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981973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穷苦书生窦天章的女儿三岁丧母,七岁父亲为了还债和筹借上京应试的路费,将她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做了寡妇,与婆婆相依为命,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想霸占他们婆媳为妻,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汤中企图毒死蔡婆,不料张驴儿父亲误食身亡,张驴儿诬告蔡婆婆毒死其父。官府受了张驴儿的贿赂,要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吃苦,自己招认,被判斩刑。
  《窦娥冤》这出戏,又称《六月雪》或为《惊天动地窦娥冤》,作者关汉卿把窦娥塑造成一个冤深似海的弱小女子,又是一个正直刚强的女性。她身负奇冤无可申辩。“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怎不把天地也生埋怨。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她怀着满腔仇恨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证实她的清白和无辜。
  一、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传说周朝的忠臣苌弘死后他的血化为美石。望帝即周末蜀主,传说他死后化为鸟,名杜鹃,日夜悲啼。)第一誓愿说明她不能把自己的血洒在这片肮脏的地下。
  二、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太平御览》中记邹衍被诬害下狱,仰天大哭,天竟六月下霜。)这第二愿,她不想把自己的身体埋在地下,而要以洁白纯净的雪来掩盖。
  三、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汉书》载东海孝妇周青被郡守枉判死刑,该郡大旱三年,后冤狱昭雪,天立降大雨。
  关汉卿对于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是采用了我国传说中“天人感应”观的笔法,元代不少文人有不少关于天变与人事相应的记载。宋代程照就有“匠夫至诚感天动地”的说法,关汉卿把这三段故事的传说巧妙的捏在一起,就给人们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天动地的悲剧气氛。
  关汉卿很熟悉被压迫人民的思想感情。窦娥无父无母,因高利贷剥削而被卖做童养媳。因流氓地痞的横行霸道而吃官司,因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而遭斩刑,这是一个善良人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喊出了广大人民的呼声,因此这出戏几百年来盛演不衰,受到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
其他文献
一、 概况部分    李 辉:我想知道,当你第一次看到你的完整档案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恐怕不仅仅是吃惊,也不限于个人的痛感,是吗?  杜 高:的确如你说的这样。当我面对着这厚厚的一堆带着沉重的历史陈迹的档案材料时,既惊讶又沉痛,感情是复杂的。这本档案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我个人在中国社会的政治命运的真实记录。它像一个可怖的暗影紧紧地跟随了我二十四年,目睹了我从一个活泼的青年变成一个衰颓的老人,目睹了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是近现代马克思主义运动纲领性文献,它较完整、系统、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中国共产党创始者及早期中共党员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宣言》汉译本在中共建党前一年由陈望道先生翻译出版。解放后,经过全国规模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宣言》的汉译本广泛印发,可谓家喻户晓。  《宣言》中有一句集中概
期刊
一 老 友    《辉煌的日子》描述的是作为艺术家的人、人的精神的光天化日。  人的精神,就是人在“自我”之内建立起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区别——这种区别归根到底是没有区别,而人之为人就是要创造出区别——并在区别(两极)之间保持联系:这就等于去寻找和结识那模糊而没有定准的、如隔着烟幕的朋友。而这正是我自己的(弄不明白的)老友。老友作为一个纯粹的人,并不是靠性别来辨认的,勿宁说他是似男似女、不男不女的;
期刊
你,你的哀愁,你的欢乐,  你的遐想,你的雄心,你感觉自我,  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下面一堆东西的活动而已:  一大群神经细胞和同它们联系着的分子!  ──F.克里克(英国生物物理学家)    岳麓书院的“霜冷话语”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不甘百年寂寞,先后请了余秋雨和余光中两位先生登杏坛而发大响。笔者是漂泊异国他乡的湖南人,不过像一位法国诗人说的,世界太老而吾生又晚,失去机遇躬逢其胜,只剩得两个美妙
期刊
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里,传统的思维逻辑方式使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有了大众公认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在这样的时期,传统的流变是较温和、较缓慢的,较容易被大众所认可、所遵循,它与社会各阶层的生存和利益也基本吻合、互相适应。然而,在历史剧烈的变革时期来临时,传统中墨守成规的一面便格外引人注目地显现出来,并无可逃脱地受到人们特别是各历史时代先觉者们的怀疑、质问、挑战,甚至是摒弃、鞭鞑。  我们会发现:人
期刊
屈原下场去了,画家吹响哨音又把“七贤”集合到竹林里来,干吗?——表演“傲骨”呀。  天下已定,座次排完,官多位少,总有一些失意失路的人。画家能够获得画《凌烟阁》功臣图的荣幸,却永远挤不进功臣队里,这就注定他要和失意失路者同持一种上不得客船的旧船票。于是,画“傲骨”摆“高雅”,纸上做“酷”,为他人,也为自己,排遣这心头之痛。断不了对庙堂的单相思,仅凭这一条也与堂而皇之把自己列于众圣云集的《雅典学院》
期刊
记得有一次在天津北站等车,看见一个乞丐,支起一条腿,跪坐在一块木板上,正低着头抚弄着什么。待我走近时,才看清楚了:他那条支起的腿上,有一个拇指粗的深深的黑洞,黑洞的周围红红的,结了一片片薄薄的痂。他正揭下一块痂,露出带着血丝的新肉……我心里头顿时升起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在这种滋味里,虽说也有一分同情和怜悯,但更主要的却是一种厌恶和逃避的冲动。我不愿意看到生命的这一面,因为它仿佛直冲我身上最脆弱的部位
期刊
在《屋顶间的哲学家》(Un philosophe sous les toits,黎烈文译)一书中,作者梭维斯特(Emile Souverstre,1806—1854,法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睡和醒之间,人们始终寻找着安静,但却空无所获,而只停在活动的边缘。人类生命的三分之二消耗在犹豫上,而最后的三分之一则消耗在悔恨中。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问题:有没有实实在在的生
期刊
五年前,写了部《聊斋志异》评点,书名:《千姿百态,万种风情》,评《志异》中女性之出场。  我十四岁上读《聊斋志异》,一读就迷上了,放不下手。父亲在家乡有间大瓦房,送我回乡,他仍回上海帮工。瓦房只有老姑妈一人,我来她才有了伴。老姑妈晚上从不点灯,怕耗油,油要留着炒菜。自从有了我,她老人家“政策放宽”,才肯点灯,“但只许用一根灯草,”为何?她为了让我能看着书讲故事。一灯如豆,书上的字又小,看着看着就凑
期刊
岳飞是千古忠臣良将的代表,以“精忠报国”著称于世。主张“扫尽胡尘,把金瓯重补”,智勇双全,爱国爱民,治军有方,敌人畏之云“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见其凛凛正气与盖世神威,得到当时及后世人们的尊崇和敬仰。然而卖国求荣的秦桧,为了向金人求和以十二道金牌将岳飞逼回,设计陷害,惨死狱中。不仅如此,秦桧手握重权,凡是主张抗金的文臣武将均遭他的毒手。凡是同情或支持抗金的人,包括他们的亲友、学生,秦桧也都不放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