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层次地理教材分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材分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具备教材分析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对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进行微观分析,以期为地理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组织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地理教材;微观分析;山地;交通运输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234-03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学会“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1]。分析和研究教材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环节,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地理教材分析方法可分为宏观分析法、中观分析法和微观分析法。宏观分析法是对教材体系的整体分析,中观分析是对某一本教材或者教材中章节的分析,微观分析则是对某一章节、某一单元或者某一课时的分析。目前教材分析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分析与微观层次分析,本文将从微观层面对山地的形成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知识结构
   分析教材知识结构关键的步骤是:将教材分为几个教学因子,随后再将教学因子分为细小的知识点,最后将教材知识点的逻辑关系绘制成一幅具有不同层次的知识点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框图。本节可划分为两大教学因子,六个知识点。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山地与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关系、山地与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关系、山地与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关系见图1。
   二、教材的内部联系分析
   教材内部联系主要是指各教学因子、知识点之间
  的逻辑关系。在教材逻辑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共有五种,分别为并列联系、主从联系、递进联系、层次联系和因果联系[2]。山地的形成这一节课教材之间的内部联系见图2。
   通过对本节教材知识点之间内部联系的分析,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把握教材的重難点。本节重点为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形成、基本形态、构造运用以及山地对交通运输带来的影响;难点为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的形成原因与地质构造形态的判断。
   三、教材的外部联系分析
   教材的外部联系是指与本节(本章)中各知识点有联系的其他章节知识、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生产、生活的知识,它与本部分教材内容的关系是横向关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因此地理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既有自然科学的内容,又有社会科学的内容,具有文理兼备的综合性特点。[3]
   (一)学科内的联系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地质构造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的,与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密不可分;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表现为山地地区的运输方式主要为铁路、公路,与初中地理“交通运输业”有密切的联系;山区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这种分布特点与地形特点、建设条件以及人口和居民的分布密切相关,与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学科间的联系
   褶皱山理论上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实际往往呈现的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以及断块山,断层形成与物理上的风化、侵蚀、挤压、摩擦等物理作用有明显的关系。
   (三)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根据向斜、背斜的实际情况,我们知道可以清楚地判断岩层的新老程度、岩石的稳定情况,可以得出在背斜处探测石油、天然气较为容易,而在向斜处探测水资源相对容易的结论,从而为石油、天然气与水资源的快速探勘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2.由于山地的特殊地形使公路运输成为山区的主要运输方式,铁路为辅助运输方式,并且公路、铁路主要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山带,使人口与居民点在此密切分布,相应地促进了该地农业的发展。
   四、教材的能力素养构成分析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当前国际教育走向为“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本”,因此地理学科顺应时代的号召制定了地理学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地理学科能力类型可以划分为三类:学习理解能力、应用实践能力、迁移创新能力[4]。每一类能力又可以划分为三个亚类,其中学习理解能力可以细分为观察和记忆、比较和关联、概括和归纳;应用实践能力可以细分为解释和实践、计算和技能、综合和推论;迁移创新能力可以细分为迁移和探究、区域判断和定位、评价规划。山地的形成这一节教材内容的学科能力及核心素养构成如表1所示。
   五、教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
   (一)情感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能够用板块理论解释著名山系的形成。
   (二)态度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原理的方法。
   (三)价值观
   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实例,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六、教材的表述分析
   教材的结构设计是教材开发的关键环节,也是规范教材编写、确保教材编写质量的基础性工作[5]。教材表述是教材的结构设计之一,地理教材表述又可分为文字、图像、活动等形式,而这些表述形式则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内容采用了文字、图像、活动三种形式向学生传达了所要传达的信息,具体表述形式分类汇总见表2。    (一)文字表述
   本节内容仅用13段文字,清楚地向学生传递向斜、背斜、断层、火山的概念、特點以及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等知识点,具体表现在第1段简要介绍了山地的几种类型,2~4段简要表述了褶皱山的基本特点,5、6段描述了断块山的特点,7~9段介绍了有关火山的知识点,10~13段介绍了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通过这13个段落的表述使学生对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山地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有初步的认识,初步了解山地形成的过程。
   (二)图像表述
   本节共呈现4个示意图,2个景观图。褶曲的示意图不仅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向斜、背斜的大体轮廓,同时表现出了岩层新老程度的变换。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跟初中所学地理知识衔接,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了褶皱山系形成的原因,巩固了所学知识;断层、火山示意图则明确地展示了断层与火山的结构特征,使人一目了然。2个景观图分别为我国的西岳华山与日本的富士山,华山是典型的断块山而富士山则是典型的活火山,这两张图片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断块山与火山的知识,同时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活动表述
   本节活动表述主要为案例、表格、问题三种形式。活动1通过示意图与表格的形式进一步巩固了褶皱山的相关知识并且将其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活动2通过直接提出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对断块山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活动3通过两个表格清晰地从坡度、工程量与造价比等几个方面向学生展现了山地选择公路作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原因,有利于学生对选择公路这一方式有更直观的了解。通过山区公路走向示意图向学生表达了公路建设需考虑的自然因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影响山地交通运输方式的因素。
   七、小结
   地理教材的分析与运用是地理教学的起点,对地理教材进行微观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教材的特点,确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而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目前,较多的地理教师并没有把教材分析放在地理教学备课的首要位置,对教材的分析不够深入透彻。部分教师存在生搬照抄教辅资料上关于所需章节的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现象,这样的做法很不可取[6]。因此,教师只有平时不断研修,能够对教科书宏观把握、微观分析,才能恰当地确定重难点、处理教学内容,做一名优秀的教师[6]。
   参考文献:
   [1]唐新凤.例谈高中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方法: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28):94-95.
   [2]刘德康,张二勋,路红海.地理教材的微观层次分析:以人教版“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为例[J].地理教学,2018(17):47-64.
   [3]张卫青,徐宝芳,朝鲁门格日乐,等.中学地理教材微观分析方法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117-121.
   [4]王民,高翠微,杨洁,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地理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谭移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结构设计[J].职教论坛,2014(36):75-78.
   [6]谭和兰.基于微观层面的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以人教版《旅游地理》第三章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和大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特点进行分析,探索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初步建构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总结得出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构方法。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辅导站;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
期刊
[关 键 词]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44-03   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中职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
期刊
[摘 要] 为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教育管理质量,实现“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形成协同育人合力,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积极推进“学业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  [关 键 词] “学业导师+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就KY大學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进行调研,从学校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保障等方面探索影响师生对学校认同感的因素,提出了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管理效能、深化各项改革、加强文化建设等角度强化师生认同感的思考,为开展师生思想教育和引导,推动学校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 键 词] 学校;师生;认同感;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
期刊
[摘 要] 对学生来讲,理论性很强的内容,难以提起其兴趣,因此这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带来较大的困难。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以形势与政策课为例对如何让“教”与“学”归位进行探讨,为教学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形势与政策;专题学习;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216-02   一、形势
期刊
[摘 要] 同科教师之间的商量和讨论是发挥集体力量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推动教师教学专业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道德与法治课为例,从同科商谈教材和教学进度,把好教学“内容关”;同科商谈教学疑难和听评课,把好教研“常规关”;同科商谈评价体系,把好教学“质量关”,对“商谈式”同科教研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商谈;同科;教研;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期刊
[摘 要]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障。新时代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对高校进行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分析“四有”好老师的重要意义,将“四有”好老师标准与儒家“人生四事”进行对照,探寻“四有”好老师的传统文化根源,从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以“四有”好老师为基础的高校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广西三江侗族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上的构建。方法:通过对侗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性以及生活学符号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侗族元素进行提炼与再现,最后运用情景叙事与拟物造形两种方式将广西三江侗族文化与柳州三宝茶叶包装融合,进行创新设计。结论:探究了少数民族文化语境的视觉元素如何与现代人的审美融合,从而深入了解了侗族的文化内涵,并结合茶文化的特點进行包装的创新设计,展现了在现代包装
期刊
[摘 要]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所体现的权衡思想,可作为教学基本线索,应用于通信原理课程原理性和设计性的教学活动中。运用权衡的教学线索和设计思路,可使抽象的授课内容形象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课程中存在的理论性过强、直观性较差的问题。  [关 键 词] 权衡;通信原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
期刊
[摘 要] 当前高等教育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观念在高等教育领域逐渐产生和兴起。在大学课程消费视域下,网络通识选修课面临着学生消费意识不强、教师服务质量不高、教学软环境较差等问题。为了优化网络通识选修课的境遇,学生方面要发挥消费者的主观性,教师方面要提升对学生的服务质量,教学环境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大学课程消费;网络通识选修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