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戏剧情结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1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外现代史上,找不出第二个国家最高领导人像毛泽东那样,对文学艺术有着广泛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修养。在门类繁多的文艺中,除了诗词、相声外,京剧是毛泽东的最爱。他不仅爱看戏、会看戏,而且还发表一些新颖独特的看法,俨然是一位戏剧“行家”,兴致一来,也能哼几嗓子戏段。他与戏剧的情结,既深长,又有趣。
  


  
  (一)看戏
  
  毛泽东身担国家安危,心系人民祸福。在日理万机的间隙,他喜欢看戏。从京剧、秦腔,到越剧、豫剧、评剧,他都喜欢看,其中以京剧为最爱。他说:“对京剧很喜欢看,但没有研究。”毛泽东的京剧兴趣,是在延安的窑洞中形成的。江青从上海带来一些京剧唱片,一架手摇留声机。毛泽东办公累了休息时,便放一段。他听了喜欢,常说“再放一遍”。
  
  与民同乐看民情
  
  延安时期,毛泽东看戏都是和群众在简陋透风的礼堂里挤在一起,一般不坐第一排,不迟到,也不早退。他说:晚来早走都是对演员和观众的不尊重。开演前,毛泽东与身边的观众交谈,问姓名,谈工作,和蔼亲切。有时还回头问身后的观众:“同志,我个子高,挡住你看戏了吗?”
  有一次,演出结束,观众大都散去,毛泽东还没有走。剧团工作人员爬在高处卸汽灯时,冲下面喊道:“同志,来帮我接一下!”毛泽东应道:“好咧!”那人仔细一看,才知道下面站着的是毛泽东,很不好意思。
  有时,毛泽东因为重要会议迟到了,他就悄悄找个座位看戏,谢绝工作人员要观众让座位。每当看到精彩处,他总是与观众一起热烈鼓掌。
  1940年春节,毛泽东与大家一起参加春节晚会,节目是阿甲、方华等演出的《打渔杀家》。当时习惯在正式演出前,有一个演员身披大龙袍,手举“天官赐福”的牌幅出场,舞动一番,这叫“跳加官”,有静场的意思。谁知,当晚的“跳加官”不仅没有静场,反而引起哄堂大笑,掌声雷动。毛泽东也开怀大笑,前仰后合,嘴里还叨叨:“这个马海德……”原来,台上“跳加官”的是美国医生马海德(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只见他身穿大龙袍,头戴乌纱帽,脚蹬高底云靴,虽然画了个大花脸,但高鼻子、大眼睛却暴露出是个洋“加官”。他口中念念有词,向观众拜年。所以,引起毛泽东和观众的大笑。
  1947年10月,毛泽东在陕北佳县期间,正赶上白云山庙会,县委书记张俊贤请毛泽东去看戏。毛泽东到达时,庙前的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他便站在后面看戏。张俊贤请毛泽东到正殿前准备好的地方去看,那里有桌椅、茶水。毛泽东摆摆手说:“那里不好!站在这里和老乡们一起看戏不是更好吗?”归途中,他对警卫人员说:“你们一要保卫首长的安全,二不要割断首长与群众的联系。”又说:“我们看庙是看文化,看戏是看民情。不懂文化,不懂民情,革命是搞不好。”
  
  看戏也是工作
  
  有些戏,毛泽东连看几次。访问延安的《新民报》主笔赵超构问他:“为什么看过的戏你还要看呢?”毛泽东回答说:“哪里这样喜欢看戏!同志们辛辛苦苦演出,主要是去鼓励鼓励。同时也可以接触群众。”
  就是在看戏过程中,毛泽东了解了戏剧工作者的创作情况、作品内容,以及群众的欣赏要求,为制定戏剧方针找到了依据。1938年4月,他与边区工会的毛齐华、文协的柯仲平一起,观看一个小剧团演出秦腔戏。观众云集,但内容陈旧。毛泽东指示柯仲平成立了边区民众剧团,编演新戏,下乡演出,取得重大成绩。毛泽东捐助给该团300元,支持其购买道具,不断发展。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还表扬了柯仲平带领剧团,坚持下乡为民演出。
  毛泽东看了中央党校俱乐部演出的《逼上梁山》,认为这个戏以人民为主人,“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希望“多遍多演”“推向全国去!”1942年10月,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时,毛泽东题词“推陈出新”,进一步倡导戏曲改革。他提议,应该根据他在《矛盾论》里对《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故事的论述,创作一个戏剧。于是,1944年7月,平剧院成立了《三打祝家庄》创作组。毛泽东说:这个戏应该写好三条:第一,要写好梁山主力军;第二,要写好梁山地下军;第三,要写好祝家庄的群众力量。该剧公演后,他高兴地致信祝贺,说:这个戏“很有教育意义,继逼上梁山之后,此剧创作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
  1942年11月,毛泽东看了一二0师战斗剧社的演出,高兴地致信社长欧阳山尊等,感谢他们编演了反映敌后斗争生活的戏剧,并“希望多演一些这类的戏”。
  当延安戏剧舞台上都是反映边区生活的小戏时,毛泽东提出延安也可以演一点国统区和外国的大戏,以丰富边区的舞台,开拓欣赏领域。所以后来演出了《日出》和苏联的《带枪的人》等。当舞台上“大、洋、古”戏剧成为一种倾向时,毛泽东又提出反对关门提高,戏剧要以普及为主,反映边区现实生活。
  1947年,党中央主动放弃延安,转战陕北。12月21日,毛泽东接见晋绥平(京)剧院演出队,专门作了一次讲话。他希望创造出新的艺术,体现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思想,改变“平剧把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写成一个世界,穷人就不算数”的做法。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天,毛泽东看程砚秋的演出。毛泽东在车上高兴地说:“看戏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呀。他们专门为我们演出,如果我们因为工作忙不能去,他们就不会理解,可能误解我们对他们不重视。如果我们去看了,他们不但感到光荣,而且还会更加努力,为发展京剧艺术做出更大的成绩。”
  
  初看名家演出
  
  1949年党中央移往北京,暂驻香山。4月的一天,毛泽东从北京香山乘汽车进城,第一次在长安大戏院看梅兰芳演出的《霸王别姬》。整个演出中,他始终精神专注,盯着舞台上演员的每一个动作,倾听着每一句唱词,手和头随着唱腔节奏轻轻动着,真的入戏了。
  演出快结束时,卫士阎长林请毛泽东早些退场。毛泽东却不同意,说:“提前走不好,那样做不礼貌。”演员谢幕时,毛泽东和观众们一起起立鼓掌,祝贺梅兰芳演出成功。归途中,毛泽东对阎长林说:“这真是一场高水平的演出!”
  在京剧名家中,毛泽东最爱看梅兰芳的演出。据统计,他一生看过40次梅兰芳的戏,称得上是个“梅戏追星族”,被梅兰芳引为知音。
  毛泽东在开国前从未看过越剧,也不知道越剧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出优秀传统剧目。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到1952年短短的3年里,毛泽东先后在北京看过4次越剧,其中两次看《梁山伯与祝英台》,所以对主角范瑞娟印象比较深。1951年10月,范瑞娟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毛泽东一见到她就风趣地说:“你是梁山伯吧!”还夸她演出一次比一次好,有改进。
  毛泽东对京剧很喜欢,无论是坐火车、住宿,或是吃饭,一般都放京剧唱片听。他的京剧唱片可能是最全的。筱爱茹是济南戏剧学校的一个女教员,唱老生的,毛泽东很喜欢听她的唱腔。毛泽东喜欢的戏还有高庆奎的《逍遥津》,言(菊朋)派的《诸葛亮吊孝》。这几个戏的唱片他经常听。
  有一次,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芳陪毛泽东到上海,那时言菊朋已去世了,言少朋也不在上海,只有一个学言派的票友,唱得不是很好,但毛泽东一定要看。柯庆施没办法,就让这个票友唱了一出《诸葛亮吊孝》。他很有兴趣,一直看完了才走。毛泽东也喜欢谭派的《空城计》、马派的《借东风》、周信芳的《徐策跑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周末,李和曾、李忆兰、吴素英等常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人演戏,毛泽东几乎都去看。毛泽东对李和曾的生活、身体、艺术各方面都很关切。他对李和曾说:“唱古装戏,要多看历史书,对历史事实,对古代人的言行举止和语言,都应当很好研究。”
  
  看戏动真情
  
  毛泽东看戏特别认真,有时还提前做些准备。1953年3月,为了看梅兰芳的《游园惊梦》,他提前读了梅兰芳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书的相关部分。还派人到梅宅借阅剧本,希望字字听明白。有些生疏的戏,他就让演员把唱词先写出来,仔细看了再听演员唱。如有错字,毛泽东都一一改正,告诉演员错在何处,希望他们多学文化。李世济、程砚秋等都谈到过这类经历。
  毛泽东不同时期偏爱不同的京戏。转战陕北时,他爱听《空城计》、《草船借箭》。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时,他休息脑筋的办法就是听京剧唱片,喜欢听程砚秋的《黄山泪》等。大军过江前后及进京后,他多次看《霸王别姬》。1953年到1954年,他又连续看了几遍《白蛇传》,每次看都流眼泪,鼻子呼呼地透不过气。
  1958年,毛泽东来到上海。市委负责同志为他准备文娱活动时征求他的意见,他想了想,说:“还是看场《白蛇传》吧。”晚上李银桥随毛泽东驱车来到上海干部俱乐部礼堂。
  演出开始了。毛泽东很快入戏。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台上的演员,脸上的表情不断变化,时而热情洋溢,时而情思悠悠,唱得好的地方他就和观众一起鼓掌。老和尚法海一出场,他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嘴唇微微张开,下唇时而轻轻抽动一下,牙齿磨响,似乎要将那老和尚咬两口。
  戏演到许仙和白娘子开始痛苦的生离死别。毛泽东完全进入戏的情节中,他的鼻翼开始翕动,泪水在眼圈里积累,变成大颗的泪珠顺脸滚下,落在胸襟上。毛泽东越来越激动,泪水已经是一道道往下淌,呼吸受阻,嘶嘶有声。附近的市委领导目光都瞟过来。李银桥觉得有责任维护领袖的风度,便轻轻咳了一下,想提醒毛泽东注意形象。岂知咳声不但没有止住毛泽东的抽泣,却招来了观众的目光。毛泽东终于忘乎所以地哭出了声,并且毫无顾忌地擦泪水,擦鼻涕。李银桥焦急无奈只盼戏快些演完。
  就在法海将白娘子收钵镇压在雷锋塔下的那一刻,惊人的一幕发生了。毛泽东突然愤怒地拍“案”而起:“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就在毛泽东立起身的一刹那,裤子一下子脱落下来,直落到脚面。李银桥像被人捅了一刀似地纵身扑向前,抓住裤子一下子提了上来。李银桥带着自责与恐慌,用颤抖的双手匆匆地帮毛泽东系好腰带。毛泽东似乎没有觉得掉了裤子,他还在剧中。全场的热烈鼓掌声将毛泽东唤醒,他稍一怔,也跟着鼓起了掌。
  毛泽东同演员见面时,用两只手同“青蛇”握手,用一只手和“许仙”与“白蛇”握手,没有理睬那倒霉的老和尚“法海”。
  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看戏,还把一些好戏推荐给其他人看。1959年2月27日至3月5日,党中央在郑州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看了常香玉主演的穆桂英挂帅《破洪州》,觉得非常好。4月24日,他给周恩来写了一封信,安排常香玉率剧团进京,后演出《破洪州》多场。
  
  喜看现代戏
  
  1964年,我国兴起现代戏热潮,毛泽东感到高兴,认为这是推陈出新的实践。他陆续看了一些新戏。
  8月10日,毛泽东在北戴河观看了表现抗美援朝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当剧中响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音乐时,毛泽东眼里饱含着热泪,起立鼓掌。卫士张景芳看到此情此景,心想:此时毛泽东大概是想到了当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壮举,也许是想到了他的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儿子毛岸英。
  当剧中人严伟才说“我们必须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这叫作谈谈打打,打打谈谈”时,毛泽东笑了。他对坐在身边的小女儿李讷说:“这些话不都是我讲的吗?”李讷高兴地说:“我也听出来了!”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上台接见全体演员。当大家请毛泽东提意见时,他说:“有些地方还需要改一下,要做到声情并茂。”
  


  8月12日晚,毛泽东在北戴河观看现代京剧《红嫂》。该剧是表现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的群众救治解放军伤员的故事。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登台接见演员时问:“你们团还有没来的人吗?”有人回答:“还有几个管道具的人员没有来。”毛泽东说:“来,都叫来,见见面嘛!”剧团人听了,欣喜若狂。
  在接见中,毛泽东说:“对这个戏要进行艺术加工,达到玲珑剔透,成为保留剧目。山东一下子出了两个好戏,不简单!”6年后的1970年7月,《红嫂》又在北京演出。毛泽东通过电视看了直播,说:“写军民关系,还是这个戏好。”
  10月13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观看大型歌剧《江姐》。当看到江姐被敌人押赴刑场时,毛泽东的眼睛湿润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猜想:他是不是联想到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这些牺牲了的亲人们呢。
  这年的11月6日晚,毛泽东在中南海小礼堂观看现代京剧《红灯记》。这天,毛泽东身穿中山装,红光满面。开演后,他很快入戏,看得很专注。当演到“痛说家史”一场时,他的双眼闪出了泪花。中场休息时,工作人员劝他到休息室去。但毛泽东的感情仍在戏中,摇摇头说:“你们去休息吧!”他坐在那里不动。
  
  (二)评戏
  
  毛泽东是革命领袖,对戏剧的观察和评论,自然要从政治角度出发。但他也从艺术的、技术的和美学的角度评论戏剧,发表一些非常精辟的观点,既新颖又有趣。
  
  着眼于思想内容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曾说:《水浒传》中有很多段落都是很好的戏剧题材,如三打祝家庄就是一个。于是延安平剧研究院编创了《三打祝家庄》一剧,于1945年2月公演。
  毛泽东看了这出戏,高兴地说:《三打祝家庄》的演出,证明了平剧可以很好地为新民主主义政治服务,即为人民服务,特别是第三幕,对于我们抗日战争中收复敌占区的斗争,是有作用的。
  这个戏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经常提起。1959年2月,他在全国省市委书记会议上讲到调查研究时,忽然提到《三打祝家庄》。他说:我倒很喜欢这个戏。原来就有《探庄》这出戏,把它发展一下,就变成了一打、二打、三打祝家庄。解决第一个矛盾,即道路问题,于是石秀探庄;解决第二个矛盾,分化三庄联盟,孤立祝家庄;解决第三个矛盾即祝家庄的内部问题,这才有孙立的“投降”,里应外合。这是很好的戏,应该演唱。他又引申说,问题就是矛盾,要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1948年4月,毛泽东到了晋绥,贺龙请他看晋绥边区平(京)剧团演出的《打渔杀家》和《三打祝家庄》的“第三打”。看完后,毛泽东很有兴致地评论戏中人物萧恩。他说:“这人是一条英雄好汉,敢与压迫、剥削穷苦平民百姓的官府斗争,敢于反抗,这是值得赞扬的。但是,只有他们父女二人,单枪匹马,力量就太单薄了。他要是能团结起广大受苦受压迫的人民,来反抗官府的压迫剥削,那力量就大了。”显然,他讲的是一种领导革命的历史经验,一种斗争策略,是以领袖的眼光看这个戏。
  1962年12月,毛泽东在上海时,看《杨门女将》和《罢宴》时,他说:“这两个戏都好。《杨门女将》歌颂了中国的女同志,巾帼英雄么!《罢宴》是讲寇老西当了宰相,不让人家给他祝寿,也有教育意义。”
  《十五贯》是一出讽刺封建社会法官轻率判案、草菅人命的戏。毛泽东看过后说是个好戏,连看两次。他还指示: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
  
  赞高派唱腔
  
  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与代表们观看华北京剧团李和曾的演出。第一出戏是《宋江杀惜》,李和曾演宋江。
  最后一出戏是《失空斩》,由李和曾扮演诸葛亮。毛泽东听李和曾唱的时候,不断鼓掌。他对周恩来说:唱得真好啊!一个才20多岁的年轻人,就有这样高超的京剧艺术才能,真是前途无量,大可称赞呀。像这样的艺术人才,应当多培养一些。他这是高派唱腔,高派唱腔最大的特点,就是唱腔激昂,热情奔放。看了这出戏,给人一种刚强奋力的感觉。李和曾唱得好,他的基本功扎实,表演潇洒,看来就是科班出身。
  周恩来说:你说得对,李和曾是属于高派艺术。听他们介绍,他9岁就进了北京中华戏剧专科职业学校学戏,学了8年。毕业以后又拜高庆奎为老师,向高庆奎学了3年戏。后为生活所迫,他就搭班子唱戏。日本投降前,他到了冀南军区宣传队,开始组织剧团……
  在返回西柏坡的路上,毛泽东和身边的人员又谈起戏来,毛泽东说:“戏剧界有流派,他这种唱腔是属于高庆奎这一派。我是很喜欢听高派的戏,越听越爱听。”这时,一位陕北的同志说,他就爱看秦腔,京戏再好,也听不懂。看京戏,除了武打的戏和逗笑的戏以外,唱的戏都不爱看。
  毛泽东笑了,说:“文化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嘛,光看秦腔就太单调了。喜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不仅增长知识,而且也是一种艺术享受。”这一观点,后来发展成“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
  第二天晚上演出《孔雀东南飞》、《打渔杀家》、《哭秦庭》。毛泽东前往观看。演出结束,在归途中,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李和曾真不愧为高派的门徒。他唱戏、做戏,文武功夫都很扎实。”他还说:“京剧界也有好多流派,马派、谭派、梅派、程派、高派,他们都培养了自己的艺术家。”
  有同志插话说:“唱京戏分这么多派,那不是乱了套吗?”
  毛泽东说:“戏剧界的流派,都有他们自己的独到之处,不一定打乱仗闹对立。越是自成一派,越是注意总结经验,提高艺术水平。”
  
  评人物,说扮相
  
  毛泽东熟悉历史,知识渊博,所以能对剧本或演出,提出一些独到的看法。
  1949年4月的一天,毛泽东从香山乘车进城看演出。这天晚上演了三出戏:《法门寺》、《打渔杀家》和《荒山泪》。
  看完戏后在返回香山的途中,毛泽东对车上的人员说:“今天晚上也是群英会,都是京剧界的名人,这些名人凑在一起演出的机会很少。如果是在过去,看名人的演出,票价是很贵的呀。”毛泽东还说,程砚秋演出《荒山泪》很成功,内容和唱腔都很好。《法门寺》里有两个人物很典型,一个是刘瑾,一个是贾桂。刘瑾从来没有办过一件好事,唯独在法门寺进香时,纠正了一个错案,这也算他为人民办了一件好事。贾桂在他的上司面前,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十足的奴才相。我们反对这种奴才思想,要提倡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要有自尊心。
  后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又谈到贾桂这个人物。他说:“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到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
  毛泽东很欣赏《西厢记》里的红娘。他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说:“红娘是个有名的人物,她是个青年,是个奴隶。但很勇敢,敢于冲破老规矩。她帮助张生做了那样的事,是违反‘婚姻法’的。她被打了四十大板,可是并不屈服,转过来把老夫子责备了一顿。”
  毛泽东看戏独具慧眼,注意艺术细节。所以他谈出的意见,往往使专业评论家叹服。1951年2月16日(农历除夕),梅兰芳剧团到中南海参加迎春晚会演出。梅氏父子联袂演出《金山寺》、《断桥》,分别扮演白蛇和青蛇。这是毛泽东点名邀请的,他看得特别入神。
  第二天(正月初一),毛泽东接见了梅兰芳,对他的改革创新极为赞赏,说:“昨天看了《金山寺》、《断桥》,你的白娘子,扮相与众不同,想得很妙,浑身穿白,头顶一个红绣球。”梅兰芳听了,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同时惊叹毛泽东是知音、行家。回到家,他对妻子福芝芳说:“毛主席看戏可真仔细!这么多年,从未有人谈过白娘子的扮相。的确,我是费了很多时间来研究,才改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毛泽东还评论过《辕门斩子》的服饰,他说:“戴乌纱帽,穿白色衣袍,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当时像杨延昭这种官应该穿紫袍,在家也应当穿紫罗蓝色的便装。戏里的唱词也是‘穿紫袍’。”
  关于当时服装的颜色,后来有人专门做过考证。那是“文革”后,群众要求修复岳庙,塑岳飞像的时候请历史学家去查了查当时岳飞的衣服颜色。他们查了史书后告诉主管人说是紫罗蓝色。岳飞是宋朝人,杨延昭也是宋朝人,都是一、二品官,所以都应该是穿紫色袍子,而不应穿白袍。可见毛泽东的意见是对的。
  
  对几段唱词的质疑
  


  
  毛泽东对京戏中的唱词,有不少评论。《苏三起解》中有一句大家很熟悉的唱词:“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到大街前。”毛泽东评论说:“离了洪洞县就是离开洪洞县城,可又来到这个大街,这是什么大街?还没有离开洪洞县啊。这个戏词应该改成‘苏三离了洪洞监,将身来到大街前。’就是离开了洪洞县的监狱,但还没有离开洪洞县城,这才能迈步到大街上来,这样这句话才是通的。”
  有一次,毛泽东看《空城计》,诸葛亮在城头上和司马懿对话中有一句唱词是“又没有埋伏,又没有兵。”毛泽东听了说:“‘埋伏’和‘兵’是一个意思,埋伏也是伏兵,有兵才要埋伏。应该改成‘内没有埋伏,外没有救兵’或者改成‘内没有埋伏,外没有兵’也可以。”
  对于《辕门斩子》中的一段唱词,毛泽东也发表过意见。那出戏演到八千岁去讲情,和杨延昭闹翻了,以后杨延昭对八千岁“马削四蹄。”可是为什么会“马削四蹄”呢?这段唱词没有讲明白其中的典故。他又说:“过去的唱段是这样的‘……八千岁与我做了对,猛虎最敢斗蛟龙,这时想起一个古人,昔日韩信拜帅旗,大将樊哙误卯期,汉高老祖把情讲,临行削去马四蹄”。毛泽东最后说:“只有唱完这一段,杨延昭才能效仿古人去马削四蹄啊!”他的意思是现在演出时杨延昭的唱段应保留这个典故。
  一次,毛泽东听完李和曾的清唱,用商量的口气对李和曾说:上次,你唱的《李陵碑》唱词里有一句“方良臣与潘洪又生机巧”,我查了查资料,没有查到“方良臣”这个人,是不是改成“魍魉臣贼潘洪又生机巧”?李和曾觉得很有道理,以后就按毛泽东改的词去唱了。
  国庆10周年时,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梅兰芳演出的《穆桂英挂帅》。之后,他对梅兰芳说:“这个戏很好。看得出是你舞台生涯40年的集中表演,也是你老年的代表作。”同时,毛泽东提出:是否将戏中人物“安王”改为“西夏王”,这样历史背景更清楚、更准确。梅兰芳欣然接受。
  
  对戏剧的美学论述
  
  毛泽东在重视戏剧内容的同时,对戏剧的美学价值也有许多论述,颇为深刻、精辟。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有一次看折子戏专场,剧目有张云溪、张春华的《三岔口》、周信芳的《打严嵩》和梅兰芳的《金山寺》。他议论说:“灯光明亮,能表现出一团漆黑,外国戏做得到吗?还是中国人聪明啊!”“严嵩该打,打得很巧,难得正剧写出喜剧效果来。”“台上没有‘水’,靠演员能演出‘水’来。这和齐白石画虾不画水,反而水意流动是一个道理。”
  因此毛泽东说:“京剧的写意性、虚拟性、综合性、艺术技巧,是自己的特长,外国戏是比不了的。我们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好东西,但首先要爱护自己的好东西。中国戏曲总会有一天闯入世界艺术之林,成为毫无愧色的世界性戏剧文化。”
  毛泽东还提出,京剧要走进世界圈。他说:“以后出国演出,不要只带武戏,低估外国人的鉴赏水平是不对的。要全面介绍京剧,《白蛇传》、《将相和》之类的文戏也可以带出去嘛!”
  针对江青鼓噪的“我们要革命派,不要流派”的谬论,毛泽东对京剧演员李世济说:革命派要做,流派也要有!程派要有,梅派也要有,谭派、杨派、余派、言派……都要有!稍停,毛泽东又加重语气说:都是要有的!毛泽东的观点,体现了一种博大胸怀和兼容并包思想。
  毛泽东还论及“戏剧冲突”源于生活。1956年4月,他与南斯拉夫新闻代表团谈话时说:“每个民族里面总有好人坏人,不可能设想只有一种好人,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因此,一万年以后戏台上还要演好人与坏人。假如没有好人与坏人的冲突和矛盾,那么就没有戏可看了。”
  关于戏剧与观众的关系,毛泽东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他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讲话时说:“我们看戏看多了,哪个长,哪个短,就可以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戏唱的好坏,还是归观众评定的。要改正演员的错误,还是靠看戏的人,观众的高明之处就在这个地方。一个戏,人们经常喜欢看,就可以继续演下去。有些戏,人们不大高兴看,就必须改变。”
  毛泽东很懂得戏剧鉴赏的规律,要求创作和演出都要有利于观众鉴赏。他在《工作方法十六条》中说:“不仅建设工作有重点,打仗要有重点,就是舞台艺术、写文章、作诗,也要有重点,留有余地。舞台艺术也要给观众留有余地,不要把戏都演完。演完戏观众还会想想,这样的戏演得才算成功。现在我们有些戏用不着去看,都是一个公式,开个群众大会,开个斗争大会,喊了几句口号就收场了。没有给观众留有余地就结束了。所以写文章、作诗、演戏都要留有余地,不要一下子什么都说完,要让群众去想一想。”其实,留有余地不仅是欣赏的规律,同时也是创作的规律。
  
  纵论现代戏
  
  1964年,全国掀起了创演革命现代戏热潮。4月23日,毛泽东到达杭州。当晚,毛泽东在江青和浙江省委一些同志的陪同下,看了京剧《芦荡火种》。毛泽东对该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对演员们说:“戏不错,表现了我们的武装斗争。戏名似乎有必要研究一下。芦荡里面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的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
  江青乘机说:“那就请主席给改一个名字吧!”毛泽东思考了一下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沙家浜,我看戏名就叫《沙家浜》吧!”
  7月23日,毛泽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再次观看《沙家浜》。演出结束后,他走上舞台,接见全体参演人员,并合影留念。毛泽东又谈了对这个戏的意见: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强调武装的革命消灭武装的反革命。戏的结尾要正面打进去,加强军民关系的戏,加强正面人物的音乐形象。他指出:胡传魁、阿庆嫂、刁德一塑造得好,兵的形象不够丰满。指导员的音乐形象不成功。这个戏的风格,后边是闹戏,戏是两截。他建议秘密工作要和武装斗争相结合。后来,剧团根据这些意见,对剧本进行了修改。
  毛泽东对阿庆嫂这个人物很喜欢,印象很深,常在谈话中提到她。1971年10月,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毛泽东对即将赴纽约的乔冠华说:你们去了美国,要像阿庆嫂那样,大胆心细,遇事不慌,“全凭嘴一张啊!”1972年他还说过:阿庆嫂比较好,讲斗争,(这个戏)未死人,一般人爱看。
  7月17日,毛泽东观看了《智取威虎山》。他提出:反面人物的戏太重,要加强正面人物的唱,不要把杨子荣搞成孤胆英雄。他还建议将杨子荣“打虎上山”唱词中“迎来春天满人间”改为“迎来春色换人间”。后来,剧团都照此改了。
  这年的10月8日,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上海芭蕾舞剧团演出的《红色娘子军》。毛泽东接见演员时说:这个芭蕾舞剧“方向是对头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之后,毛泽东还提出三点修改意见:一、洪常青怎样进南府的?没有交代。二、红军打进南府后要开仓放粮,现在没有;三、琼花参军后认不出来了。根据这三条意见,剧团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在第三场末尾增加了开仓放粮的一段戏;把琼花参军后的服装染深,使她与其他娘子军战士有所区别;在二三场之间加了一个小过场,交代洪常青进南府的情节。使这个戏更成熟。
  1972年7月31日,毛泽东接见上海京剧团《龙江颂》主演李炳淑时说:“《龙江颂》这个戏不错,我看了5遍电视。5亿农民有戏看了,感谢你们为5亿农民创作了一个好戏。我国将近6亿农民,是农业大国,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戏,还只有你们《龙江颂》一个。”
  


  
  (三)唱戏
  借唱抒情,韵味十足
  
  毛泽东非常喜欢京剧,他不仅爱看,而且爱唱几句。当他高兴了,或空闲时,常低声唱唱。当然,他的唱腔达不到票友的水平,也说不上字正腔圆,但由于发自内心,却是韵味十足。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环境中,毛泽东唱的戏段也不相同,似是借“戏”抒情。在转战陕北时期,他经常念《空城计》里诸葛亮的一句道白:“司马懿的兵来得好快呀!”念完了就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在西柏坡时,他指挥三大战役,高兴了就哼几句《群英会》,还有《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唱的“我本是卧龙岗……”。有时,也唱《玉堂春》中女起解里的一段唱词。他自己哼哼地唱着,听起来南腔北调都有。
  《四郎探母》有一段“老母亲请受儿拜”,是很难唱的,但毛泽东能哼唱出整段唱腔。《辕门斩子》里面“忽听得老娘亲来到帐外”这一段,他也喜欢哼唱。
  1960年11月25日下午,毛泽东走出菊香书屋。先是在院中那几株高高的松树下散步,然后停下来,脱口唱出了京剧《李陵碑》中杨继业的几句唱:
  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
  盼娇儿不由人珠泪双流。
  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
  为什么此一去不见回头。
  ……
  唱了这几句,毛泽东便发出了哽咽的声音,不再继续往下唱了。李银桥知道,这一天是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在朝鲜牺牲10周年的日子。中午,毛泽东还让李银桥提出那只小皮箱,把他保存的毛岸英的几件遗物晾晒了一下。每年到这一天,他都安排卫士或秘书们做这件事。此时,毛泽东唱声哽咽,心思爱子。
  毛泽东爱唱高派须生,常唱的多是三国折子戏,如《草船借箭》等。196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毛泽东在上海与市委机关干部一起聚餐,欢度佳节。宴会后回到休息室,毛泽东高兴地说:看来你们的饭量不小,为了帮助消化,我来唱一段京剧助助消化。随即唱了一段高庆奎的《逍遥津》,博得一阵掌声。
  1964年4月22日,毛泽东离南昌前往杭州。在专列上,毛泽东再次听了车上播放的现代评剧《夺印》中《劝广清》的一段唱:
  我良言苦口将你劝,
  你是水火不进不愿听;
  你不撞南墙不回头,
  你不遭蛇咬不动心!
  ……
  毛泽东一边听,一边随着哼唱。秘书张玉凤在一旁悄悄地笑了,对毛泽东说:“主席,你唱得不像评剧,倒像是湖南花鼓戏呢!”毛泽东说:“我是唱过花鼓戏的……”说完也笑了。
  张玉凤见毛泽东高兴,她也情不自禁地低声唱起了《夺印》中女会计的一段唱。毛泽东听了说:“你唱得比我地道。”这出戏曾风靡一时。
  毛泽东“情动于中而形于‘唱’”,是在久听、久看戏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耳熟能详。1949年12月,毛泽东首次访苏在莫斯科时,中方工作人员特意为他准备了马连良、梅兰芳等人的一些京剧唱片,公余时放给他听。对此,毛泽东很高兴,并表示感谢。
  在国内,毛泽东外出工作时,随行人员都带些京剧唱片,在驻地放几段,他一听就感到心情怡然,精神振奋。1961年春,毛泽东去武汉视察,离京匆忙,工作人员忘了带唱片,就向湖北省委招待所借了一张梅兰芳的“四平调”唱片听。之后转去湖南时又带到火车上,打算在车上和到湖南用完后再归还。毛泽东听说后批评道:“我们不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吗?怎么把人家的唱片拿来了?”工作人员解释说是借的,用完即还。毛泽东又说:“那好,现在就还给人家。唱片这东西,放一次就损耗一次,放久了就不能用了,还人家还有什么意思啊?”当即把唱片交给王任重归还招待所。
其他文献
Android系统自带各种系统加密设置,比如密码、图案、人脸等等,这些看似很酷的保护隐私的手段,其实都是不堪一击的。为什么?真正的高人会通过ADB指令,在PC端就删除你的加密文件,从而跳过你的加密设置直接访问你的隐私数据。简单来说,几种加密方式的密钥会存放在下述位置:  pin:/data/system/password.key(删除以后解锁直接进桌面)  密码:/data/system/pass
期刊
单位会议室里准备开会,一排领导坐定,结果发现有个领导临时换人,但台签已经做好……火烧眉毛之际,你肯定在感叹:如果我电脑里有个台签模板就好了,可以在办公室临时打印一个台签!  我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并从中吸取了教训,经过一番摸索,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用Excel设计一个台签模板,需要的时候只要改一下名字或单位名称就立马可以打印了。下面以通用台签盒为例来说明制作方法。  设置边距并选择纸型  由于台签
期刊
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实现确定性的胜利?这听起来更像个哲学命题。  有人向企业推荐读物,第一类竟然是文学作品。理由是可以让心性与灵魂时常得到一种洗礼,避免因为竞争的压力与市场的功利性,变得心性僵硬、情感冷漠与价值观庸俗化,进而走进人生的死胡同。  营销是科学,它也是与人打交道的营生。人类具有审美的通感,所以世界市场才可能存在,打造世界级品牌的梦想才有希望实现。  王石曾经讲过这样一次亲身经历:  他
期刊
作為天然矿泉水行业异军突起的黑马,峨眉钰泉创造性地提出了天然矿泉水中细分新品类—天然“淡矿泉”,一举斩获“2018中国营销创新奖专项奖—品类开拓奖”。峨眉钰泉溶解性总固体(TDS)含量50-200mg/L,钠离子含量是1-10mg/L,水的硬度为39-100mg/L,满足淡矿、低钠、软水三重条件,堪称优质天然“淡矿泉”。 这一概念的提出获得了业内深度认同,消费者好评如潮。  峨眉钰泉— 一瓶帮消费
期刊
用上Win8后,发现其同样捆绑了微软拼音输入法,不过仍然是那么的不好用,在切换输入法时还很碍事,想将其删除,可是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能搞定。但Win7及以前的系统中都可以轻松将其删除掉。  如何将其删除,不让其影响我们的操作体验呢?经过试验,使用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方法,就能轻松将这个讨厌的家伙干掉了。  单击任务栏右下角的输入法图标,从弹出的菜单中点选“语言首选项”,打开“语言选项”窗口。在其中显
期刊
作者认为,有三个要素决定了中国企业的新机会:第一个是中国民营企业再次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角;第二个是房地产退出中国经济舞台的主角;第三个是区块链与微视频,将会重新定义品牌载体与利益分配关系,中国企业将进入世界品牌企业行列。未来中国经济的命运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目前这一批优秀的企业能否进入世界级品牌行列。  作者说:“这是一幅多么伟大的图景,想想我就觉得激动!”  海尔张瑞敏说得好,没有成功的企业
期刊
Class等级不是越高越好  了解手机Micro-SD卡的读者都知道,手机Micro-SD卡有等级之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有三个常见等级,分别是Class 4、Class 6、Class10。不同的等级数值代表Micro-SD卡的读写速度有所不同,其中Class 4可以实现4MB/sec的数据读写速度,而Class 10可以达到30MB/sec的读写速度。这就让很多用户在购买手机Micro-SD卡时
期刊
刘姐是单位的仓库保管,每天负责单位办公用品的出入库登记,以前都是用手工来记载的,总是不能及时地统计出库存记录和逐月消耗的情况。每天办公用品的出入库数据多而繁杂,如果用电脑登记,对她来说最麻烦的就要数录入申领人的姓名了。刘姐的拼音又不太好,于是向我求助有没有比较简便的录入姓名的方法,我欣然接受了挑战。  一番研究后我发现使用姓名的首字母也能方便地输入人名,这需要借助VBA才能实现,当然只要将代码事先
期刊
Android 4.x系统的平板电脑在右下角提供了进入设置的快捷按钮,但这个窗口却经常被截图成功、系统更新提示以及各种通知内容所占据,挡住了常规的设置按钮。其实,这些通知提醒只需轻轻向右一划就能删除,从而露出我们需要的设置按钮,非常方便。
期刊
实例描述:小李想在机房中的每台学生机上安装搜狗拼音输入法。他想通过凌波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的文件分发功能,将搜狗五笔拼音输入法安装软件分发到所有的学生机,再通过远程运行功能,同时运行所有学生机中的安装程序,但是单击“下一步”等按钮继续安装进程或者修改程序安装路径等,需要逐一进行手工操作。机房中有60多台电脑,如果一台一台地手工设置,工作量太大!  这种情况下,利用Ghost AI Snapsho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