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来讲,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或者说是新鲜感。可是,有的学生却在接触到数学课没多久,就会慢慢失去兴趣,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一、充分把握开端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翻开七年级数学课本的一刹那是充满着好奇,想要学好数学的欲望是极端强烈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起始阶段的教学,多下功夫,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开学伊始的阶段,可以不必急于课本教学,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让他们自己发现,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神奇的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再开始课本教学,并且在一段教学活动结束后,阻止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学生学习数学有难度吗?数学有用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正如新课标要求的那样,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起始阶段就是要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和畏难心里,在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进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和语言中反映出来,他们对某位老师的的喜恶往往会影响他们对于这位教师所授学科的兴趣,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批评而对这位老师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畏惧感;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进而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不但要做“严师”,更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亲近他们,爱护他们,放下教师的身段,和学生做贴心的朋友,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良好的互动,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目前,在我国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教分离”现象。所谓“学教分离”,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了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不协调发展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它的主要表现为课上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发展成“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困难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分离”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成为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在进行“有理数”一章的小结讲解时,学生们会将它作为复习课而在心理上产生忽视的感觉。鉴于此,教师可以将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闯关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闯关密码”(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拿到“通关钥匙”进入下一关。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闯关完毕后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四、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本着“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都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项目,为的就是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有所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1.培养阅读习惯。在进行教学前,首先出示阅读题。如进行“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几個阅读题:(1)我们用刻度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那么测量角的大小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2)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出答案,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阅读的效果,同时,鼓励并表扬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回答问题、有所进步的学生,使学生通过表扬产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养成讨论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一堂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教师为教学活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时,讨论的方法就出更加实用了。如在进行“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时,就会遇到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因此,引导学生三五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解题的相应方法和规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骄傲是的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3.培养小结习惯。在学生的学习中,及时地进行课堂小结对于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学生采用板报、互相提问等游戏形式进行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缕清脉络结构,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学有所得,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以讲故事、质疑、列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形式丰富数学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开辟第二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做的优秀的地方及时予以表扬,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会对数学教学提高信心,提高兴趣,有更大的信心去追求成功。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下认真复习,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史晓峰,顾海燕.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探索\[J\].林区教学,2008,(07).
\[3\]卢诚波.关于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02).
\[4\]史晓峰,顾海燕.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探索\[J\].教书育人,2008,(27).
\[5\]王萍,许海洋.高等农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
\[6\]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J\].大学数学,2003,(1).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一、充分把握开端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翻开七年级数学课本的一刹那是充满着好奇,想要学好数学的欲望是极端强烈的,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起始阶段的教学,多下功夫,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在开学伊始的阶段,可以不必急于课本教学,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让他们自己发现,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神奇的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再开始课本教学,并且在一段教学活动结束后,阻止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学生学习数学有难度吗?数学有用吗?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正如新课标要求的那样,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起始阶段就是要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和畏难心里,在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进行情感交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初中生的情感容易在行动和语言中反映出来,他们对某位老师的的喜恶往往会影响他们对于这位教师所授学科的兴趣,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批评而对这位老师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也会相应的产生一定的畏惧感;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他就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进而积极主动的开展学习。因此,在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不但要做“严师”,更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亲近他们,爱护他们,放下教师的身段,和学生做贴心的朋友,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良好的互动,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目前,在我国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教分离”现象。所谓“学教分离”,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偏离和违背了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不协调发展的奇怪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它的主要表现为课上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学生因为“不听、不做”发展成“听不懂,不会做”从而形成积重难返的困难局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怎样消除学生的“学教分离”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就成为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在进行“有理数”一章的小结讲解时,学生们会将它作为复习课而在心理上产生忽视的感觉。鉴于此,教师可以将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关”,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通过闯关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闯关密码”(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拿到“通关钥匙”进入下一关。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全题皆错,等等。闯关完毕后选出学生代表,在全班进行讲解,最后学生代表总结。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能使学生处于“听得懂,做得来”的状态。
四、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本着“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都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项目,为的就是要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学习中有所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更高要求。
1.培养阅读习惯。在进行教学前,首先出示阅读题。如进行“角的度量与表示”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出示几個阅读题:(1)我们用刻度尺来测量线段的长度,那么测量角的大小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2)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出答案,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阅读的效果,同时,鼓励并表扬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回答问题、有所进步的学生,使学生通过表扬产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养成讨论习惯。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一堂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提问,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教师为教学活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时,讨论的方法就出更加实用了。如在进行“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时,就会遇到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因此,引导学生三五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解题的相应方法和规律,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骄傲是的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3.培养小结习惯。在学生的学习中,及时地进行课堂小结对于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很重要的,学生采用板报、互相提问等游戏形式进行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缕清脉络结构,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将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学有所得,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以讲故事、质疑、列举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等形式丰富数学教学,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开辟第二课堂,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七年级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做的优秀的地方及时予以表扬,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就会对数学教学提高信心,提高兴趣,有更大的信心去追求成功。这时,就要趁热打铁,教导他们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下认真复习,引导他们逐步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史晓峰,顾海燕.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探索\[J\].林区教学,2008,(07).
\[3\]卢诚波.关于数学实验教学的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02).
\[4\]史晓峰,顾海燕.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与探索\[J\].教书育人,2008,(27).
\[5\]王萍,许海洋.高等农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1).
\[6\]李尚志.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从数学建模到数学实验\[J\].大学数学,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