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中国核心关注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条件,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前所未有。本文试图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内涵做出解释,并认为创新管理理念、管理工具手段、体制机制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探究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影响社会稳定;不同社会阶层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人们内心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问题;群体性事件频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下降;不断涌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导致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下降等等。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因此,变革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
我国很多学者对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作出了分析。杨建顺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1他的这一定义与应松年教授对社会管理创新2的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方式进行改造和完善。
刘旺洪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据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把握政治、经济和社会新的发展态势,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实现社会善治的活动和过程。3刘旺洪强调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重构。
笔者认为,就中国当前所提的社会管理创新而言,既不是指完全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重构整个社会管理系统,也不是指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方法方式上做小修小补,而是要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突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研究并运用新的理论、方式及方法对其进行改进、改造和改革,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理念、工具手段、机制体制的创新。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首先,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统治观念向现代的治理理念转变。与传统的统治理念强调对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不同,治理强调:(1)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政府和国家以外,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2)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不仅仅包括政府利用行政、法律等强制性的手段进行规范和约束,还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的自我管理;(3)互动式的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来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其次,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社会管理主体尤其是政府要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尊重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的要求、维护群众的权益,并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根本标准。
最后,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是要确立社会的法治意识。建立法治意识就是要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以法律来规范一切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行为;就是要培养公民个人依法表达诉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此外,确立法治意识还应该完善当前的社会管理法律体系。
(二)创新管理工具手段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下,常常使用刚性的管理手段,公民难以参与到社会管理中,社会管理的信息和资源也不够公开和透明。面对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管理手段显得越来越不适应,难以依靠其有效的完成社会管理的目标。现阶段,应该创新管理工具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向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政策、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转变,能够运用说服教育等柔性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目标的,就不用强制性的刚性管理手段。与此同时,在创新管理工具手段时,要注意现代化技术的利用。社会经济变革给社会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社会管理手段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多媒体、信息化、互联网等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管理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促进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此外,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制度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制度化了的方法方式才具有强制性,各个管理主体才会自觉遵守。如果未将新的管理方法方式制度化,那么时过境迁,很有可能一切恢复原状,原有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本质就是妥善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创新社会管理主体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所在。改变国家主导包办的局面,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可行之路。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当前我国应做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假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的作用。
强化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就是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应对社会结构变迁所引起的社会张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危机或社会风险。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机制。
三、 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最突出的特征是“控制”,即政府通过等级隶属的行政权力和行政命令来实现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控制,然而过多过复杂的行政命令控制手段不仅能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反而会引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的过多过死的情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越位”、“缺位”的问题。在新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增强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功能。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其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和调控,更应该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2011年2月1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提出要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4
笔者认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最重要是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社会管理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也要充分认识到,政府无法包揽社会管理的全部事务和工作,还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共同治理。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成为了政府寓管理于服务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指“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最后根据择定者或者中标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服务费用”。5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成为了政府的合作伙伴,与其共同分担服务事务的管理。此外,建立服务型政府还要求政府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实施政务公开,让人民群众了解政府,才能够理解政府,进而信任政府。实施政务公开,提高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度,能够减少黑箱操作,进而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提高政府的信誉,也在一定的程序上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建设公民社会
治理的理念要求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好关系。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治理一个社会,是对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最佳尝试性选择。6社会组织能够充当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公民有序的政参与,缓解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还能够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的不足,并协助政府节约其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成本,提高其效率,它的这些功能使它可以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但是,受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不完善,其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政府部门需改变以往将社会组织看成是其权力争夺的力量的看法,不能把社会组织看成是一种权力的争夺力量,大力的培育社会组织,建设公民社会。
发展社会组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宏观方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条件。7微观方面,政府则要加以鼓励、扶持和引导,包括:(1)运用提供资金、场地、机会手段支持草根社会组织发展;(2)给公益性组织提供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待;(3)放松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注册管控,对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等的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4)通过项目委托拉动社会组织。
(三)健全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扩大公众参与
亨廷顿曾观察到,都市化、教育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现代化生活方式和享受的同时,也扩大了人社会需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引起社会普遍的挫折感和不满感。社会挫折感促使人们向政府提出了种种需求,并导致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如果政治参与的发展赶不上经济福利水平提高速度的话,就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8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要求也不断高涨。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政治资源,社会底层群体通过正常途径进行正规的利益表达渠道受阻,因而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时而采取暴力的或者激进的手段来使人们听到他们的呼声。9面对众多的矛盾冲突,当务之急是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把广大群众有效动员起来参与社会管理。首长接待日制度、听证质询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发言人制度、对话制度、特别领域的信息公开制度、谈话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举报人保护制度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开述职制度、领导干部下访回访制度等都是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到社会管理实务中来有效方法。
此外,扩大公众参与,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社会管理方法手段。互联网以其独特优势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传播信息量大的特点。当前,政府已普遍建立了政府已普遍建立了门户网站,许多政府网站也开辟了 “领导信箱” “网上投诉”等在线互动栏目。公众可以通过网站、电子邮件、BBS、聊天室、博客和微博等方式与政府沟通,了解社会管理相关的政策信息,可以在其中公开、平等、自由地发表言论,监督政府,行使其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地了解公众的意见,对问题及时地回馈。总之,互联网有效弥补了传统沟通渠道的不畅,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和诉求,以达到参与社会管理的目的。
(四)重视基层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要由传统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其实,人们工作和生活时间最长、能够比较方便和集中地满足各种需求的是“社区”。在当前公民组织、社会组织尚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社区能够承接由政企、政事、企事分开等剥离出来的管理服务职能。 因此,党委和政府应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和物力更多投到基层,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重视基层社会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切实把乡镇、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二是要培育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理顺基层社区里各种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其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治理能力。
(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关注民生
创新社会管理就为了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履行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要健全现存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提高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争取将每一个城乡居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为他们编织一张社会安全之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提升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全覆盖水平,着重解决农民“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问题;再次,健全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专项救助和临时救济,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最后,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社会津贴体系,加大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津贴补助力度。10
(六)推进虚拟社会管理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使得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互动影响日益增强。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社会既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也带来了一些不利。虚拟社会中存在着信息欺诈、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一些人利用互联网炒作和放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借助网络舆论发酵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利用虚拟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对抗行为,网上网下遥相呼应、互相放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11因此,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的时期,应该特别重视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首先要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互联网发展和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其次要健全网上舆情引导机制,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究和判断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积极主动的引导网上舆论。再次要促进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推动网站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最后要引导网民加强责任意识,实现有序参与,使网络成为政府与网民制度化交流、互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颜小峰,王军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郑杭生.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是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5,(05).
[4]陈振明等.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的研究报告》之一.J].东南学术,2005,(4).
[5]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3-1.
[6]中国行政管理协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7]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N].检查日报,2010-2-2,(003).
[8]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J].江海学刊,2011,(5).
[9]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6).
[10]李学会,周伦.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 (2).
[11]杨发祥.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之维[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2]张凯兰.培育社会资本:社会管理创新的非正式制度路径[J].河北学刊,2012,33(3).
[13]沈开举,程雪阳.比例原则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2012,34(2).
[14]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法学论坛,2010,25(6).
作者简介:
陈源(1988—),贵州安顺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政府改革与治理。
1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N].检查日报,2010-2-2,(003).
2应松年教授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3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J].江海学刊,2011,(5):138.
4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6):98.
5王浦劬,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转引自李学会,周伦.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 (2):25.
6杨发祥.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之维[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7张凯兰培育社会资本:社会管理创新的非正式制度路径[J].河北学刊,2012,33(3):124.
8[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4-58.转引自,沈开举,程雪阳.比例原则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2012,34(2):45.
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06.转引自,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6):100.
10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法学论坛,2010,25(6):9.
11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J].江海学刊,2011,(5):140.
关键词: 社会管理;创新;路径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影响社会稳定;不同社会阶层间收入差距的拉大导致人们内心的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带来一系列问题;群体性事件频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下降;不断涌现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导致人们的幸福感、安全感下降等等。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因此,变革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内涵
我国很多学者对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作出了分析。杨建顺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1他的这一定义与应松年教授对社会管理创新2的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强调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方式进行改造和完善。
刘旺洪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据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把握政治、经济和社会新的发展态势,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等,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以实现社会善治的活动和过程。3刘旺洪强调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系统的整体性重构。
笔者认为,就中国当前所提的社会管理创新而言,既不是指完全改变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重构整个社会管理系统,也不是指在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方法方式上做小修小补,而是要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突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研究并运用新的理论、方式及方法对其进行改进、改造和改革,最终实现善治的目标。
二、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理念、工具手段、机制体制的创新。
(一)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首先,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是要实现由传统的统治观念向现代的治理理念转变。与传统的统治理念强调对社会成员思想和行为的控制不同,治理强调:(1)管理主体的多元化,除了政府和国家以外,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也是社会管理的主体;(2)管理手段的多样化,不仅仅包括政府利用行政、法律等强制性的手段进行规范和约束,还包括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的自我管理;(3)互动式的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协商等方式来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其次,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社会管理主体尤其是政府要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尊重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的要求、维护群众的权益,并以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衡量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根本标准。
最后,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就是要确立社会的法治意识。建立法治意识就是要法律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依据,以法律来规范一切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行为;就是要培养公民个人依法表达诉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此外,确立法治意识还应该完善当前的社会管理法律体系。
(二)创新管理工具手段
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下,常常使用刚性的管理手段,公民难以参与到社会管理中,社会管理的信息和资源也不够公开和透明。面对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管理手段显得越来越不适应,难以依靠其有效的完成社会管理的目标。现阶段,应该创新管理工具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向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政策、道德、教育等多种手段转变,能够运用说服教育等柔性管理手段实现管理目标的,就不用强制性的刚性管理手段。与此同时,在创新管理工具手段时,要注意现代化技术的利用。社会经济变革给社会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社会管理手段的创新带来了机遇,多媒体、信息化、互联网等技术的使用能够大大提高社会管理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促进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此外,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的制度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制度化了的方法方式才具有强制性,各个管理主体才会自觉遵守。如果未将新的管理方法方式制度化,那么时过境迁,很有可能一切恢复原状,原有的创新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本质就是妥善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因而,创新社会管理主体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所在。改变国家主导包办的局面,实现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可行之路。多元的社会管理主体可以适应多元的社会现实,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政府压力、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将精力和资源集中用于宏观调控领域。当前我国应做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的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假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的作用。
强化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就是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应对社会结构变迁所引起的社会张力,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社会危机或社会风险。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解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机制。
三、 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
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最突出的特征是“控制”,即政府通过等级隶属的行政权力和行政命令来实现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控制,然而过多过复杂的行政命令控制手段不仅能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反而会引发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管的过多过死的情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越位”、“缺位”的问题。在新时期,我们需要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增强政府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功能。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其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和调控,更应该是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2011年2月19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是提出要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4
笔者认为建立服务型政府,最重要是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功能。政府要切实履行好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社会管理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也要充分认识到,政府无法包揽社会管理的全部事务和工作,还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参与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的共同治理。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成为了政府寓管理于服务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指“政府将原来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通过直接拨款或公开招标方式,交给有资质的社会服务机构来完成,最后根据择定者或者中标者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服务费用”。5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成为了政府的合作伙伴,与其共同分担服务事务的管理。此外,建立服务型政府还要求政府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实施政务公开,让人民群众了解政府,才能够理解政府,进而信任政府。实施政务公开,提高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度,能够减少黑箱操作,进而减少腐败行为的产生,提高政府的信誉,也在一定的程序上增加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二)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建设公民社会
治理的理念要求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好关系。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社会组织与公民共同治理一个社会,是对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所作出的最佳尝试性选择。6社会组织能够充当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促进公民有序的政参与,缓解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还能够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的不足,并协助政府节约其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成本,提高其效率,它的这些功能使它可以成为政府的合作伙伴。但是,受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不完善,其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政府部门需改变以往将社会组织看成是其权力争夺的力量的看法,不能把社会组织看成是一种权力的争夺力量,大力的培育社会组织,建设公民社会。
发展社会组织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宏观方面,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条件。7微观方面,政府则要加以鼓励、扶持和引导,包括:(1)运用提供资金、场地、机会手段支持草根社会组织发展;(2)给公益性组织提供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待;(3)放松对民间社会组织的注册管控,对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等的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4)通过项目委托拉动社会组织。
(三)健全利益表达与协调机制,扩大公众参与
亨廷顿曾观察到,都市化、教育和传播媒介的发展,在带给人们现代化生活方式和享受的同时,也扩大了人社会需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而引起社会普遍的挫折感和不满感。社会挫折感促使人们向政府提出了种种需求,并导致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如果政治参与的发展赶不上经济福利水平提高速度的话,就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8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要求也不断高涨。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政治资源,社会底层群体通过正常途径进行正规的利益表达渠道受阻,因而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时而采取暴力的或者激进的手段来使人们听到他们的呼声。9面对众多的矛盾冲突,当务之急是健全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把广大群众有效动员起来参与社会管理。首长接待日制度、听证质询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发言人制度、对话制度、特别领域的信息公开制度、谈话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举报人保护制度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开述职制度、领导干部下访回访制度等都是引导公众有序参与到社会管理实务中来有效方法。
此外,扩大公众参与,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社会管理方法手段。互联网以其独特优势在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传播信息量大的特点。当前,政府已普遍建立了政府已普遍建立了门户网站,许多政府网站也开辟了 “领导信箱” “网上投诉”等在线互动栏目。公众可以通过网站、电子邮件、BBS、聊天室、博客和微博等方式与政府沟通,了解社会管理相关的政策信息,可以在其中公开、平等、自由地发表言论,监督政府,行使其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地了解公众的意见,对问题及时地回馈。总之,互联网有效弥补了传统沟通渠道的不畅,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和诉求,以达到参与社会管理的目的。
(四)重视基层社会管理,加强社区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要由传统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其实,人们工作和生活时间最长、能够比较方便和集中地满足各种需求的是“社区”。在当前公民组织、社会组织尚未发育完全的情况下,社区能够承接由政企、政事、企事分开等剥离出来的管理服务职能。 因此,党委和政府应把工作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和物力更多投到基层,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重视基层社会管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切实把乡镇、街道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上来;二是要培育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理顺基层社区里各种社会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其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治理能力。
(五)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关注民生
创新社会管理就为了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履行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能,要健全现存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提高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争取将每一个城乡居民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当中,为他们编织一张社会安全之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其次,提升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全覆盖水平,着重解决农民“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问题;再次,健全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专项救助和临时救济,逐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最后,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社会津贴体系,加大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津贴补助力度。10
(六)推进虚拟社会管理
在数字化时代,随着网络社会的兴起,使得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互动影响日益增强。加强虚拟社会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社会既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也带来了一些不利。虚拟社会中存在着信息欺诈、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一些人利用互联网炒作和放大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借助网络舆论发酵社会不满情绪,甚至利用虚拟社会组织动员社会对抗行为,网上网下遥相呼应、互相放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11因此,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的时期,应该特别重视对虚拟社会的管理。首先要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加强互联网发展和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其次要健全网上舆情引导机制,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究和判断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积极主动的引导网上舆论。再次要促进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推动网站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最后要引导网民加强责任意识,实现有序参与,使网络成为政府与网民制度化交流、互动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颜小峰,王军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干部学习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郑杭生.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是建设与社会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5,(05).
[4]陈振明等.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的研究报告》之一.J].东南学术,2005,(4).
[5]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3-1.
[6]中国行政管理协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5,(2).
[7]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N].检查日报,2010-2-2,(003).
[8]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J].江海学刊,2011,(5).
[9]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6).
[10]李学会,周伦.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 (2).
[11]杨发祥.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之维[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2]张凯兰.培育社会资本:社会管理创新的非正式制度路径[J].河北学刊,2012,33(3).
[13]沈开举,程雪阳.比例原则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2012,34(2).
[14]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法学论坛,2010,25(6).
作者简介:
陈源(1988—),贵州安顺人,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政府改革与治理。
1杨建顺.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路径与价值分析[N].检查日报,2010-2-2,(003).
2应松年教授认为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和方法,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及管理方法进行完善,从而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更好地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活动。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3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J].江海学刊,2011,(5):138.
4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6):98.
5王浦劬,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转引自李学会,周伦.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与社会管理创新[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 (2):25.
6杨发祥.新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创新之维[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7张凯兰培育社会资本:社会管理创新的非正式制度路径[J].河北学刊,2012,33(3):124.
8[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4-58.转引自,沈开举,程雪阳.比例原则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J].2012,34(2):45.
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206.转引自,吕志奎.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思考[J].政治学研究,2011,(6):100.
10应松年.社会管理创新引论[J].法学论坛,2010,25(6):9.
11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J].江海学刊,2011,(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