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一、把做题当备课
备课是对题目的二次开发,是对题目与答案的二次研究。题目仅是上课的一种素材,教师做题更侧重于内容与知识层面,是目中无人的,是不必考虑各种因素的,是单向的、静态的;而备课更侧重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目标期望、教学内容、教与学的关系、教学顺序、过程与方法等等,是必须要考虑教学时间与空间因素的,是目中有人的,是动态的。可见目中见题与目中见人,脑中想题与脑中想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备课要比做题复杂得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对题目进行二次开发与研究,而不仅仅只有做题那么简单。
2.缺乏对教学时间及课堂结构的把握
面对一张讲义、一份试卷、一堆习题,要用多少时间讲评,是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还是要分几节课时间进行讲评?这是教师首先要考虑清楚的。因为一节课45分钟是一个定量,在这个定量的时间里,教师能讲评多少题目,讲评哪些题目,这必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比方说,对于一节课要讲的题目,哪几个放在前面讲,哪几题在中间讲,哪几题在最后讲,甚至哪些题作为机动,这都得精心设计。有的老师对45分钟一节课到底如何安排,随意性是很大的,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率。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改进,使教学的时间先后、目标主次、内容轻重、过程简繁、方法难易等能形成一种相互对应、和谐共振的结构关系,以课堂教学的结构改变性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功能。
3.以教代学
学生形成答案有三个要素,一是答案是学生自己形成的,二是形成答案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三是形成答案的结果必须是书面规范的。教师在课堂上却容易将自己对习题的讲解过程当成是学生的解题过程,以教师自己的解答呈现、展示给学生看,讲给学生听,进而替代、覆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式、体验、训练、探究、思考与感悟,最后学生还是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答案。教师的许多课不注重在答案推导的过程上突破做功,往往将过程省略简化,偷工减料,结果是学生不能在题目、答案和课本教材三者之间融会贯通。正是由于答案不只是学生听成、看成、想成的,而必须是学生自主写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培养学生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划、用嘴读的审题习惯,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做题的意图,让学生真正经历做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剖析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感悟解题的要领,让学生真正体验矫正的愉悦。
4.缺乏对习题的先知,讲而不评错而不纠
教师有时虽将题目发下去了,但是让学生什么时候做,做多少时间,是不是全部做,要不要交,交上来要不要改,改后要不要评,怎么评等问题,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正是由于教师自己对发给学生的题目没有研究透,存在发前不做,发时不清,发后不交,交后不改等情况,因而教师在讲评题目时就显得没有底气的,课堂缺乏生机,缺少活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只有对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有一个深度研究,有一个先知先觉,在习题讲评课上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底气十足,才能活灵活现,才能融会贯通。
针对以上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灵魂不在,规矩不成,督查不力,即课堂上教师没有坚守“教是为了学,教学生学”这一教学灵魂,对于备课、上课、作业等教学常规的落实不够到位,对于学校的常规检查也不是以一种检验、开发、欢迎的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只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只有遵循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才能成规矩成方圆。
备课是对题目的二次开发,是对题目与答案的二次研究。题目仅是上课的一种素材,教师做题更侧重于内容与知识层面,是目中无人的,是不必考虑各种因素的,是单向的、静态的;而备课更侧重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目标期望、教学内容、教与学的关系、教学顺序、过程与方法等等,是必须要考虑教学时间与空间因素的,是目中有人的,是动态的。可见目中见题与目中见人,脑中想题与脑中想人,这是完全不一样的,备课要比做题复杂得多。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对题目进行二次开发与研究,而不仅仅只有做题那么简单。
2.缺乏对教学时间及课堂结构的把握
面对一张讲义、一份试卷、一堆习题,要用多少时间讲评,是必须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还是要分几节课时间进行讲评?这是教师首先要考虑清楚的。因为一节课45分钟是一个定量,在这个定量的时间里,教师能讲评多少题目,讲评哪些题目,这必须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比方说,对于一节课要讲的题目,哪几个放在前面讲,哪几题在中间讲,哪几题在最后讲,甚至哪些题作为机动,这都得精心设计。有的老师对45分钟一节课到底如何安排,随意性是很大的,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率。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改进,使教学的时间先后、目标主次、内容轻重、过程简繁、方法难易等能形成一种相互对应、和谐共振的结构关系,以课堂教学的结构改变性质,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功能。
3.以教代学
学生形成答案有三个要素,一是答案是学生自己形成的,二是形成答案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三是形成答案的结果必须是书面规范的。教师在课堂上却容易将自己对习题的讲解过程当成是学生的解题过程,以教师自己的解答呈现、展示给学生看,讲给学生听,进而替代、覆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式、体验、训练、探究、思考与感悟,最后学生还是没有形成完整规范答案。教师的许多课不注重在答案推导的过程上突破做功,往往将过程省略简化,偷工减料,结果是学生不能在题目、答案和课本教材三者之间融会贯通。正是由于答案不只是学生听成、看成、想成的,而必须是学生自主写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培养学生用眼看、用脑想、用手划、用嘴读的审题习惯,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做题的意图,让学生真正经历做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剖析错误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感悟解题的要领,让学生真正体验矫正的愉悦。
4.缺乏对习题的先知,讲而不评错而不纠
教师有时虽将题目发下去了,但是让学生什么时候做,做多少时间,是不是全部做,要不要交,交上来要不要改,改后要不要评,怎么评等问题,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正是由于教师自己对发给学生的题目没有研究透,存在发前不做,发时不清,发后不交,交后不改等情况,因而教师在讲评题目时就显得没有底气的,课堂缺乏生机,缺少活力。“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师只有对布置给学生做的作业有一个深度研究,有一个先知先觉,在习题讲评课上才能胸有成竹,才能底气十足,才能活灵活现,才能融会贯通。
针对以上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灵魂不在,规矩不成,督查不力,即课堂上教师没有坚守“教是为了学,教学生学”这一教学灵魂,对于备课、上课、作业等教学常规的落实不够到位,对于学校的常规检查也不是以一种检验、开发、欢迎的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只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只有遵循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规律,课堂教学才能成规矩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