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旧玉改制现象

来源 :理财·收藏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周作为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两大玉器发展高峰的承上启下阶段,注重礼仪、制度和政治化的周人对玉的需求有更高的文化内涵,旧玉改制是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人们对玉料的珍惜和再利用。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时期重要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其中鸟纹玉器占有重要比例,并存在部分旧玉改制的现象。本文以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鸟纹玉器为例,探讨旧玉改制的原因和形式,反映周人旧玉改制的运用和意义。
  西周是礼乐制度成型并逐渐发展完善的时期,到西周中期以后周代礼乐制度基本发展完备,玉器作为一个重要的媒介,充当着庞大礼乐制度下代言重要使者之一,这一时期玉器也被赋予了最早的人文道德内涵,这也成了西周佩玉的文化特色,特别是统治阶级对玉器需求的扩大,使得此时玉器的工艺无论是开料、研磨、切削、雕刻、钻孔还是抛光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大型高等级的王陵尚未发掘,对西周玉器的研究有很大的制约,所出土的玉器并不能完全呈现出西周玉器的全貌和完整特点,以及全面说明白包括玉器反映出的等级制度等问题,已经发掘的墓葬遗址只可能跟相关问题有关联,但并没有确切的证据。
  西周是传统用玉形成时期,当时的玉文化和礼制、道德、政治紧密相连,也促进了西周佩玉的发展,君子比德于玉,佩玉于身,作为德行的标志之一,周人对玉器的选料、呈色、琢玉更加重视。其中旧玉改制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存在已经发掘的各个西周墓葬中。一般来说玉器的时期应该与其所出土的墓葬、遗址同期,但并不绝对,有些出土玉器,除了有旧玉的改制,也有可能是前人遗留下来的产物,一般定了时期年代的墓葬只可能出土墓葬年代之前的物品,不可能出土超出墓葬年代之后的物品。
  “三门峡虢国墓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一道路呈西北——东南的土岭上。”发现于1956年,先后经历了五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发掘,收获了一处保存相对完整的大型邦国墓葬,同时出土了大批精美玉器,其中鸟纹玉器占有重要比例。本文所提鸟纹玉器,包括鸟形及非鸟形,也即纹饰为凤鸟的不同器形的玉器和器形为圆雕的、片状的但轮廓为鸟形象的玉器。据考古资料记载,三门峡虢国墓葬处于宣幽王时代,即西周末期,其出土玉器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旧玉或改制或原样留存。由于旧玉改制现象较多,所以以鸟纹玉器为代表进行探讨。
  从《三门峡虢国墓》第一卷统计来看,目前发掘共出土近3000件玉石器,其中出土重要玉器的墓葬有M2001虢季墓、M2012梁姬墓、M2011太子墓,还有M2016、M2017、M2018、M2019四座小型墓葬以及M2118、M2119、M2120、M2121、M2122五座被盗墓葬,其中出土的鸟纹玉器统计有:虢季墓出土的鸽子形玉佩、鸟形玉佩、鹦鹉形玉璜、鹰形玉佩、人凤合纹璋和组合于缀目冥玉的绘有凤鸟纹饰的眉形器1对、留有鸟纹翅膀纹样的梯形片2件、留有凤鸟主体纹样的不规则形片和留有鹰腹部纹样的梯形片1件,以及留有鹰主体纹样的梯形片1件。梁姬墓出土的鸟纹璜、鸟形佩和刻有鳳鸟纹的饰件1件。太子墓出土的1件鸟形佩。另外的四座小型墓分别出土了一件凤鸟形佩和一个龙凤纹口琀玉。五座被盗墓中出土的鸟饰玉器有鹦鹉形佩、鸟形佩、凤鸟形佩。除此之外在之后追缉的虢国墓地被盗遗物中有一件鸟形佩。此卷记录的鸟饰玉器共22件。
  除了上述出土的墓葬,还有一些重要墓葬收录在尚未编录完成和发表的《三门峡虢国墓》下卷,所以目前无法准确地获取出土玉器数量,但笔者从访问和考察中获得了尚未公开发表的墓葬M2009虢仲墓的资料信息,目前获知出土玉乌为31件,本文对已获得的玉器资料进行分析,从已经发表的发掘简报中得知重要墓葬有M2006孟姑墓、M2013丑姜墓、M2010贵族墓等。从中整理出以下鸟饰玉器:《上村岭虢国墓地M2006的清理》中推测M2006为孟姑墓,统计出土鸟饰玉器有凤鸟纹璋1件、鸟首形璜2件、鸽形饰1件、鸟形佩4件;《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3的发掘清理》中推测M2013为丑姜墓,出土鸟形琀1件和凤鸟纹长方形玉琀残片1件,以及改制玉器鸟纹玉玦1件;《三门峡虢国墓地M2010清理》推测M2010的墓主人为虢国大夫一级贵族,出土1件玉鹦鹉形器和1件凤尾玉琀。综上所述共计13件。
  这里出土的玉器改制现象可分为三类:一是利用其他玉器破损后所余下来的玉料再进行加工改制成另一种玉器,玉器原有的纹样尽可能地保留;二是玉器本身受损后再进行加工,使之完整;三是前朝的玉器保存完好,后人将原器重新穿孔以便利用。这三类也是西周旧玉改制现象中常见的手法。下文将从墓葬中出土的鸟纹玉器中选出几个代表性玉器进行分析。
  1.虢季墓M2001:669-1鹰形饰(图1),青玉,浅豆青色。鹰的背部稍隆起,头部圆润,双目圆睁,胸部扁平,在尾部和腹部有一大一小圆孔,胸部有一对象鼻孔。据考古发掘报告和已有研究来看,“此鹰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玉器中的鹰形佩特征基本一致,但是中心和尾部圆孔系西周时期添加上的”。由此可见,这里的鹰形佩为红山文化玉器遗留产物的同时也为旧玉改制的一种。
  2.虢仲墓M2009 847玉鸟(图2、3):冰青色,正反两面都有纹饰,但并不相同,正面身形凸起,体形扁宽,饰有兽面纹,长方形眼,尖喙,翅羽上部分为阴线卷云纹,下部分为阳线卷云纹,尾羽用平行阴线刻画。从线刻工艺来看,正面为商末周初的手法,背面为减地斜刀刻画的一只玉鸟,双翅微展,圆眼,喙部有圈孔,此面的线刻工艺的单线斜刀阴线刻更接近西周中期。玉鸟背面所饰纹样极有可能是后人绘刻的。
  3.虢季墓M2001: 493兽首形佩(图4),器身细长,一面留有原器中的鸟纹局部纹样。可以清晰地看到鸟首、鸟喙,以及部分鸟身上的羽毛纹样。此件玉器原来应为一件鸟纹玉器,破损后,将原器重新打磨改制而成。鸟喙部被重新切割打磨成兽首状,鸟喙部钻孔后可佩戴。
  4.丑姜墓M2013: 33鸟纹玉玦(图5),冰青色,主题纹样为一团凤鸟纹,原器为圆形团凤鸟纹佩,背部有火纹,改制成玉玦。这也是西周时期旧玉改制的典型代表,另外这一时期类似的还有对于璧、环一类的旧玉,从边上截下一截,一端钻孔后充当配饰。   5.虢季墓出土的缀玉覆面:除象征下颚的玉璜之外,绝大多数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的,一部分留有原器的部分纹样,一部分对原器的主体纹样进行了精心保留,这些保留有纹样的玉片均朝下放置,素面朝上组成覆面。其分为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人物面部各器官,面部内部轮廓以及面部外部轮廓。以下为含有鸟纹的旧玉改制玉片:
  仿照人物面部形象的玉片共14件,均为青玉制成,颜色大致为浅冰青色和深冰青色,其中眉毛、耳、胡、下颚用旧玉改制而成,左右两眉毛残存的凤鸟纹(图6-1、6-2),残存的凤鸟纹都为回首,尖喙回勾,冠向上,尾羽回旋向上。耳形片中右耳正背两面残存相同的纹样,为刻有麟纹的龙身盘曲之形,背面原有纹样在穿孔时被局部磨掉。成对胡子中右半边留有臣字目纹样。
  面部内侧轮廓由22件玉片组成,均为青玉,为冰青色,玉片呈三角形、梯形以及不规则形三种。其中18件三角形片中有一不规则三角形片,器物表面留有臣字目主体纹样,三角形一角被切去。梯形片2件,均为旧玉改制,表面留有原器的鸟纹翅膀纹样,上下底边各有一穿孔。不规则形片2件,其中一件器物正反两面各保留原器中的对称相背的双凤鸟纹的主体部分(图7)。
  面部外侧轮廓所用玉片为22件,大致以等腰梯形为主,以及类似等腰梯形底部有岔口的三叉形片两种。均为青玉,色泽呈冰青色。梯形片11件,其中有3件为旧玉改制,其中2件刻有鹰形纹样,1件正反两面留有原器中鹰的腹部主体纹样。另一件正反两面留有原器中鹰的双目和双翅以及喙部的主体纹样,形象相对比较完整。三叉形片有11片,其中两片留有原器部分纹样(图8、9)。
  上述可见,从选择被改制的玉器来看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旧玉改制是玉器改制作为一种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利用其他玉器破损后所余下来的玉料再进行加工改制成另一种玉料,二是玉器本身受损后再进行加工,使之完整。商代就有大量的玉器改制现象,是把制作礼器的残料回收,再改制成其他佩玉,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古人对玉料的重视和珍惜,同时也是对旧玉保存的另一种形式。
  其次是被选择改制的玉片应该是有意识的,为按需所选,器形正好与所用部位相符,如面罩下颚的原器形为玉璜,可以原封不动地进行使用,但此玉璜并非本朝的玉器,从纹饰上来看应该也是商周之际的玉器。从玉覆面整體玉质来看均为青玉,颜色大致都为冰青色,有些略深或略浅,由于虢季墓为七鼎墓,为虢国墓葬中等级最高的国君墓葬,所佩的缀玉覆面的精美程度应有一定的标准,为了统一玉质和颜色纯度,所以选择玉质和颜色统一的玉片进行改制。残玉片玉料品质较好,才值得留存下来,为后世所藏所用。
  再次是古人同现代人有同样爱古玉的思想和价值观,古玉沉淀着时代的文化,留存着时代的气息,有自身富有的价值可能是当代所不具备的,君王更喜欢将美好珍贵的事物收为己用,留有品相较好的前代古玉,作为信物或收藏或改制使用。这些被改制的玉器上有些保存较为完整的主体纹饰,大概是玉工刻意保留的结果。
  旧玉改制的前提是玉器的留存,对于前代玉器的留存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商代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生产出大量的精美玉器,有新石器时代玉器工艺的铺垫,以及商代玉料来源的大增,制玉已经成为独立的手工与生产部门,使得玉器的种类、造型和工艺都较之前代有大的突破。西周作为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两大玉器发展高峰承上启下的阶段,一度同商代在时间与空间上并行发展,武王伐纣灭商之后,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留存有大量商朝的精神物质文化遗风。《逸周书·世俘解》日:“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从商代获取了大量琢玉工匠和玉器,所以必然有前代留存的玉器。第二,是王室间的馈赠和周王的赏赐与奖励,古代精美的玉器基本上为王室所持有,较为出色的玉料玉器会被视为珍品,作为王室之间走访交流的使节,也是周王作为打赏和奖励功臣和诸侯的珍宝。第三,为邻国或诸侯国之间的交换买卖。第四,有可能是富有家族王室贵族代代留传下来的物品,或者为喜爱古玩的人们留存下来的收藏。
  前朝玉器再改制应用的现象在虢国墓葬中十分突出,说明西周时期人们对玉器的珍惜与喜爱。《礼记·学记》日:“玉不琢,不成器。”其基本内涵是:“玉必须经过雕琢,才能造成器物,即规定了玉器的雕刻工艺美术品的属性。”对于旧玉的改制,不仅仅说明了古人对玉料的珍惜,也是对玉料和玉器进行第二次加工和改善,对其赋予新的审美思想,为当朝人所用。对一些玉残片进行钻孔加工,无论是成单佩还是成组配的一个元素,使其变废为宝,更方便使用,也呈现了古人的匠心独运。对以前玉器的留存和使用,为后世人们对前朝玉器的研究和工艺的对比都有很大贡献。对于玉料呈色较好的或破损或残缺的旧玉,对其再修饰剪裁加工创造,犹如注入新鲜的氧气给予第二次生命,为玉文化的谱写增添一笔光辉。
其他文献
香炉起源于何时,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云:“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焚香沐浴”,是奉天敬神、祭祀祖宗的一种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方式。袅袅香烟、氤氲香气可以令人心醉神迷將祈祷者的请愿带往缥缈的上苍
期刊
北宋佚名摹顾恺之的作品《洛神赋图》,是“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前盛行的文学形式,体现了文脉发展的内在相连。  此图中绘有人物、山水、龙鱼、车马、神物,并在画面中穿插小楷书赋文。作品人物描绘细致生动,衣纹秀逸,山石以勾染为主,树木多夹叶,稍加点染,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绘画的艺术特点。南宋初藏于内府,明代经叶钶、项元汴等递藏,清初经王铎、梁清标递藏,后入内府,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
期刊
砚台,亦称“砚”,与笔、墨、纸合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砚之起源甚早,据考古资料可知,早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砚的雏形——石砚磨盘,之后陶砚、铜砚、瓦砚、漆砚、磁砚等相继出现。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人墨客云集,故而笔墨纸砚的需求旺盛,制砚业亦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人们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石砚成为主流,其中用端石、歙石、洮河
期刊
陶瓷是横贯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国历代匠人们的匠心之作。汝瓷作为中国历史上艺术浪潮中的一朵奇葩,引领了一场始于唐,盛于宋,影响深远的艺术革命。而这份全新的审美观念既与汝瓷独特的烧制技艺有关,又与宋代的人文精神有关,更与宋代主流的极简主义有关。  汝瓷全新的审美观念  什么是振兴汝瓷文化发展及创新的有效途径?在对宋代汝瓷研究和剖析过程中,通过多年来汝瓷烧制的经验,结合当下社会主流美学观念和宋代
期刊
2017年7月20日,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当代瓷器捐赠收藏仪式。作品《玉钧玺》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作品《玉鈞玺》由中国钧瓷工艺大师王现锋潜心多年创作而成,整体造型端庄大气,威武雄壮,钧玺上部一只瑞兽稳稳端坐,翘首远望,壮美中祈福归,盼财到;下部则别具匠心地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灵兽镇守,稳若泰山之气顿显,寓意增祥瑞,聚福来,基业万年永固!  作品《
期刊
清代中期的书坛受董其昌的影响很大,康熙、乾隆两位皇帝都以“董书”为宗法,对其倍加推崇、偏爱,因而整个清朝前中期的书法多以“董书”为主。但仍有很多学者则是向宋、唐、晋的大师们取法,将传统帖学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善书的人众多,其中翁方纲、刘墉、成亲王、铁保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成、铁”。他们是清代中期盛世书风的代表,体现出当时帖派书家的实践水平和整个书坛的风气取向。  讲究“无一笔无出
期刊
钺是中国古代一种兵器,其最早可能起源于生产工具石斧。许慎《说文解字》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尚书·顾命》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钺从形态上看就是大斧,主要区别是斧刃相比钺较窄,钺刃宽大一些,呈弧形,似新月。  玉钺是择石之美者以玉而制成,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阶级社会即将产生的历史时刻。玉钺结合了美玉高贵的秉性和武器杀伐的气息,它更多的不是一种实用
期刊
山东省高密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世俗文化高度发展。一个县级市,却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个,其中一个就是凝聚着中华古朴民风的活化石——扑灰年画。  被誉为“中国一绝”的高密扑灰年画,制作工艺繁杂,题材众多。所谓扑灰,即根据预先构思好的题材,用柳枝或者豆茬烧成炭条起稿,画出大体轮廓,然后拿画纸在底稿上拓扑,一稿可得扑稿数张;同一张画稿便成了对称的两张,这完美的对称
期刊
人每天三分之一时间都在休息和睡眠,因此,枕便成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种生活用具。当代枕的材质和功能繁多,有保健枕、药用枕、首枕、腰枕、靠枕等,足见人们十分注重睡眠休息时枕的舒适性功能。与当代相比,古代枕的内涵更为丰富,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  三彩枕,始烧于唐代,成熟于宋金辽时期,属低温铅釉陶枕,是陶瓷枕林之中的一朵奇葩。其明艳柔和的釉色、变化万千的造型和包
期刊
关于柴窑的问题,也是陶瓷界老生常谈的话题,本刊在2014年曾经做过《揭开柴窑神秘的面纱》系列报道,2017年本刊第五期的卷首语中再次刊发《柴窑爱你不容易》,备受陶瓷界和读者的关注。柴窑因至今未见到考证的实物,未发现窑址,仅在《格古要论》《清秘藏》《五杂俎》等书中有所记载,因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如照目前多数陶瓷学者意见,基本上已经否定其存在,且以“钧窑”取而代之,原五大名窑“柴、汝、官、哥、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