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东莞到梅州将近420公里,我们一行坐车6个小时,到了梅州的大埔县。下车的时候,天已经慢慢地黑了下来。
第二天清晨,我们早早起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漫步在城市的街头。高耸的楼宇之间,不时依然能找到年代久远的老旧民居,虽然房屋颜容已经褪去了昔日的富贵,但还能使人们从中窥见到过往的建房工艺,想象到当时的街市繁华。
我们有些好奇,这样破旧的房子为什么没有拆除呢?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比较起来是多么的不和谐啊!我们试着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宅院。刚一迈腿儿,一条黑狗从暗处窜了出来,狂吠不止。我们顿时被吓着了,这时,里面一位坐在台阶上的老人喝斥了一声,黑狗即刻摇头摆尾,安静了下来。
老人趋身将我们迎进了宅门,说明来意后,老人攀谈了起来。他说,大埔以客家人居多,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几百年来,他们在此生生不息,保留了独有的文化。通过老人带有浓郁客家口音的普通话,我们知道他已是四代原居,了解到了这座宅院的历史轮廓,弄清了宅院不拆背后的原因。这座看起来几近危房的大宅院居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政府前些年特地授牌,从而成为保护下来的历史特色民居之一。老人在向我们介绍宅院历史的时候,不忘数点祖辈的功德以及儿孙后代的造化出息,讲到兴奋处,神情满是自信与得意。
宅院里的墙上,我们依稀发现到上世纪文革时代的标语文字,发黄的墙面和暗红的字迹,似乎还在诉说着年代的变幻。为什么文革过去已经几十年了,老人和家人们还依然要保留这些岁月痕迹,我们难以简单地结论为无意或有意。或许是对这座宅院所经历过的那段风雨的怀念吧!也许来自一种对沧桑历史的敬畏和尊崇。虽然这座宅院破败了,但一个家族的历史,这个院子乃至社会的变迁历史,已经深深的铭刻在了人们的心里,任凭岁月的风雨都无法将其抹去。
客家土楼是大埔的最大看点。据载,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出于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并建造起一种看似非常“抵御性”的城堡式构筑物。同样出于一种好奇,第三天我们游览了城里的列入大埔十大著名景点的“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县城龙岗村,距今已有241年的历史,因楼外墙为石墙,故俗称石楼,国内极为少见。说楼它又不似楼,主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千多平方米,楼高仅11米,共有200多个房间,实际是一个矩形的大院落。主楼分三层,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可以想象,聚居在内的人们可能不是同姓同宗,但一种更有魔力的力量把他们凝结在土楼里。
楼的大门非常独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伟的门楼,细一看,这楼门原来是镶嵌在墙上的。据说,这楼的主人是做生意发家的,没有功名不能建门楼,后来他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做了个假门楼。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的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飲用。
据说,兴建泰安楼时有个有趣的故事,楼主人蓝少垣在该楼工程进到第三层时,他把办公地点也搬到二层的一间房子里,规定凡前来领工资的工人,都要手提两块砖到三楼后才来领工资。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楼主人的精明智慧。据说泰安楼的蓝姓祖公极为节俭,原计划在楼右侧也建一个同样的方石楼,构成鸳鸯楼,后因意外早亡,计划没有实现,成为现在的单片楼,实为遗憾。
建造土楼,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每10cm厚层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土楼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大埔之行,两天的行程。我领略了粤东北的民风民俗,也有幸观赏到这般奇特的民间居所。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
第二天清晨,我们早早起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漫步在城市的街头。高耸的楼宇之间,不时依然能找到年代久远的老旧民居,虽然房屋颜容已经褪去了昔日的富贵,但还能使人们从中窥见到过往的建房工艺,想象到当时的街市繁华。
我们有些好奇,这样破旧的房子为什么没有拆除呢?与周围的高楼大厦比较起来是多么的不和谐啊!我们试着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宅院。刚一迈腿儿,一条黑狗从暗处窜了出来,狂吠不止。我们顿时被吓着了,这时,里面一位坐在台阶上的老人喝斥了一声,黑狗即刻摇头摆尾,安静了下来。
老人趋身将我们迎进了宅门,说明来意后,老人攀谈了起来。他说,大埔以客家人居多,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几百年来,他们在此生生不息,保留了独有的文化。通过老人带有浓郁客家口音的普通话,我们知道他已是四代原居,了解到了这座宅院的历史轮廓,弄清了宅院不拆背后的原因。这座看起来几近危房的大宅院居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政府前些年特地授牌,从而成为保护下来的历史特色民居之一。老人在向我们介绍宅院历史的时候,不忘数点祖辈的功德以及儿孙后代的造化出息,讲到兴奋处,神情满是自信与得意。
宅院里的墙上,我们依稀发现到上世纪文革时代的标语文字,发黄的墙面和暗红的字迹,似乎还在诉说着年代的变幻。为什么文革过去已经几十年了,老人和家人们还依然要保留这些岁月痕迹,我们难以简单地结论为无意或有意。或许是对这座宅院所经历过的那段风雨的怀念吧!也许来自一种对沧桑历史的敬畏和尊崇。虽然这座宅院破败了,但一个家族的历史,这个院子乃至社会的变迁历史,已经深深的铭刻在了人们的心里,任凭岁月的风雨都无法将其抹去。
客家土楼是大埔的最大看点。据载,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出于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并建造起一种看似非常“抵御性”的城堡式构筑物。同样出于一种好奇,第三天我们游览了城里的列入大埔十大著名景点的“泰安楼”。
泰安楼位于大埔县县城龙岗村,距今已有241年的历史,因楼外墙为石墙,故俗称石楼,国内极为少见。说楼它又不似楼,主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千多平方米,楼高仅11米,共有200多个房间,实际是一个矩形的大院落。主楼分三层,一、二层不设窗,三层才开窗,并设有枪眼,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可以想象,聚居在内的人们可能不是同姓同宗,但一种更有魔力的力量把他们凝结在土楼里。
楼的大门非常独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伟的门楼,细一看,这楼门原来是镶嵌在墙上的。据说,这楼的主人是做生意发家的,没有功名不能建门楼,后来他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做了个假门楼。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楼的两侧各有一座书斋,是供读书求学的场所,楼内右侧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现仍可飲用。
据说,兴建泰安楼时有个有趣的故事,楼主人蓝少垣在该楼工程进到第三层时,他把办公地点也搬到二层的一间房子里,规定凡前来领工资的工人,都要手提两块砖到三楼后才来领工资。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楼主人的精明智慧。据说泰安楼的蓝姓祖公极为节俭,原计划在楼右侧也建一个同样的方石楼,构成鸳鸯楼,后因意外早亡,计划没有实现,成为现在的单片楼,实为遗憾。
建造土楼,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每10cm厚层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土楼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充分体现了客家人集体力量与高超智慧,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客家土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大埔之行,两天的行程。我领略了粤东北的民风民俗,也有幸观赏到这般奇特的民间居所。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