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差异 多元选择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ing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从语文学科看,存在着语文兴趣和语文能力等差异。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获得最佳学习效益呢?
  一、提供学习内容的多元选择
  从教材看,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统一、不可替换。教师要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需求,给学生多元选择的余地。例如,我在教学古诗《春夜喜雨》时,出示了下列学习内容:1.吟诵古诗,了解诗意;2.根据古诗内容,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生动的记叙文;3.学习补充材料:杜甫的《赠花卿》《洛阳看花》,感受三首诗中诗人丰富的感情。然后对学生提出自主学习的要求:“同学们,这三条都是我们本课的学习内容,不过因时间关系大家不可能全部完成,请你在完成第一项任务的基础上,在二、三两项中任选自己感兴趣的一项,与同类选择的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然后将自己最棒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大家。”学生兴趣高涨,在不同水平的组合中,学生既能在倾听和表达中集思广益,又能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问题进行学习,使得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此可见,“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是要合理利用这一资源,使学生间发生实质性互动。
  二、提供理解和掌握信息过程的多元选择
  课堂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教学《孔乙己》时,为了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我设计了两种有梯度的教案,一种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另一种则比较复杂,要求学生观察画面上人物的表情,并进一步想象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说些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进行说话练习。在教学中,同一教学环节的两个部分被有机穿插,分别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这些问题使全班学生比较完整地描绘、理解插图的内涵,特别是让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借助于其他同学的回答,明白插图的文本内涵。
  三、提供评价方式的多元选择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时,我尝试采用“课堂观察”评价法和“延迟判断”评价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愉悦。
  “课堂观察”评价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听课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看到往日不太举手的同学欲举不举的神态,我会及时鼓励:“今天某某的脑瓜转得真快,看,他已经自信地举手了!”学生得到“自信”的暗示,果然不再犹豫,自信地举高了右手,响亮地回答了问题。如果课堂上发现学生注意力呈现出松散、倦怠的状态,我会通过观察及时表扬:“老师从某某同学的眼神中就看得出他的思维一直跟着老师转,他听讲可真认真啊!”通过课堂观察评价法,能有效地掌控和调整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延迟判断”评价法对激发学习动力行之有效。所谓“延迟判断”,即对学生的表现不急于定论、定性,给学生一个自查、自纠、自改的空间,以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某一次测试感觉不满意,可以允许他重新答题,然后对二次答卷给予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延迟判断”评价法着意于学生的纵向发展,体现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提供练习时间、方式、内容的多元选择
  语文的课堂训练时间、方式、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在课前以复习的方式进行,可以是课中以感悟的方法口头表达,可以在课后以拓展的形式动笔表述。教师在设计训练题时要立足于教材资源,以有效的教学情境作为载体,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所学内容进行回忆、整合、创新,使训练有所悟有所得。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名言和成语都是单独存在的,虽然统辖于同一个范围内,但是没有具体的语境。在教学时,在学生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我以说写训练的方式让学生把这些成语、名言运用起来,既复习文本又进行了写作训练。当学生学到“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后,我要求他们用这个成语和名言写一个名人。学生欣然提笔,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钱钟书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写的《围城》语言幽默,各类典故、外国名言信手捏来。我看了他的生平简介后,想起来鲁迅的一段话“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钱钟书如此勤奋地学习看书,才能获得如此成就。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既提升语文素养,又得到了思想上的教育和人文上的熏陶,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226200)
其他文献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对于说明文这一文体,学生在七年级上册中已有所接触,八年级时又进行了系统学习,该文体虽知识性较强,但其知识点较简单,很多问题在文本阅读时就可以找到答案。  2.学情分析  九年级语文该文体较少,学生作文很少选择该文体,这就导致:最简单的文体阅读,学生反而掌握不好。  语文中考时间为120分钟,用来阅读的时间不可能太多。很多学生为了抢时间,省去读文章环节,对文章内容不了
期刊
我们总是期盼学生的语文习得轻松而灵动,但如果没有深厚的语文积累,不寻觅到语文的根本,那么这种习得就只能显得滞重或浅薄。笔者以为,除了平日的积累,在语感的培养、言语思维和言语实践等方面用心施教,可以帮助学生语文习得灵性生成。  一、张弛有度地“看”和“听”  一般认为,语感是语文素养极为重要的表现。 “看”和“听”是语感表现的最基本能力,而培养学生看和听的能力需要张弛有度。平时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除了
期刊
娇说过我是天空的孩子,蓝得有些忧伤。或许是性格吧,我一直很相信缘份,相信是缘份让我们走在一起,而你却更相信是我们让自己走在一起。开始时有些生气,不喜欢你这么直接地反驳我,但后来倒也想通了,缘由天定,份在人为,加起来不就是缘份吗?  我的性格平和得近乎懦弱,这便注定了我只能充当受保护的那个人。大概是顺应历史潮流吧,充当保护者的你应运而生。每当听着鼠妹她们抱怨你只对我这么好时,我的内心充满着不可言喻的
期刊
审美活动造就诗意的人生。席勒曾将美育视为精神解放或人格完美的途径,并力求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法则。蔡元培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朱光潜也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小说教学中的美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小说中美的因素的感受力、鉴赏力,进而“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 (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
期刊
[知识盘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它并无整齐划一的格式和字数的限制,四字结构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中考也以四字成语的考查居多。重视成语的教学和考查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精神的体现。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题,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1 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  2 辨析常见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期刊
很多公开课中都可以看到,教师在教法、学法、重点难点突破、多媒体等方面花了很多心思。但是整节课听下来,总感觉课堂形式虽然活跃,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却在弱化,语文的教学手段虽然丰富,语文课程的核心内涵却在萎缩。为何会给人这种感觉呢?  一、课堂关注的失误  语文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阵地,在课堂中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情况,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经历的每个思维细节,关注他们在思维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解
期刊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呢?答案可谓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语文教学实现乐学境界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语文的乐学境界,语文学习的最高追求也就是语文教学中乐学境界的实现。有人理解乐学之“乐”无非是形式之乐,手段之乐,这很片面。真正的乐学境界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手段与目的的高度统一,是“要我学”之苦向“我要学”之乐不断转化的乐学终身的
期刊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对话教学是一个好途径。  一、深入文本,探究主题  师:同学们,下面请再次深入阅读文章,思考本文的主题到底是哪一个?(出示投影)关于《台阶》的主题有这样几种理解:1.感悟亲情,学会感恩;2.表现父亲为实现理想而坚忍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暗寓中国农民人生奋斗的过程;3.农村农民要摆脱贫困,需要发展社会生
期刊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了教学模式的三维目标。这三种目标是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的关系。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一味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拓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忽视了情感的陶冶。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是语文教学的灵魂。那么,怎样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  一、未有曲调先有情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导语设计则是艺术中的艺术。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创设各种情境让学
期刊
一、什么是细节和细节描写  作家李准曾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起着同样的作用。”巴尔扎克也曾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由此可见细节对于作品的意义,它决定着作品的高度和深度。那么,究竟什么是细节?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所谓细节,最初的本义是指无关紧要的行为和琐细的事情。后来,“细节”一词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