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一夏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n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工炒花
  以四川雅安高山名优绿茶为茶胚。伏天新鲜茉莉花蕾为原料,采用手工炒花的加工工艺而成,既有绿茶的干香又有茉莉花的芳香,是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
  品鉴报告
  干茶:条索细长,卷曲翠绿,茶中现花,茶花相映。
  茶汤:冲泡后茶汤黄亮清澈,花朵洁白,朵朵白花漂浮其上,犹如天降瑞雪,极具观赏性和美感。
  滋味:香气清幽,既有茉莉的清香,又有绿茶的炒香,而不像传统花茶的花香盖过了茶香,微有苦涩感,从舌根泛起一阵新鲜甘甜之味。
  叶底:黄绿、柔润、嫩度高。
  碧潭飘雪
  对于茉莉花茶来说,茶胚很关键,绿茶的采摘时间、精制的等级就直接决定了茶叶的价格和茶汤的醇度。碧潭飘雪的茶胚是全独芽的,一斤干茶大概要4万个芽头,需要费上比较精细而漫长的工序。碧潭飘雪茶胚越细、绒毫越多,等级也越高。而好的茶胚也关系到下花量的多少,等级越高的茶胚吸香性越强,再加工时下花的量也需要更大。制出来的花茶也越香。
  品鉴报告
  干茶:外型紧细卷曲、匀整,白豪显,少许茉莉花瓣点缀其中。
  茶汤:汤色黄亮,但清澈度不如炒花。绿茶的绒毫落在水里,近看清晰可辨,绿茶的叶片舒展开显得翠绿娇嫩,与几瓣白花相映成趣。
  滋味:有浓郁的茉莉花茶香,水感醇厚,轻柔细碎的绒毛增添了水的润滑感,其甘苦滋味,令人回味。
  叶底:黄绿,柔润。
  碧海飘香
  这款花茶选的茶胚又有所不同。绿茶芽少叶多。不像前两款茶留着些许茉莉花点缀,这款花茶把茉莉花朵完全筛去,只留下茶胚,从名字上也能看出,无“花”无“雪”只“飘香”。
  品鉴报告
  干茶:条索显得比较细碎,黄绿色,少许芽头。
  茶汤:这款荼在茶胚的选择和制作工艺上都算是传统的茉莉花茶,绿茶以叶为主,发酵度也高些,汤色呈金黄色,较之前两款显得更深一些。
  滋味:除浓郁的茉莉花香外,最大的感官体会就是强烈的苦涩感。上一代的喝茶人喜欢半杯清水半杯茶,让苦涩感麻痹舌头,然后再慢慢,享受持久的回甘生津。
  叶底:细碎黄绿,有红边。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有没有茶道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大家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致而已。  我个人始终以为,茶道是要修证的,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者研究的层面上,这一点其实和禅宗很接近。  有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答:庭前柏树子。又有僧问:如何是道?赵州答:墙外的。  “祖师西来意”是一句禅宗口头语,也就是什么是“道”的意思。在这两则公案里,问话的僧人如果领悟了,他就得到了“道”,俗称开悟;如
期刊
中国茶道之说向来争议已久,中国茶道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甚至有人说中国没有最传统意义上的茶道,渐而“中国茶道”越来越少被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当然,“茶文化”与“茶道”还是有区分的。“茶文化”涵盖面更广,包括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史、种茶制茶的技艺、风靡盛行的饮茶之风。但“茶道”则强调精神层面和内在之物,习茶重在修生养性,这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显得难能可贵。  茶道是烹茶饮茶
期刊
当下,人们每言茶道必说日本,茶道不仅已经成为日本的国粹,而且还得到了国际的普遍认可,以至于人们在介绍或谈及日本时,茶道常常是与花道、剑道、武士道这些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相提并论的。日本茶道从村田珠光(1422年~1502年)开山,经武野绍鸥(1502年~1555年)的发展到千利休(1522年~1592年)的集大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并且日益臻于成熟,近乎完美,茶道已然烙上了大和民族独树一
期刊
石阡苔茶俗称苔子茶,是一种茶树品种名,又是茶叶产品名称。  石阡县产茶始于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茶之出》中写道:“……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对黔茶给出的评价颇高,石阡茶自然亦在黔茶之列。石阡茶,历历千年,虽几经朝代演替与沿革,却始终是石阡县的主要产业之一。今天的石阡苔茶获得了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三大名茶等称号,茶园面积达到了25万亩,涉茶农近4万余户。但是,石阡苔
期刊
日本茶道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近年来,日本茶道里千家流派多次组织日本茶道爱好者乘船大规模地到我国访问,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也给予他们高规模的礼遇。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但却是日本茶道闻名于世界,这让人感到尴尬和无限惋惜。“‘茶道’二字在中文与日文中的写法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中日文化语境中却是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如是说。茶文化研究学者们把中日“茶道”进行对比研究分
期刊
2011春季广州茶业博览会5月26日~30日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今年紫砂壶生产订单大增,价格同比增长30%~50%。而在收藏领域,紫砂壶这种“文玩雅器”更是在拍卖会上频频爆出惊人天价: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上,顾景舟与韩美林合作的一把“提梁盘壶”竞以1150万元拍出。专家称,具有文化内涵和投资价值的紫砂壶已然跃居主流收藏领域。  无论在河坊街、陶瓷品市场、花鸟市场、收藏品
期刊
炭火明灭,茶在焙笼里透发出迷人的幽香。是火的曼舞,重新定义了茶的生命。无数焙笼慢炖出的茶香,在武夷山村舍的上空盘旋萦绕,古老的茶和万古不变的碧水丹山交织成了永恒。  岩茶不老的生命力来自它独特的魅力。一颗普普通通的茶籽,也许是不经意间落在了烂石沃壤中,很可能就此埋没腐烂乃至化作尘泥。但是,造化并没有选择这种毫无意义的方式来终结一个稚嫩的生命,而是让它在山涧幽谷里萌发生长,直到被人发现,变成优雅的嗜
期刊
有一些茶文化学者、茶人因中国茶道的式微而感到忧虑,怀疑中国茶道是不是真的迷失了?但是,中国茶道的辉煌毕竟早已属于过去,当代的中国茶道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一种标志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茶界中此起彼伏地存在着“复兴中国茶道”的声音,而且许多茶人、学者也纷纷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与渠道去找寻中国茶道“回家的路”。  中国茶道自唐代开始形成,以煮饮法为主,自晚唐入宋发展成以点茶法为主的品饮方式,元亡明兴,明太祖朱
期刊
今年42岁的夏云峰“高调”地自称为“茶书大作家”。其实,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是“坐家”,他的工作室就是他家。除了晚上要到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去教书营生之外,每个白天都在重复着这些事情:看书、喝茶、研究、写作。  他家真不好找。虽处闹市区,小区却是依山而建,要走过一段挺长的斜坡才算真正到了他家楼下。这位美籍印第安人还挺细心,怕我们找不到路,还特意下楼给我们引路,一张嘴就是满口流利的中文。  他梳着大
期刊
1978年开始投入壶艺创作,与从事陶塑艺术的爱妻连宝猜在台北首创“陶源精舍”。陈秋吉如今已年近7旬,依然创作不懈,连宝猜更已成为享誉国际的陶艺名家。两人成立陶艺教室积极培育壶艺新秀,令人敬佩。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市场是宜兴壶的天下,陈秋吉却以创作台湾现代茶器为矢志,除了造型明显区别于紫砂或潮汕风格,早期作品也大多上釉,比宜兴标准壶略大,喜欢以竹藤做提梁。1983年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举办第一届中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