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青少年儿童“矛盾人格”形成的心理分析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rev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也造成将近7500万青少年儿童留守家乡。父母长期缺位,使其子女在身体发育、性格形成、心理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的呵护,也使留守青少年儿童形成了与主流社会不相适应、具有“矛盾人格”的特殊群体。探讨“矛盾人格”的成因以及改善之策。以修复留守青少年儿童的“矛盾人格”,使其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影响着21世纪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一、留守青少年儿童“矛盾人格”形成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青少年儿童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许多留守农村的青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由他们的奶奶、外婆等这些隔代直系亲属或其他亲戚朋友来抚养教育,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都有极大的影响。
  1 亲情的缺失。多数农民工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并缺乏交流,使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和相伴,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情感相对冷漠,人际交往能力差。
  2 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青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儿童,自律能力较弱。留守青少年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的性格。
  3 监护权的缺失。由于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或家务繁忙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青少年儿童违法或被不法分子侵犯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二、留守青少年儿童“矛盾人格”形成的心理机制
  
  留守青少年儿童“矛盾人格”的形成,有其自身特有的心理机制。探讨其心理机制有助于修复留守青少年儿童的人格,从而使其达到人格自我完善。
  1 自我克制与焦虑、冲动混合人格。长期的独立生活,使得一些青少年留守儿童比同龄人早熟,具有较强的自我克制的人格特质。但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无人照料,也逐渐形成了敏感冲动、喜怒无常和倔强固执等人格缺陷。当同龄人还在享受父母溺爱和兄弟姐妹亲情,处于人生最幸福的年华时,留守青少年儿童已经开始单枪匹马独闯天下,所遭受的饥饿、寒冷、白眼、辱骂让他们变得好冲动、情绪化和倔强固执。两种不同人格控制力碰撞、交织在一起,构建了自身独特的“矛盾人格”。正如艾森克所认为的那样,“矛盾人格”不仅处于一个有高低两极的维度之间的某个位置上;而且会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之中在高低维度之间有自由的滑动和变化。
  2 满足原始冲动、追求快乐的欲望与“现实原则”交织人格。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关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理论,可以初步揭示留守青少年儿童“矛盾人格”内在的深层次原因。“本我”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同时“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动把本我冲动(通常不为社会所允许)隐藏于在潜意识中。“自我”不同于“本我”,能自由地运作于知觉到的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之中,对“本我”起到压制作用。“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来自于社会,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而现实的经历使“我”经历了“本我”和“自我”的发展,没有形成良好的“超我”的发展。这就让“本我”和“自我”不断地冲突,没能因“本我”、“自我”和“超我”交互作用从而达到人格平衡和谐的状态,反而形成满足原始的冲动、追求快乐与受“现实原则”冲突、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人格”。
  
  三、修复留守青少年儿童的“矛盾人格”的策略
  
  怎样修复留守青少年儿童的“矛盾人格”,防患于未然?既要从外部的原因,也要从个体自身的内部原因两个方面着手。
  1 各级政府应对农村留守青少年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切实有效地对留守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二是加快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使农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能够享有与城市人平等的权利,为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就近入学创造有利条件。
  2 学校应在留守青少年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青少年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青少年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作为家长,应该经常与老师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进行沟通,全面深入地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尽可能地减少孩子离开父母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
  4 通过后天努力,修复“矛盾人格”。“矛盾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受内在和外在两个因子影响,生理、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形成“矛盾”人格起着重要作用。就“矛盾人格”状态而言,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更大;但就“矛盾人格”的不同成分来看,遗传、环境的作用因人格特征而异,因人而异。如人的气质、智力等成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人的性格、价值观等主要受后天环境影响。所以个体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修复“矛盾人格”,培养个体形成与主流社会相适应的人格特质。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本文对虫草研究和开发中存在的混乱和谬误进行了探讨。还介绍了国外文献对虫草素的研究概况。
用自制的乙酰胆碱传感器检测本室研制的脑健脑注射液,证明其乙酰胆碱活性约高达900mmol.为阐明其药效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一套砂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沉积,砂岩发育,但岩性致密,物性较差,砂岩储层含气后的速度与页岩速度相差不大,在地震剖面上无明显的响应,因而采用
我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起步较晚,因储备设施不健全,季节性调峰和应急均以上游气田的提产为主。从气田科学开发角度考虑,上游气田应建设调峰和应急备用能力,实际产量安排和产
任何一种语言口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输入与积累。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五节英语课当中所得到的听说训练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外,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很多学生由于初一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依赖性很强,而且,长期以来,很多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采用陈旧的“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法,不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并且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不是在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教学中,偏“语法条”,机械地进行单词和句型教学、翻译和背记语言材料,结果学生学到的只是“哑巴”英语。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在英语
2010年10月15日,辽河油田公司与朝阳市政府举行了天然气业务合作签字仪式。这意味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气化辽宁”工程已全方位启动。2011年,辽宁省就能用上“西气东输”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们都开始重视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探究历史。这本来是很积极的一个现象,可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在哪?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还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正如赵亚夫先生所强调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包含学习方式,教是为了学,那么创设历史情境就不仅仅是教师更好教的工具,更是学生更好学的工具。  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营造历史氛围,
构建LNG低温朗肯循环发电系统是冷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提高LNG冷能回收效率,根据LNG气化特性,笔者提出了冷能的分段利用模型,并采用[火用]分析的方法对低温朗肯循环各环
全国高中课程改革于2004年率先在山东、宁夏、海南、广东开始进行试验,到2007年秋季,全国共有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16个省份实施高中新课改,最迟到2010年,高中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全面推开,届时,广西、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也将迎来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不只是教材内容的改革,更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面对变革,如何吸故纳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语文教学主阵地的作用,是摆在每一位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