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花猪种质资源保护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皖南花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目前主要分布在黄山以南、新安江上游的皖南地区。近些年来,由于大量引进外来品种,皖南花猪种质资源濒临灭绝。 就皖南花猪种质资源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种和开发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 皖南花猪;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开发利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13.9;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94-02
  皖南花猪因原产地安徽省南部的黄山市,躯体多黑白花交错分布而得名,1973年入选《中国猪种志》,2001年被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列入省级地方保护品种名录。皖南花猪历史悠久,宋代罗愿《新安志》和明弘治《徽州府志》均有记载,距今至少有500年的历史。在很长时间内,皖南花猪一直作为皖南地区的主要猪种直接育肥,并一度在20世纪80年代徽州地区的“三化养猪”中作为母本广泛使用。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工厂化养猪的兴起和发展,人们一味追求高瘦肉率和生产速度,大量引进外来品种,致使皖南花猪存栏数量急剧下降,存留的少数种群也因过度近交出现衰退的现象,种质资源濒临灭绝。近来年,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对乡土化肉制品口味的追求,使得对皖南花猪这一极具黄山地域特色的珍贵猪种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皖南花猪种质资源和保护利用现状
  1.1 种质资源概况
  皖南花猪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主要分布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的休宁、歙县、黟县及周边地区。皖南花猪体型中等,体质偏于细致疏松,属肉脂兼用型猪种。皖南花猪外形结构良好,以被毛的黑白花为结构特征。头额部均有一撮白色“流星”,四肢、马尾部末端以及腹部为白色。体躯毛色复杂,从全白至全黑,中间可分出4种类型,其中以乌云盖雪(胸腹以下均为白色,而身体上半部全为黑色)、两头乌(臀部及头颈黑色)、六白花(四肢、尾端、鼻缘呈白色,而全身被毛黑色)居多,另有少量马鞍花。由于山岭隔绝,形成了许多自然类群,依其头型可分为狮头型、马脸型2种,狮头型:体型大,粗犷;马脸型,体型中等,清秀。皖南花猪具有六大特点:一是成熟早,繁殖率高,经产母猪每胎10~14头,高产期7~12胎;二是乳头多,一般7~8对,母性好,哺乳率高达96%以上;三是耐青、粗饲料;四是抗逆性和抗病力强;五是性情温顺,易于管养;六是后期生长快,肉质好,适宜腌制咸肉、火腿[1]。
  1.2 品种保护、选育、标准和利用现状
  1.2.1 保护现状。皖南花猪历史悠久,距今至少有500年历史。随着生猪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太湖猪等地方优势品种被推广应用,并引进了杜洛克、长白猪、大约克等优良的外来品种,通过杂交改良等措施,其数量日益增加。与此同时,皖南花猪存栏数量急剧下降,种质遗传特性也因品种间基因交流的日益频繁而逐渐丧失。以黄山市为例,2009年统计了全市能繁母猪保险情况,其结果表明,皖南花猪数量仅存约600头,公猪48头,能繁母猪586头,其中黟县柯村乡一带现存栏260头马脸型和狮头型皖南花猪,占该县能繁母猪养殖总量的10.1%[2];休宁县南塘、兰田一带分布马脸型皖南花猪,养殖量约占全县生猪总数的2.4%;徽州区西溪南镇、歙县金川乡和唐里乡主要分布狮头型皖南花猪,数量约占能繁母猪数量的2%。2011年9月初步调查了黃山市皖南花猪养殖状况,结果表明,黄山市现有皖南花猪保种基地3个(黟县柯村皖南花猪保种技术推广基地、歙县黎明含蓄养殖有限公司、休宁县万安镇陈坑标准化养殖场);保护区1个(休宁兰田皖南花猪保护区);皖南花猪养殖合作社1个(休宁兰田绿源皖南花猪合作社);现有成年种公猪19头,能繁母猪700头左右。
  1.2.2 品种选育情况。1981年5月,在安徽省农牧渔业厅统一领导和安排下,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和原徽州行署畜牧兽医站主持,休宁县畜牧场承办,开展了皖南花猪马脸型品系的选育。以休宁县畜牧场生产群为基础,1981年9月选组了基础群,1988年6月世代选育结束,历时7年4个月,共进行了8代。选育后群体近交系数为7.63%,断奶窝重增加14.69 kg,6月龄后备猪体重增加5.23 kg,各项指标均达到或接近选育方案规定标准。其出色的工作为以后的保种和选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遗憾的是在随后的10年中,由于过于注重猪的瘦肉率和生产速度,该地区的研究未能持续进行,成果未得到巩固和提高,且狮头型品系的选育未能跟进。2006年以来,黄山市在黟县柯村种猪场建立了母猪核心保种群,数量为200头,歙县同乐养猪场建立了60头核心群的狮头型保种,目前已纯繁后备种猪1 200头,从而提高对品种品系的选育[2]。2007年,笔者用PCR- RFLPs法,研究了皖南花猪ESR基因与产仔数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选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意义[3]。
  1.2.3 现有品种标准及产品商标情况。1987年制定了皖南花猪地方品种标准,并收录于安徽省地方家畜家禽蜜蜂品种标准:皖D/XM01~19-87。迄今为止,皖南花猪猪肉产品还未见有注册商标。
  1.2.4 杂交利用现状。黄山市在“六五”期间,实行了“三化养猪”(母猪本地化、公猪外来化、肥猪杂交一代化),充分利用皖南花猪繁殖力强、肉质好等特性,引进外来良种公猪(大约克、长白猪、巴克夏)进行杂交以发展瘦肉型猪生产。在生产实践中发现,最好的杂交组合是大皖,其次是长皖,再者是巴皖[4]。近年来,休宁县、歙县、黟县利用杜洛克作父本和皖南花猪杂交生产二元杂交商品猪,相对于大皖,该项效果更佳。试验测定结果表明,杜洛克公猪与皖南花猪母本杂交,产仔数平均达14头,平均育成数达13头,杂交猪屠宰率71%,瘦肉率超过55%,料肉比可达3.52∶1.00[2]。
  2 存在的问题
  2.1 现有种群数量偏少,系谱不清、种猪老化较严重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9月,黄山地区能繁皖南花猪母猪已降到700头左右,19头成年种公猪中有5头的利用年限已超过5年。加之近20年来没有对皖南花猪资源进行系统的普查,因此现有3个保种基地中收集的种猪种源关系复杂,系谱不清,导致选育难度加大。
  2.2 优良基因流失,性能逐年退化
  近年来,市场对瘦肉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养殖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主要以生产二元杂交猪、三元杂交猪为主,或者完全采用外来品种生产杂交瘦肉型商品猪。在这样的情况下,皖南花猪产区繁殖群不断缩小,生产数量日趋减少。在皖南广大农村,选育技术不全面,一般仅通过外貌特征选配,加之公猪存栏数量随着人工授精技术的广泛采用而减少,致使某些优良性状逐年退化,如不加强保护,将会造成优良基因流失。
  2.3 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遗传特性研究不够深入
  种质资源的保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需要各界坚持长期进行。1992年后,由于缺乏专项经费,皖南花猪核心群减少,给优良性状的保护与提高造成了难度。在遗传特性的研究方面,目前一般较多针对生理生化指标[5]、外形特征、适应性、肉质变化规律[6]、生产性能[7],随着现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可以深入研究皖南花猪遗传基因及其内在潜质等,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皖南花猪的母性、肉质风味、早熟性、特异敏感性、特异抗病力等性状。
  2.4 面临疫病威胁
  如歙县同乐养猪场2007年建立的狮头型母猪保种核心群中的所有母猪因2009年的一场疫情已全部淘汰。皖南花猪作为地方品种猪,对许多外来疫病如支原体肺炎等非常敏感,随着外来猪种的引入,许多外来疫病已严重影响了地方品种的生产性能,此现象值得深思和解决。
  2.5 相关产品深加工和开发不够,品牌意识不强
  目前,由于皖南花猪产品开发利用不够,皖南花猪利用仍停留在作二元杂交的母本使用上,猪肉产品附加值低,皖南花猪养殖户养殖效益低下。由于社会重视不足,保种场和资源保护区经济负担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种群的扩大受到限制,保种的效果欠佳。
  3 对策
  3.1 收集原种,建设原种资源场,为皖南花猪的保护提供基本保障
  想方设法收集目前仍散落在民间的原种皖南花猪,建立原种资源场。根据育种要求,资源场应保持合理的种猪更新率,使种猪得以合理更新,有计划地选留后备种猪,确保性能的稳定性和血源的纯正性。要求系谱清晰,种公猪年更新率达30%,种母猪年平均更新率达25%以上。加强与科研院校机构的合作,进行皖南花猪针对性研究,以提高其种质和抗病性等。
  3.2 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
  目前,黄山市各区县对皖南花猪保种的重视程度不一,作为主产区的休宁县、黟县重视程度较高,特别是休宁县于2004年在兰田建产了皖南花猪保护区,2011年又将皖南花猪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列入《休宁县政府工作报告》,对保护区内的皖南花猪采取种公猪每头2 000元,种母猪每头每年200元的资金补助,大大激发了村民养殖热情。而狮头型主产区的歙县保种工作就相对滞后,当地群众饲养皖南花猪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和推广休宁县的措施很有必要。
  3.3 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创立皖南花猪优质品牌,利用黄山作为世界闻名的旅游城市的地域优势,“打好黄山牌,做好皖花猪”,在皖南花猪系列产品的深加工上作文章,如开发小包装的风味肉等旅游休闲产品等。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皖南花猪的知名度。加大宣传力度,如休宁县就计划与中央七套的农广天地节目组联合录制皖南花猪的特别节目,以期在宣传皖南花猪资源的同时,为后续皖南花猪产品的销售开拓市场。
  3.4 建立以“资源保护场”为核心,与保种区相结合的动态保种模式
  建立较大规模的皖南花猪核心群,实施皖南花猪省级品种资源保种场项目,按地域增设皖南花猪狮头型保种区,在保种区发现优秀性状的个体选入核心场,对皖南花猪进行边保种边选育边提高的开放式动态保种,而经核心场保种选育的优秀后代又回到保种区进行大量繁殖推广。在保种区内设立保种员,根据群体大小划分片区,对养殖户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
  3.5 运用科技方法,保护地方猪种
  为确保优良基因得以保存,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减少遗传漂变,控制近交,控制选择,避免群体混杂,不断巩固和提高品种优良特性。采取切实有效的选育措施,建立种猪档案资料,计算核心群主要经济性能。做好年度配种计划,绘制好核心群的系谱图,避免高度近亲繁殖。逐步采用先进繁殖技术,建立猪种资源基因库,采用冷冻精液等技术,重点保护种公猪。根据黄山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议以按类群建系方法进行选育,即根据地理条件不同,以狮头型、马脸型2个基本品系作为建系的基础群,以县或片为单位建立类群系3~5个,针对每类群系确立明确的建系目标,确保有完整的选种选配制度,有繁殖培育种猪场和繁殖推广措施。同时,逐渐疏远血缘关系,停止各类群系之间公猪串换,积极培育和鉴定种猪,实行自群繁殖,由此建立优良支系3~5个,建立核心群、繁殖群和社会保护群3个群体,实行支系间循环配种,以提高其生产性能水平。应用辅助于分子遗传标记选育,在现有保种群或拟进行保种的新建基础群中选择合适的分子遗传标记,要求入选的分子遗传标记具有多态性,均匀分布在整个基因组上,它们之间的距离适当。其次,对所有后代测定入选的分子遗传标记,根据分子遗传标记确定后备种畜,使包含的分子遗传标记数目不少于上一世代。另外,针对皖南花猪对支原体肺炎等敏感性高的特点,加强相关疫病的研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以确保群体健康和良性发展。
  3.6 延长世代间隔,利用保种和选育相结合的方法扩大群体规模
  建议采取“利用中求保存”和“保存中求利用”2种不同侧重的做法,在做好收集原始材料、建立保护核心群、品种提纯复壮的同时,积极开展种质特性研究,筛选不同杂交组合,以求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在利用中可采用杂交育种的方式,通过对外源血统的引入,对皖南花猪的体形遗传缺陷,如尻部倾斜、腹部下垂等进行改良,提高瘦肉率。可以在配套系的品种选育中应用皖南花猪的优良性状,选育出高繁殖型、快速生长型、瘦肉型等适合市场需求的不同经济性状。
  4 参考文献
  [1] 殷宗俊.皖南花猪的种质资源和开发利用[J].猪业科学,2006(7):76-78.
  [2] 洪云华.皖南花猪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0, 16(9):197-199.
  [3] 陈艳荣,王德青,舒永明,等.皖南花猪ESR基因与产仔数的遗传相关性研究[J].畜禽业,2008(1):40-43.
  [4] 赵瑞莲,任守文,黄发权.皖南花猪杂交实验研究[J].养猪,1997(4):27-28.
  [5] 盛晟,周杰,舒寶屏,等.皖南花猪11种血液生化指标的发育性变化及性别差异[J].生命科学研究,2010(2):150-151.
  [6] 陈宏权.皖南花猪肉质变化规律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60-63.
  [7] 任守文,黄发权,赵瑞莲,等.皖南花猪系统选育中的繁殖性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1997(1):63-64.
其他文献
摘要 传统的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具有不可再生性,面临着枯竭,农林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资源的一部分,不加以利用就是污染源,合理利用就是可以再生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简要阐述了农业废弃物的特性、研究利用现状,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处置;资源化利用;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09-
摘要 目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下,既要保证农村生态、历史、文化和民俗传承充满活力的和谐特性,也要满足景观生态要求。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做到可持续发展。以长沙市桐木河为例,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
摘要 介绍了三都水族自治县秋作马铃薯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与种薯处理、选地开厢、适期播种、中耕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秋作;栽培技术;贵州三都  中图分类号 S53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095-02  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贵州省的南部,为贵州省低海拔高热蔬菜区,县内大部分地区的气候适宜
摘要 介绍了黄淮海麦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症状、致病病原、传播途径、发病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当地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生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黄淮海麦区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39-01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调查发现,小麦赤霉病在我国的中、南部及北部、
摘要 从肥水管理、修剪、病虫害防治、及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桃树6月生产管理实用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桃树;生产管理;实用技术;6月份  中图分类号 S662.1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18-02  6月份桃树新梢进入旺盛生长期,果实进入迅速膨大期,这一时期树冠迅速扩大,各类枝条快速伸长,果实膨大加快,常出现树体郁蔽、通风透光不畅、脱肥
摘要 介绍了兴宁市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总结了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并提出该市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的对策,以期为兴宁市粮食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成功经验;对策;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93-02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的东江、韩江上游,分别与梅县、丰顺、五华、龙川、平远
摘要 纳雍县地处西部贫困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已严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该文以贵州省纳雍县为例,阐述该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于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提出若干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对策;贵州纳雍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03-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
摘要 归纳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农产品自身及其消费特点寻找其原因。电子商务与农产品流通存在互补性,是对传统农产品贸易的有益补充。从交易成本理论、价值链理论和供应链理论角度对比分析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模式与平台模式,探索符合上海市地产农产品流通特点的F-B-C模式,该模式由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市民广泛参与,实现农产品产销直连。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产销直连;平台模式;上海市  中图
摘要 概述了茂名市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情况,从组织保障、综合防控、推广技术、严格检疫等方面提出防控对策,以期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发生情况;防控对策;广东茂名  中图分类号 S436.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63-02  香蕉是茂名市大宗水果作物,种植面积超过4万hm2,约占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的12%,年总产量约95万t。香蕉
摘要 以辽宁省黑山县S村为例,阐述了禽流感危机应对中的国家行为和农民行为。禽流感危机的应对分为2个阶段:疫情治理阶段和防疫控制阶段。在疫情治理阶段,指向国家的短期强制倾向与农民的被动;在防疫控制阶段,指向国家的自上而下主导与农民的自主空间创造。在禽流感危机的防疫控制阶段出现了诸多困难,问题在于国家单方面的自上而下的控制与农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农民的民间知识权威与国家的官方知识权威的对立。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