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欣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制定结合美术教学实际,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能力,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美术;微欣赏;构建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在美术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诉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究美术作品,养成从自发欣赏进入自觉欣赏的习惯,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单纯的视觉观赏转变为有深度的理性分析。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我国有关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尽管有部分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于广大的一线美术教师具有指导性,但将“美术史赏析”作为单项教学实践的研究较少出现。笔者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小学生对美术的各方面理论知识了解甚少,在平时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多以绘画、手工为主,很少接触美术史相关知识;二是美术史知识比较深奥、难懂,再加上理论知识学习本身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美术史知识的教学对教师本身的美术史知识储备量要求很高,教师本身需要对整个美术史有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
“微欣赏”构建高效课堂
笔者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新的美术欣赏模式——“微欣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美术史知識以简短有趣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微欣赏”是指每节课利用课堂前5至10分钟对中外美术史中的名家或名作进行赏析。赏析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课件讲解、视频欣赏、学生汇报、微课学习、游戏互动等;赏析的内容是根据美术史发展脉络进行介绍。中国美术史涵盖从原始美术开始到近现代美术,包含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和工艺美术等内容;外国美术史涵盖从古典前时期美术到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包含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内容。由于内容繁多,因此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分别欣赏中外美术史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进行赏析,规划在小学阶段完成对中外美术史中主要名家或名作的赏析。美术史中涉及内容广泛,笔者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制定了每个学期赏析内容的范围。
一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新石器时代美术。这一时期美术作品多以生活用具为载体,便于一年级的学生更为直观的进行感受。“微赏析”的形式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模型或者仿品)进行介绍。一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原始美术、希腊罗马艺术。经过一个学期的“微赏析”介绍,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美术史有了简单的感性认识,因此下学期添加了两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原始美术中的洞穴壁画多以动物为主,线条简洁有力、姿态生动,自然而粗拙的风格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绘画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剩余欣赏的四个建筑整体也呈现了粗犷的风格。
二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先秦美术、秦汉美术。这两个时期的美术以欣赏工艺美术作品为主,打开了学生对美术史门类的认知。二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美术。主要围绕教堂建筑和“文艺复兴三杰”的绘画作品进行赏析。开始进入较为系统的绘画作品赏析,教师会逐渐引入一些专业的绘画术语。
三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五代美术。三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17、18世纪美术,19世纪美术。进入到中年级,学生的各方面理解水平都有提升,开始要培养学生的美术词汇积累量,这也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因此在“微欣赏”中可以采用多种授课形式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四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宋代美术。四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上)。四年级整个学期安排的都是中外美术史中比较重要且较难理解的部分。这个阶段的“微赏析”授课在讲解的时候要多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学生的记忆。
五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元代美术、明代美术。五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下)。到了高年级,可以开始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安排学生做课前预习,授课时可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进行,为接下去的学生汇报展示打下基础。
六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清代美术、近现代美术。六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亚非美术。这个学年安排的内容比较“年轻”,加上学生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好,因此可以将绝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进行汇报展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结束语
“微欣赏”这一教学模式已经被列入2019年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本课题以美术欣赏教学为探究载体,以培养学生了解世界著名艺术文化,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为研究目标,从中总结出美术课前“微欣赏”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优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
关键词:美术;微欣赏;构建
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在美术课堂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和评诉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究美术作品,养成从自发欣赏进入自觉欣赏的习惯,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单纯的视觉观赏转变为有深度的理性分析。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我国有关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尽管有部分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对于广大的一线美术教师具有指导性,但将“美术史赏析”作为单项教学实践的研究较少出现。笔者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小学生对美术的各方面理论知识了解甚少,在平时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多以绘画、手工为主,很少接触美术史相关知识;二是美术史知识比较深奥、难懂,再加上理论知识学习本身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美术史知识的教学对教师本身的美术史知识储备量要求很高,教师本身需要对整个美术史有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
“微欣赏”构建高效课堂
笔者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新的美术欣赏模式——“微欣赏”,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美术史知識以简短有趣的形式介绍给学生。
“微欣赏”是指每节课利用课堂前5至10分钟对中外美术史中的名家或名作进行赏析。赏析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课件讲解、视频欣赏、学生汇报、微课学习、游戏互动等;赏析的内容是根据美术史发展脉络进行介绍。中国美术史涵盖从原始美术开始到近现代美术,包含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和工艺美术等内容;外国美术史涵盖从古典前时期美术到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包含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等内容。由于内容繁多,因此每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分别欣赏中外美术史的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进行赏析,规划在小学阶段完成对中外美术史中主要名家或名作的赏析。美术史中涉及内容广泛,笔者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制定了每个学期赏析内容的范围。
一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新石器时代美术。这一时期美术作品多以生活用具为载体,便于一年级的学生更为直观的进行感受。“微赏析”的形式可以借助一些实物(模型或者仿品)进行介绍。一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原始美术、希腊罗马艺术。经过一个学期的“微赏析”介绍,一年级的学生开始对美术史有了简单的感性认识,因此下学期添加了两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原始美术中的洞穴壁画多以动物为主,线条简洁有力、姿态生动,自然而粗拙的风格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绘画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剩余欣赏的四个建筑整体也呈现了粗犷的风格。
二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先秦美术、秦汉美术。这两个时期的美术以欣赏工艺美术作品为主,打开了学生对美术史门类的认知。二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美术。主要围绕教堂建筑和“文艺复兴三杰”的绘画作品进行赏析。开始进入较为系统的绘画作品赏析,教师会逐渐引入一些专业的绘画术语。
三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五代美术。三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17、18世纪美术,19世纪美术。进入到中年级,学生的各方面理解水平都有提升,开始要培养学生的美术词汇积累量,这也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因此在“微欣赏”中可以采用多种授课形式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四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宋代美术。四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上)。四年级整个学期安排的都是中外美术史中比较重要且较难理解的部分。这个阶段的“微赏析”授课在讲解的时候要多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通过对比的形式加深学生的记忆。
五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元代美术、明代美术。五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下)。到了高年级,可以开始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安排学生做课前预习,授课时可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进行,为接下去的学生汇报展示打下基础。
六年级上学期安排中国美术史中的清代美术、近现代美术。六年级下学期安排外国美术史中的亚非美术。这个学年安排的内容比较“年轻”,加上学生理解能力也越来越好,因此可以将绝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学生进行汇报展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结束语
“微欣赏”这一教学模式已经被列入2019年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本课题以美术欣赏教学为探究载体,以培养学生了解世界著名艺术文化,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为研究目标,从中总结出美术课前“微欣赏”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优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