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仲春时节,所有的花都已到场,一树树桃花、梨花、海棠开得繁盛热烈。而花树下一个小小的女童却没有被这满园的春色打动,她只是望着粉墙上映出的一枝花影呆呆地出神,就这样站了许久,直到脸颊被晒出了红晕,她才恍然回神,眉眼弯弯地笑着跑开。
没过多久,女童拿着毛笔和砚台来到粉墙前开始涂涂抹抹,渐渐地,一朵朵淡墨氤氲的花儿、一笔笔枯墨飞白的花枝连缀成一幅折枝花卉,盛放在白壁之上。
就在这时,一位老者也踏着一地落花缓缓而来,待看到墙上的画时,他不禁面露惊异的表情。他摸了摸女童的头发,问:“蕙儿,壁上的画是谁画的呀?”女童清脆的童音答道:“是蕙儿画的呀。”“蕙儿是什么时候学画画的呢?”“我看祖父平时这样画的,就照着样子把映在壁上的花画了下来。”女童答。
彼时俞光蕙只有七岁之龄,还未正式学习水墨技法。看到孙女如此聪慧且有天分,俞兆晟很是欣喜,对俞光蕙的教养愈发精心起来。
要想成为名门淑女,不仅要学习琴棋书画这些才艺,还要学习礼仪规矩和持家理财等事务。俞光蕙从小就接受了严苛的教育,不过其中她最喜爱的还是绘画一项。
曙红加花青调出深深浅浅的紫,点出片片的花瓣,一簇簇紫藤就盛放在了素宣上,此时的俞光蕙正醉心于画境之中。一声低唤将她拉入了现实,原来是母亲派人请她去前厅见武英殿纂修于大人的夫人。
面容秀美、气质端庄的于夫人虽然和俞光蕙是初次见面,却甚是喜欢。
这次见面不久,家人便告知俞光蕙,于家已请了官媒前来提亲,并盛赞了于家之子于敏中,夸他是一位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大才子,年仅15岁就考中了举人。俞光蕙回想着于夫人的气质容貌,想来于公子也定会是人中翘楚,于是满面娇羞地垂头不语。
风烟俱静的吉日,两个素未谋面的新人就在如潮的祝福声中相遇。下轿而来的短短距离,于敏中看着俞光蕙在丫鬟的搀扶下款款走来,钗不摇,裙不摆,端庄中却又有着言说不尽的娉婷袅娜,虽然还未看见盖头下的面容,她却就这样径直走入了他的心中。
于敏中的雙眼生得极好,若两潭清泉,盈出水一样深浓柔情,只一眼他们就认定了彼此的一生。因为今生有缘遇见,所以不需要枕前发尽千般愿,只需将这一眼钟情慢慢叠加成相伴白首即可。
四月的季节很美,处处都是馨花芳树,而新婚的日子却要比这季节更美。曾经孤寂苦读的日子,因为有了俞光蕙的参与,便生出许多细小甜蜜的乐趣。那种不打扰却又恰恰好的体贴关怀,总能令于敏中日夜苦读的疲惫很快消弭。
对这门亲事最欣喜的不只是于敏中,还有于夫人。自俞光蕙进门后,于夫人便将家中的事务逐渐地交付她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于夫人发觉俞光蕙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管理内宅的经济账务,都颇为得心应手,帮自己省了许多力。
一段水色的光阴悠然流淌着,他们也在渐渐互相渗入的点滴里,时刻发现着对方的好,令这爱恋愈加亲密。转眼又到了三年一度的春闱,为了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敏中早早就出发赴京,离别之际俞光蕙送了一程又一程,无限依恋地望着丈夫消失的方向,驻足了很久。
自于敏中别后,俞光蕙就日日为丈夫缝制春衫,她把那些无处安放的思念,落在一个个针脚里,密密地书写着心事。
乾隆二年的丁巳科,时年仅23岁的于敏中一举夺魁天下闻,喜讯传到家中时,俞光蕙略有惊喜。
不久之后,于敏中被授予翰林修撰,俞光蕙也被接入京中。因为知道俞光蕙喜欢紫藤,修葺京中宅子时,于敏中命人购进了大量的紫藤,种在特意为妻子布置的书斋外,好让她吟诗作画疲惫时,可以在紫藤下赏花小憩。
紫藤花开的时节,有春雨溟蒙,一片水雾烟气中的后宅美如画卷。俞光蕙看着眼前景致,心中默念着雨、于、俞、余,一念顿生,于是,转身回到书房,写下“余雨书屋”四个大字。等到于敏中下朝回来看到这个书斋名,想到两人的姓氏,不禁会心微笑起来。
于敏中趁着休沐,陪俞光蕙郊游赏花。湖面上有清风缓缓吹来,接天的莲叶次第摇曳,宛如碧波潮生,立在船头的两人衣袂翻飞,恰如一对神仙眷侣。
年华如沙,不经意间就从指缝的罅隙滑落,等到想要握紧时才惊觉所剩无多。一场来势汹汹的疾病,将原本丽质风华的俞光蕙折磨得形销骨立。于敏中看在眼中,痛在心底,他为了给妻子医病,请了数位德高望重的御医前来治疗,却依然留人不住。
正值盛年已然位居要职的于敏中是京中众所瞩目的人物,如今他虽为单身,可任世间有百媚千红,他却只情根深种于俞光蕙一人。
庭中的紫藤又到了花期,细雨溟蒙中,他立在紫花绕檐的回廊中,望着“余雨书屋”的匾额,喃喃而语:“余雨,余雨,如今真是只剩这细雨和我一起念你了。”那些过往的记忆谁放下,谁又捡起?谁看到雨敲落的藤花,一瓣瓣镌刻成他满脸的孤寂。
没过多久,女童拿着毛笔和砚台来到粉墙前开始涂涂抹抹,渐渐地,一朵朵淡墨氤氲的花儿、一笔笔枯墨飞白的花枝连缀成一幅折枝花卉,盛放在白壁之上。
就在这时,一位老者也踏着一地落花缓缓而来,待看到墙上的画时,他不禁面露惊异的表情。他摸了摸女童的头发,问:“蕙儿,壁上的画是谁画的呀?”女童清脆的童音答道:“是蕙儿画的呀。”“蕙儿是什么时候学画画的呢?”“我看祖父平时这样画的,就照着样子把映在壁上的花画了下来。”女童答。
彼时俞光蕙只有七岁之龄,还未正式学习水墨技法。看到孙女如此聪慧且有天分,俞兆晟很是欣喜,对俞光蕙的教养愈发精心起来。
要想成为名门淑女,不仅要学习琴棋书画这些才艺,还要学习礼仪规矩和持家理财等事务。俞光蕙从小就接受了严苛的教育,不过其中她最喜爱的还是绘画一项。
曙红加花青调出深深浅浅的紫,点出片片的花瓣,一簇簇紫藤就盛放在了素宣上,此时的俞光蕙正醉心于画境之中。一声低唤将她拉入了现实,原来是母亲派人请她去前厅见武英殿纂修于大人的夫人。
面容秀美、气质端庄的于夫人虽然和俞光蕙是初次见面,却甚是喜欢。
这次见面不久,家人便告知俞光蕙,于家已请了官媒前来提亲,并盛赞了于家之子于敏中,夸他是一位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大才子,年仅15岁就考中了举人。俞光蕙回想着于夫人的气质容貌,想来于公子也定会是人中翘楚,于是满面娇羞地垂头不语。
风烟俱静的吉日,两个素未谋面的新人就在如潮的祝福声中相遇。下轿而来的短短距离,于敏中看着俞光蕙在丫鬟的搀扶下款款走来,钗不摇,裙不摆,端庄中却又有着言说不尽的娉婷袅娜,虽然还未看见盖头下的面容,她却就这样径直走入了他的心中。
于敏中的雙眼生得极好,若两潭清泉,盈出水一样深浓柔情,只一眼他们就认定了彼此的一生。因为今生有缘遇见,所以不需要枕前发尽千般愿,只需将这一眼钟情慢慢叠加成相伴白首即可。
四月的季节很美,处处都是馨花芳树,而新婚的日子却要比这季节更美。曾经孤寂苦读的日子,因为有了俞光蕙的参与,便生出许多细小甜蜜的乐趣。那种不打扰却又恰恰好的体贴关怀,总能令于敏中日夜苦读的疲惫很快消弭。
对这门亲事最欣喜的不只是于敏中,还有于夫人。自俞光蕙进门后,于夫人便将家中的事务逐渐地交付她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于夫人发觉俞光蕙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管理内宅的经济账务,都颇为得心应手,帮自己省了许多力。
一段水色的光阴悠然流淌着,他们也在渐渐互相渗入的点滴里,时刻发现着对方的好,令这爱恋愈加亲密。转眼又到了三年一度的春闱,为了能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敏中早早就出发赴京,离别之际俞光蕙送了一程又一程,无限依恋地望着丈夫消失的方向,驻足了很久。
自于敏中别后,俞光蕙就日日为丈夫缝制春衫,她把那些无处安放的思念,落在一个个针脚里,密密地书写着心事。
乾隆二年的丁巳科,时年仅23岁的于敏中一举夺魁天下闻,喜讯传到家中时,俞光蕙略有惊喜。
不久之后,于敏中被授予翰林修撰,俞光蕙也被接入京中。因为知道俞光蕙喜欢紫藤,修葺京中宅子时,于敏中命人购进了大量的紫藤,种在特意为妻子布置的书斋外,好让她吟诗作画疲惫时,可以在紫藤下赏花小憩。
紫藤花开的时节,有春雨溟蒙,一片水雾烟气中的后宅美如画卷。俞光蕙看着眼前景致,心中默念着雨、于、俞、余,一念顿生,于是,转身回到书房,写下“余雨书屋”四个大字。等到于敏中下朝回来看到这个书斋名,想到两人的姓氏,不禁会心微笑起来。
于敏中趁着休沐,陪俞光蕙郊游赏花。湖面上有清风缓缓吹来,接天的莲叶次第摇曳,宛如碧波潮生,立在船头的两人衣袂翻飞,恰如一对神仙眷侣。
年华如沙,不经意间就从指缝的罅隙滑落,等到想要握紧时才惊觉所剩无多。一场来势汹汹的疾病,将原本丽质风华的俞光蕙折磨得形销骨立。于敏中看在眼中,痛在心底,他为了给妻子医病,请了数位德高望重的御医前来治疗,却依然留人不住。
正值盛年已然位居要职的于敏中是京中众所瞩目的人物,如今他虽为单身,可任世间有百媚千红,他却只情根深种于俞光蕙一人。
庭中的紫藤又到了花期,细雨溟蒙中,他立在紫花绕檐的回廊中,望着“余雨书屋”的匾额,喃喃而语:“余雨,余雨,如今真是只剩这细雨和我一起念你了。”那些过往的记忆谁放下,谁又捡起?谁看到雨敲落的藤花,一瓣瓣镌刻成他满脸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