地由单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与引领者,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教师的角色与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要主动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合作、互动的位置上,引领学生主动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
期刊
摘 要:学习是快乐的,美术学习中的创作更是快乐的,艺术学习的体验同样是快乐的、自由自在的。美术学习需要欣赏和借鉴,前人之鉴,后人须借,大师走过的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身体力行,用我们的爱心去关心学生、去引导学生,用真心对待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得以健康协调地发展,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关键词:绘画 体验 学习 快乐  
期刊
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在于:用探究、研究、对比的方法和创造性的解释,深入地理解造型艺术作品,通过探究性的美术欣赏教育,了解我国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在造型文化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它主要采取讨论型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使用问答型、自由型、解说型以及实践来达到欣赏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
期刊
中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能力呢?无疑,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让学生多听一点;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学生的大脑都成了知识的仓库。但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却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创新,都
期刊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创造性的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进取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力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的本身的主观因素。学科教学也是其中的主要渠道之一,单就语文学科而言,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