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器乐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的演奏技术以外,也要提高学生对音乐基础课程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培养,正确地引导他们的学习方向。
关键词:中专;器乐教学;视唱练耳;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任璐(1982-),女,河南郑州人,中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器乐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笔者工作时面对的是一些平均年龄都在15、16岁中专部的学生,他们对于社会上的人和事物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对学习的认知能力也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开始学习演奏一首练习曲或是作品时,总是一拿到谱子,就急于演奏,视唱乐谱时,每个学生唱一、两句都唱不下去了,抓耳挠腮地找不到音准和准确的节奏,唱得他们自己都不耐烦了。这样一来,会使学生的演奏兴趣逐渐丧失,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上他们所处的这个特殊的年龄时期,很容易出现旷课、逃课现象,对教师教学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个别教学中仍然存在片面追求“专业”性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单纯的演奏技术的练习,一味要求乐曲的难度和演奏技巧,不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及教学方法的培训,以及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忽略情感教育等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中专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希望对人们有所启发。
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1.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视唱练耳课程
视唱练耳是各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主要通过视唱(看谱即唱)、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及和弦的听辨模唱、节奏模仿、曲调记忆模唱、听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音乐记忆力及识谱能力,以此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学习音乐的素质和条件。因此,视唱练耳的学习不仅在考试中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具有积累时间长、成绩见效慢的特点,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学习态度上的不重视,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听觉惰性的产生(所谓听觉惰性,是指在音乐听觉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下意识或无意识的听觉状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2.视唱练耳告诉了我们什么
视唱练耳是器乐学习者达到对音乐理性认识的必要途径之一,即训练音高、节奏、速度的准确性,提高视谱能力,培养音乐情感,增强演奏记忆,而且也可以判断自己的练习正确与否,要杜绝盲目练习,提高练习效率。通过这一途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受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因此,它是学好其他相关音乐课程的重要基础。
(1)“视”是基础。乐谱中的音符、乐句、表情记号、力度记号以及速度变化等是纪录音乐作品的符号,只有通过认真视谱,才能培养好的视谱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有视谱不严格,漏掉变化音的坏习惯。例如莫扎特的单簧管《A大调协奏曲》是应该严格按照乐谱来演奏的,若忽略了表情记号和力度记号,只追求技术、技巧方面,那就违背了大师的音乐意图了。而视唱练习,正是增强视谱能力的最好方法。
(2)“唱”是手段。有些学生在演奏个别曲目时已经显得很熟练了,但若让他们唱出一段旋律,却往往五音不全,音不搭调,出现音准极差的状况,有时甚至节奏都唱不准确。有的学生会主动听作品示范,一来二去跟着示范会演奏,反之就不会吹了,节奏型也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视唱练耳课中的“唱”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的能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要以唱为手段,逐渐培养他们内心的乐感、美感和歌唱的感觉,在演奏前能够做到对作品整体有个精确的思维意识,从而准确地将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
(3)“听”是目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无论是唱出或奏出的音乐,都是通过听来感受。一个器乐学习者练习效果如何,演奏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认真地、仔细地倾听自己演奏出的声音。有的学生在慢速练习中,仔细感受自己演奏的作品,通过听觉纠正错误;而有的学生急于求成,往往听不出问题之所在,演奏的作品就过于粗糙。所以说“听”要用心听,要有意识的去听,学会听自己、听别人,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辨别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4)学会音乐的呼吸。器乐学习者练习视唱的目的,除了提高自己的音准、节奏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还是为了建立内部听觉和体会音乐的呼吸。视唱的练习有助于建立内部听觉系统,即通过读谱,在心中想象出乐器演奏的音响效果,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视奏,通过外部听觉再来体会效果。作曲家不用乐队就能写出乐队总谱,就是通过内部听觉系统来完成的。而这种内部听觉的建立,能够使我们在弹奏前就做到心中有谱,从而更加明确练习的目的,使技巧服务于音乐。人不呼吸就会丧失生命,音乐没有呼吸也会失去生命力。我们不可能一口气唱完一首歌,因此,在声乐和管乐中,呼吸和换气自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时候换气,如何换气,都要根据音乐来决定,很有讲究。提琴的一弓也是有限的,因此提琴讲究弓法和呼吸的结合。而吉他、钢琴等乐器似乎可以一弹到底,因此,很多业余爱好者容易忽视呼吸和换气的问题。但音乐本身来自于歌唱,不换气是不符合人类的欣赏习惯的。有一些教材中强调的段落和分句的划分,也正是这个道理。笔者个人觉得,要掌握好音乐的呼吸和换气,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歌唱入手,而视唱教材由于比较有系统性,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之一。初学者可以在谱上适当位置标上换气记号,就象我们在器乐谱上也要在分句处标上换气记号一样,然后严格按照记号换气,这对体会呼吸和换气很有帮助,进而有助于我们在演奏乐器时也能达到表达清晰的效果。
(5)注重对乐感的培养。学生们在实际视唱时总是特别注意音准、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而忽视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为音乐实践服务。而音乐情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灵魂,将音乐情感的培养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相联系,能够取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视唱练耳课虽是一门以技术训练为主的课程,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重复,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活动,但这一艺术目的在学生中并没有引起重视。
教师应该进行艺术化的视唱练耳教学,全面分析并深刻认识音乐情感在教学中的发展和特征,让音乐情感贯穿教学全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要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所谓乐感,是指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对这些感受要启发学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这是音乐情感培养的基础。因此,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是非常重要的。
以视唱教学为例,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视唱,这是因为教材中所选的视唱曲目大多是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通过有表情的视唱,既能对音乐的各要素进一步了解,又能积累一些音乐语汇;二是要做到有表情的视唱,就要注意音乐中的各种表情记号,不能仅将视唱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识谱能力的手段,音乐中的乐句划分、旋律的强弱以及节拍的律动、表情的运用等都要在视唱中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听觉惰性的产生,注重对音乐情感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
三、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在器乐教学中,还应注重情感培养,将器乐教学与情感教育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让音乐审美情感与学习情感相互促进,完善发展。
1.审美情感
在音乐情感中,审美情感主要是以丰富情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对不同文化内涵、体裁、风格、流派等的音乐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器乐作品往往在这些方面表现的更为丰富、广泛,因为没有歌词的缘故,更强调审美情感的作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莫赛尔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若只顾及技术技巧层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将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要走“重技轻艺”的教学道路,音乐作品中有许多生动的音乐形象和丰富的情感,不是仅靠娴熟的技术技巧展现的,还要有恰到好处的审美情感因素的配合。
2.学习情感
在教与学的传统模式中,学习情感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它包括了学习的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师生关系,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加油站。
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兴趣很容易被分散,学习态度也不够明确,学习习惯也尚未成型,这时,师生关系就成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好的途径。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善意的情感沟通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公平、热情、信任、负责任的态度,他们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被认可和被激励的感觉,从而轻松地架起了师生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明确学生的动机,然后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又促进器乐教学。
四、结语
应该看到,现今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社会现象和接触的学生群体,与十几年前的环境和学生特质有着相当大差别。因此应鼓励器乐教学工作者,特别是中等专科学校的器乐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做教学的良师,另一方面还要做学习的益友,尽可能的发挥学生个性,久而久之养成学生的自治、自尊、自信、自强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在自我心理,使盲从、依赖、自卑、因循等不良的心里得以矫正,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关继文.情感与意识:器乐教学心理探微[J].中国音乐,2004,(2):52-53,96.
[2]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关键词:中专;器乐教学;视唱练耳;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任璐(1982-),女,河南郑州人,中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器乐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笔者工作时面对的是一些平均年龄都在15、16岁中专部的学生,他们对于社会上的人和事物的认知程度还不够,对学习的认知能力也不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开始学习演奏一首练习曲或是作品时,总是一拿到谱子,就急于演奏,视唱乐谱时,每个学生唱一、两句都唱不下去了,抓耳挠腮地找不到音准和准确的节奏,唱得他们自己都不耐烦了。这样一来,会使学生的演奏兴趣逐渐丧失,而且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上他们所处的这个特殊的年龄时期,很容易出现旷课、逃课现象,对教师教学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个别教学中仍然存在片面追求“专业”性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单纯的演奏技术的练习,一味要求乐曲的难度和演奏技巧,不重视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及教学方法的培训,以及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忽略情感教育等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中专音乐教育器乐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希望对人们有所启发。
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1.端正学习态度,正确认识视唱练耳课程
视唱练耳是各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它主要通过视唱(看谱即唱)、旋律音程、和声音程及和弦的听辨模唱、节奏模仿、曲调记忆模唱、听写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音准感、节奏感、音乐记忆力及识谱能力,以此衡量学生是否具备学习音乐的素质和条件。因此,视唱练耳的学习不仅在考试中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具有积累时间长、成绩见效慢的特点,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学习态度上的不重视,时间一长就造成了听觉惰性的产生(所谓听觉惰性,是指在音乐听觉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下意识或无意识的听觉状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2.视唱练耳告诉了我们什么
视唱练耳是器乐学习者达到对音乐理性认识的必要途径之一,即训练音高、节奏、速度的准确性,提高视谱能力,培养音乐情感,增强演奏记忆,而且也可以判断自己的练习正确与否,要杜绝盲目练习,提高练习效率。通过这一途径,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受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够积累音乐的感性体验,逐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音乐实践服务,因此,它是学好其他相关音乐课程的重要基础。
(1)“视”是基础。乐谱中的音符、乐句、表情记号、力度记号以及速度变化等是纪录音乐作品的符号,只有通过认真视谱,才能培养好的视谱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学生有视谱不严格,漏掉变化音的坏习惯。例如莫扎特的单簧管《A大调协奏曲》是应该严格按照乐谱来演奏的,若忽略了表情记号和力度记号,只追求技术、技巧方面,那就违背了大师的音乐意图了。而视唱练习,正是增强视谱能力的最好方法。
(2)“唱”是手段。有些学生在演奏个别曲目时已经显得很熟练了,但若让他们唱出一段旋律,却往往五音不全,音不搭调,出现音准极差的状况,有时甚至节奏都唱不准确。有的学生会主动听作品示范,一来二去跟着示范会演奏,反之就不会吹了,节奏型也是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视唱练耳课中的“唱”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的能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要以唱为手段,逐渐培养他们内心的乐感、美感和歌唱的感觉,在演奏前能够做到对作品整体有个精确的思维意识,从而准确地将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
(3)“听”是目的。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无论是唱出或奏出的音乐,都是通过听来感受。一个器乐学习者练习效果如何,演奏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认真地、仔细地倾听自己演奏出的声音。有的学生在慢速练习中,仔细感受自己演奏的作品,通过听觉纠正错误;而有的学生急于求成,往往听不出问题之所在,演奏的作品就过于粗糙。所以说“听”要用心听,要有意识的去听,学会听自己、听别人,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辨别力和音乐鉴赏水平。
(4)学会音乐的呼吸。器乐学习者练习视唱的目的,除了提高自己的音准、节奏等其他方面的能力,还是为了建立内部听觉和体会音乐的呼吸。视唱的练习有助于建立内部听觉系统,即通过读谱,在心中想象出乐器演奏的音响效果,而不是一定要通过视奏,通过外部听觉再来体会效果。作曲家不用乐队就能写出乐队总谱,就是通过内部听觉系统来完成的。而这种内部听觉的建立,能够使我们在弹奏前就做到心中有谱,从而更加明确练习的目的,使技巧服务于音乐。人不呼吸就会丧失生命,音乐没有呼吸也会失去生命力。我们不可能一口气唱完一首歌,因此,在声乐和管乐中,呼吸和换气自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什么时候换气,如何换气,都要根据音乐来决定,很有讲究。提琴的一弓也是有限的,因此提琴讲究弓法和呼吸的结合。而吉他、钢琴等乐器似乎可以一弹到底,因此,很多业余爱好者容易忽视呼吸和换气的问题。但音乐本身来自于歌唱,不换气是不符合人类的欣赏习惯的。有一些教材中强调的段落和分句的划分,也正是这个道理。笔者个人觉得,要掌握好音乐的呼吸和换气,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歌唱入手,而视唱教材由于比较有系统性,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之一。初学者可以在谱上适当位置标上换气记号,就象我们在器乐谱上也要在分句处标上换气记号一样,然后严格按照记号换气,这对体会呼吸和换气很有帮助,进而有助于我们在演奏乐器时也能达到表达清晰的效果。
(5)注重对乐感的培养。学生们在实际视唱时总是特别注意音准、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而忽视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视唱练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从事音乐实践活动的能力,为音乐实践服务。而音乐情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灵魂,将音乐情感的培养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相联系,能够取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视唱练耳课虽是一门以技术训练为主的课程,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重复,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活动,但这一艺术目的在学生中并没有引起重视。
教师应该进行艺术化的视唱练耳教学,全面分析并深刻认识音乐情感在教学中的发展和特征,让音乐情感贯穿教学全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要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所谓乐感,是指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对这些感受要启发学生有一种表现的欲望,这是音乐情感培养的基础。因此,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是非常重要的。
以视唱教学为例,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视唱,这是因为教材中所选的视唱曲目大多是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通过有表情的视唱,既能对音乐的各要素进一步了解,又能积累一些音乐语汇;二是要做到有表情的视唱,就要注意音乐中的各种表情记号,不能仅将视唱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识谱能力的手段,音乐中的乐句划分、旋律的强弱以及节拍的律动、表情的运用等都要在视唱中体现出来。
综上所述,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应注意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听觉惰性的产生,注重对音乐情感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
三、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是情感的语言。在器乐教学中,还应注重情感培养,将器乐教学与情感教育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让音乐审美情感与学习情感相互促进,完善发展。
1.审美情感
在音乐情感中,审美情感主要是以丰富情感体验为基础,让学生对不同文化内涵、体裁、风格、流派等的音乐作品进行情感体验,器乐作品往往在这些方面表现的更为丰富、广泛,因为没有歌词的缘故,更强调审美情感的作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莫赛尔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若只顾及技术技巧层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对音乐审美情感的启发和培养,将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我们不要走“重技轻艺”的教学道路,音乐作品中有许多生动的音乐形象和丰富的情感,不是仅靠娴熟的技术技巧展现的,还要有恰到好处的审美情感因素的配合。
2.学习情感
在教与学的传统模式中,学习情感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它包括了学习的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师生关系,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加油站。
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讲,学习兴趣很容易被分散,学习态度也不够明确,学习习惯也尚未成型,这时,师生关系就成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好的途径。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善意的情感沟通方式,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公平、热情、信任、负责任的态度,他们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被认可和被激励的感觉,从而轻松地架起了师生间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更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明确学生的动机,然后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树立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又促进器乐教学。
四、结语
应该看到,现今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社会现象和接触的学生群体,与十几年前的环境和学生特质有着相当大差别。因此应鼓励器乐教学工作者,特别是中等专科学校的器乐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做教学的良师,另一方面还要做学习的益友,尽可能的发挥学生个性,久而久之养成学生的自治、自尊、自信、自强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在自我心理,使盲从、依赖、自卑、因循等不良的心里得以矫正,最终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关继文.情感与意识:器乐教学心理探微[J].中国音乐,2004,(2):52-53,96.
[2]尹正文.视唱练耳教学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郝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