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教育无痕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j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教育不仅要给予学生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存在重知识教育、重技能教育,轻品德教育的不良现象。但很多事实证明,缺失德育的优异成绩,是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的,更有甚者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刻不容缓,每一位中职教育工作者都应承担起德育任务,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德育素材,语文学科开放灵动的教学过程为实施德育提供了大量契机。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很多学生刚入学时还能遵守校规校纪,时间一长,原有的不良习惯就暴露出来,更有甚者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中职学校这种“硬管理”的弊端。
  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于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1.析词品句渗透法
  中职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的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因此,突出文中的关键词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2.诵读吟咏渗透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是以声音作为载体把思想感情“物质化”,学生在吟诵中感悟、积淀、升华,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情操得以陶冶,心灵得以净化。
  3.典型人物渗透法
  中职语文教材中介绍了许多具有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在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积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在这些人物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分析典型人物,使学生能真正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4.披情入文渗透法
  中职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优秀作品,用代表人类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以及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依托中职语文教材的经典作品,披情入文,寓德于情,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用作者的情、教师的情去感染、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好情操的熏陶,进而迸发出更为高尚、更为健康的情感。
  5.讨论争鸣渗透法。
  对课文质疑必然伴随着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争鸣,而这样的思想碰撞正是把阅读引向深处的过程。讨论争鸣能使中职语文教学得到升华,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奏响了“文道合一”的乐章。
  (二)于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作文是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字流露,所以写作教学是德育渗透的最佳环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生活的理解,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俗话说:“文如其人”,中职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更要指导学生做人,培养学生优良的文风。指导学生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对于学生来说,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人的一种历练,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在讲评作文时,用鼓励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人文关怀,从而找到写作的内在动力。
  (三)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开展话题讨论、专题辩论等活动,生动活泼地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比如,在学习《明湖居听书》后举行了“我的家乡——济南府”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穿越时空,昨日重现——泉城济南的历史风情画卷》引领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调查采访发现家乡济南的自然风景、人文精华、风土人情之美,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并热爱家乡。
  (四)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进行德育渗透
  叶圣陶先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其身正,不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教师自身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
  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中职教师更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必须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言传身教,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这种教育的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深远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一“源头”必须“活水”常流。我相信,只要语文教师有扎实的基本功、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有可能如同“春雨”随“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田,德育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新课程、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了新的气氛和活力,但是,由于传统“填鸭式”教学思想的长期影响,或由于个别教师知识的老化,或是对新课程、新课标的片面理解,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较多的误区,特别是阅读教学,更是处于一种或有或无的尴尬局面:阅读成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方式,阅读训练纯粹成了技术性的训练,阅读就是为了答题,本来充满魅力与情味的阅读变得枯燥无味。其实,阅读教学要充分激发学
期刊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其课程设置要和市场需求相连接。技能专业课的开设让学生一踏入工作岗位就可以及时上手,而文化课见效慢,难以立即迎合“顾客”的口味,因此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多把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却视文化课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对文化课的课时和学制安排一再缩减和限制。学校忽视了英语教学,并由于课时量的减少,教学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大受限制,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教学成就感也骤减
期刊
《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深刻理解“理念”和“建议”的内涵,把教学植根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所
期刊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本文就来谈谈怎样提高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一书中不下百次谈到了阅读,他认为那种只会死读教科书不会真正阅读的人,是“不善于思维”的人,是将“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并由此“产生许许多多的灾难”的“命运不值得羡慕的”人。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文人也曾对阅读的价值给予一定的肯定:朱熹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具有获取知识、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
期刊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
期刊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新教材,作为教师应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是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的。因此,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再是静止的跑道,而是提炼生活、展示风采、体验人生、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因此,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充满生命力,应是始终回荡于语文学科的主旋律。结合教学实践,下
期刊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也就是让学生会学习。那如何让学生会学习呢?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大形势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兼顾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我这几年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通过几年中考和会考经验的积累,从2
期刊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一个偶然事件,引发了我对抓好典型,带动班级整体气氛的思考。  零三至零四学年,我教两个毕业班语文课。这两个毕业班有个显著特点,就是生源综合素质落后,学生口味很难统一。他们分别来自同学年的不同的班级,习惯于原来老师的风格,同时又或多或少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和认识误区,众口难调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班有几个思想工作难做的学生,工作较难开展,也就不言而喻了。  怎么办
期刊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提问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具有目的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