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深沉词韵激越人文情怀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hang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其教育情况将会对学生本身的语文学习质量及人文素养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能更加自觉地获取古诗词知识。本文结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课,就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水调歌头 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浓厚的哲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引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古诗词内容的情感、内涵,让学生能理解古诗词文本意象,感受作者的心声,从而体会到古诗词的魅力,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更好地分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下面结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介绍。
  在进入课堂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通过生动的音乐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课堂上,接着教师让学生朗诵一些自己知道的与“月”相关的诗词。通过这样的环节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是一篇与“月”有关的古诗词。教师通过课件,简单为学生讲解作者的相关事迹及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可以对作者有初步了解。
  一、反复吟诵,体会情感
  古诗词学习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而诵读则是学生认识古诗词的第一步,同时学生在吟诵中也可以深入体会到古诗词内容的风格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这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有极大帮助。在学生第一遍吟诵过程中,学生应该做到读准字音,掌握相应的语句停顿,在吟诵过程中学生不需要做到气贯长虹,但是需要依据文章背景来初步感受诗词内容的情感。作者在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刚被贬至密州,并且作者有七年没有和弟弟相见,因此作者通过诗词来表达出自己在政治生涯上的失意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第二遍诵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情景,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学生在诵读时,要利用想象、联想的方式,体会诗词中的美景,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想象:在中秋时节,明月照亮苍茫的夜晚,作者独自一人端杯饮酒,想到自己多年未见的亲人,想到自己在官场上的失败,心中倍感失落。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在吟诵这两句时,要带给人一种苍凉感,要将重音放在“几时”“问”上面,诵读出作者的无奈之情,同时也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明月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
  在第三遍诵读中,教师引导学生要做到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进而体会到作者的风格之美。在苏轼的诗词中,一直都有豪放的风格,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是如此。作者从最初的迷茫失意到后来的豁达,心中经历了很多,向往明月、卷帘人间、释然前途、祝愿亲人,学生在诵读中应该做到浑然天成、声情并茂。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可以对诗词的情意有良好体验,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理解词意,画面再现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文句是很重要的一点,教师不仅要指引学生根据文章注释、相关工具书了解古诗词的表面意思,还应该结合文章背景、作者经历、社会环境仔细推敲文本的内涵,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实现与作者的隔时空对话。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上阕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三句从表面上看是指,作者想要随着清风达到天上,但是又害怕天上的寒冷,如果对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及社会环境进行充分考虑,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内涵:作者政治生涯遭遇贬斥,虽然他想回到朝廷,但是又担心朝廷上的党派之争,难有自己的容身之地。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时,还需要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联想,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出相应的情景,实现诗词情景的再现,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可以深入感悟、体验。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根据自己的感受,用现代文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出来,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夜已经很深了,一轮圆月挂在天空,凄冷的月光围绕着我,在中秋之际,本应与亲人团圆,但是我却一人在异乡飘零。拿着酒杯,望着明月,不禁感叹明月是何时出现的?不知道天上现在是哪一年?与世间格格不入的我,是否能回到天上?”学生自己写出来的内容虽然无法与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相媲美,但是学生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这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提升有很大帮助。
  三、深入赏析,感受技巧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进行深入赏析,体会其内涵及写作技巧,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赏修辞、赏表现手法、赏妙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赏修辞。在古诗词中,由于抒情、形象等的需求,作者经常会用到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反复、对偶、比喻、拟人等,从而让古诗词内容更加形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开头部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将青天看作自己的朋友,与青天对饮,体现出了作者豪放的性格与气魄。“我欲乘风归去”作者用到夸张的手法,从而展现出作者超脱世俗的心理。
  2.赏表现手法。在古诗词中,诗人还会用典故、烘托、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内容的表现力,从而达到表现作者情感的作用。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指引学生对诗词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在本诗词中,作者用到虚实结合的手法,在现实与幻想中穿梭,思绪徘徊在人间与天上,充满了浪漫色彩。
  3.赏妙语。妙语是古诗词中精美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妙语想要表达的效果,从而体会其“妙”。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作者通过“转、低”生动的将月光移动表现出来,暗示着夜已深,而“无眠”则体现出作者由于不能与亲人团聚而难以入睡。
  四、用心感悟,体会情思
  在古诗词学习中,这一环节是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古诗词学习的最高境界,当学生可以通过古诗词学习体会到作者的情趣后,学生就能全面把握古诗词的内涵。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作者诉尽了离别,在仕途上,作者被贬;在亲情上,作者与弟弟七年未见,难以团聚。即便如此,作者依旧洞悉事理,与青天对饮一解心中郁闷,从而体现出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还有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其蕴含着丰厚的人生哲理。在词的上下阕都有人生哲学,在上阕中蕴含着儒家的“无人不自得”的思想,也就只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不管在哪里都能有作为;下阕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更是安慰了无数失意人。教师引导学生对诗词中的人生哲理进行感悟体会,既能深化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对古诗词教学方式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学生能在主动分析、合作讨论中加深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可以与作者做到思想共鸣,实现对学生健康观念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郭诗琦《探究苏轼〈水调歌头〉的矛盾思想和主题美》,《戏剧之家》2019年第1期。
  [2] 王跃红《初中语文宋词教学方法探索——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年轻人》2019年第15期。
  [3] 高创《皓月中天无限情,千古离殇诉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简析》,《参花》2020年第1期。
  [4] 周啟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细品》,《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3期。
  [5] 周林《诗词文本意蕴的绘画空间探析——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人文之友》2019年第10期。
  [6] 邱翠轩《“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6期。
  [7] 钱伊林《探究苏轼〈水调歌头〉的矛盾思想和主题美》,《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
其他文献
摘要:深入文本,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设计有效的问题,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文本,在有效的语言活动和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会,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活动;阅读感悟  新《课标》指出:个性化是学生阅读的一种表现,语文老师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导,主张“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黄厚
摘 要: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做好文言文的教学指导工作,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文言文中记载的很多故事,以及其语言魅力都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学科教师,我们要善于组织学生去学习、领悟、研究,提升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优化文言文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
摘 要: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了继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区内中小学校开展送课到校。基地送课到校秉持尊重校内管理、教师成长规律、学生学习、校际合作理念,构建了一套具有特色的送课到校管理模式。  关键词:导学案 问题 逻辑设计 链式结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48  一、问题的提出  2020年开年,
摘 要:语文是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有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提升高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合理设计教学,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
摘要:工匠精神是我国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以及文化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本文分析工匠精神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首先应该在汉字的认读和书写中培养学生注重细节的品质,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写作、口语交流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
1、纸筒一头包上粉红色的纸做小丑的脸,另一头包上彩色纸做小丑的衣服。
摘要:初中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语文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调节学生心理与精神状态。具体来说,是要求教师要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内容,做好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教育;对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从不同角度出发,找出语文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内容,以合理方法帮助学生养成积极
摘 要:在中职院校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在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是现阶段大多数的中职语文过于强调学科性,而忽略职业核心素养。本文对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核心素养结合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职业核心素养 结合分析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在为求职者创造了无数岗位的同时,各应聘岗位也对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毕业就要面临
摘 要:预习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不必可缺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义务教育阶段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古诗《迢迢牵牛星》为例,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语文预习活动。通过借助网络资源与相关平台软件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独立预习、借助网络便捷沟通模式进行小组合作与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语文预习活动有效展开。  关键词:互联网 预习 语文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
摘 要:近年来,“文体意识”受到广泛关注,小学高年级教科书中的散文既有极强的可读性,又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承担着落实语文要素的“例文”使命。本文将从问题设置、审美体验、语言运用、阅读拓展等四个方面,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六年级的部分课文为例,探索散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统编教材 文体特点 语文要素 阅读教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在提到统编教科书“六个意识”时曾说,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