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爱情指数等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yage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的爱情指数
  国 宏
  
  我的父母一辈子不懂什么叫“爱情指数”,却已相濡以沫地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父母的姻缘是在战场上缔结的。那是在1952年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时任侦察排长的父亲与时任营部卫生员的母亲在硝烟弥漫的战壕中相识了。一次战斗中,父亲腰部受了伤,组织上派母亲护送父亲回国疗伤。于是,这对战场鸳鸯带着一身硝烟和弹孔在北京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战争结束后,父亲和母亲复员回到了农村老家,成了地道的农民。父母均是军队干部,留在大都市是件很容易的事,出身名门望族的母亲不顾家里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跟父亲来到了环境恶劣的农村。当时,老家的条件很差,父母住的是生产队牲口棚改成的两间土房,连个窗户也没有,冬冷夏闷,一年四季总是湿漉漉的。就是这样的环境,母亲也毫无怨言,每天和父亲一起扛着锄头下地,晚上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土房中。
  那时家家都在生产队里挣工分,一年到头拼死拼活也分不到几个钱,而且这时大哥和大姐已经出生了,家里的生活非常困难。父亲和母亲就利用劳作的间隙,到甸子上去割草,晒干了卖钱,补贴家用。有一次,母亲在割草时误踩了马蜂窝,铺天盖地的马蜂把母亲蜇得头如麦斗,半个多月才消肿。后来,父亲和母亲又开始养鸡、养鹅、编筐,贪黑起早地忙个不停,才使家中的生活状况逐渐好起来。
  在我的印象中,父母平时总是形影不离的,但却极少聊天,好像俩人之间无话可说。父亲从未给母亲过过生日,以至于后来竟忘了母亲生日的确切日子……父母从没吵过架,这一点让村人很是纳闷:生活在油盐酱醋中的现实世界里,哪有锅勺不碰锅沿的?可他俩就没有过矛盾。当我们向二老问起这件事时,他们的回答竞出奇地一致:“谁对听谁的呗!”
  父亲爱吸烟,母亲年年春天都在岗子上开垦出一小块荒地,种上东北有名的关东烟;父亲爱吃咸鸭蛋,母亲就抽空养了几只鸭子,把鸭蛋攒起来,腌好。母亲喜欢花,父亲就从岗子上刨来马兰、芍药、月季、细粉莲、季草等,栽在小园里。母亲喜欢剪纸,父亲无论到哪儿只要发现硬纸片什么的,就带回家交给母亲……每每听二老讲起这些轶事时,我们都会惊喜地喊:“爸、妈,这就是爱情啊!”二老睁大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们:“啥爱情啊,我们哪懂什么爱情啊,就是他喜好这口儿,就给他弄呗!”
  进入晚年后,二老便不再种田了。闲暇时,二老就在乡间的小路上、篱笆间、青纱帐中、柳荫下,慢慢地走,他们略倾的身影被火红的夕阳拉得很长,很长……
  父亲今年八十整,母亲今年七十有九,如此高龄的他们,依然不懂啥叫爱情,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婚姻中“爱情指数”是多少。
  
  看证相亲
  刘 卫
  
  前一阵,居委会主任龚大妈为了消除所在社区独身老人晚年的孤寂,决定为他们牵线搭桥,使其“梅开二度”。我下社区摸情况,这样的老人共有5位,其中退休工人郝大爷较为急迫,想找一位贴心知己。龚大妈要我极力办成这桩好事,给其他老人作个示范。
  通过网上公布资料和走访,我们很快在附近几个社区物色到3名条件相当的人选。
  第一位“出镜”的是罗婶,人近五十,眉清目秀,浑身透着精明劲。郝大爷看了照片,马上就相中了。可见面前,罗婶要求他带好各种证件。郝大爷迷惑不解,相亲看证,这叫什么事?龚大妈劝道,带就带呗!您老的择偶观也要与时俱进。信息透明,以免以后“扯皮”。
  那天,双方约会的地点安排在居委会办公室,彼此扯了几句淡话,我们借故退出。罗婶转着弯切入主题。郝大爷光顾看人了,这才从包里掏出有关的原始证件。
  劳模证、技术等级证罗婶似乎没多大兴趣。仔细看完房产证,她羞答答地问:“老郝,这套两居室你真的拥有全产权?”郝大爷拍着胸脯保证,假一罚百。罗婶含蓄地说,她想马上搬过来,儿子等着腾房结婚。成亲后,这房子就是夫妻的共有财产,假如您中途变心,房子得平分。原来是相房救急啊!郝大爷气坏了,愤然离开。会面不欢而散。
  第二位是来自农村的胖嫂,更年轻,四十出头,动作麻利。她丈夫前年外出打工不慎身亡,为抚养上高中的女儿,她在餐馆帮工。胖嫂文化不高,相亲这天,她还特地叫上弟弟。胖嫂说,只要他能出足女儿的学杂费和生活费,以后家务活全包了,保管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的。
  末了,胖嫂提出还要看郝大爷的健康证和最近的就诊病历。郝大爷神气地说,自己身体棒,又注意锻炼,除了感冒吃点药外,就没害过大病。这时,胖嫂却不知怎地打住了话头。事后她托龚大妈带话:看大爷红光满面的样子,起码得活到90岁,她不想耗费“青春”“招呼”他几十年。这是嫁妈养女,又急于得自己的财产啊!郝大爷对此很窝心。
  等郝大爷的情绪稍稳,我们上门为他安排最后一次约会。莫名其妙地,那位似有修养的女士同样提出,要看郝大爷各种有效证件。她称现在假事盛行,把丑话说在头里好。
  郝大爷火了,当即就罢约。这时,龚大妈接了电话,得马上去调解一起邻里纠纷。
  望着她风风火火离去的背影,郝大爷心有一动,对我说:“这些年小龚也是独过,不易。她心地善良,知冷知热,做事果断。小卫啊,啥时把我的意思暗示一下,咱相亲就来个近水楼台先得月嘛!她要是也想看证件,这箱子里有几十个,还有存折,我乐意交给她‘验证’……”
其他文献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中国,大概有50%的家庭是老人在帮着照看第三代。因为两代人各自所处的成长背景和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导致了在育儿方面产生不同的观念和方式,往往难以沟通。两代人该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又该如何去化解这些矛盾呢?以下作者的坦言值得一读。总是难以达标    总是难以达标  李 默    时下,许多年轻人认为家里的老人帮忙带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其实只要做了父母都知道,带孩子是最累人的,即使专职的
期刊
一桩普通的纠纷,从争吵到打架,一审判处嫌疑人有期徒刑4年,在二审中发现了重要证据,南充中院依法纠错,改判嫌疑人无罪。2009年1月22日,当事人四川老汉焦平元收到了县检察院交付的国家赔偿金四万九千余元。    家庭纠纷引发翁婿恶斗    四川南充某县57岁的焦平元的女儿焦娟娟很想到外地打工,可是丈夫李白杨和婆婆却不乐意,几次阻拦。2004年12月15日,焦平元来到女婿李白杨家里,帮着女儿跟亲家说合
期刊
近来,一部家庭伦理苦情戏《我的丑娘》在国内各大电视台热播,并赚足了观众的眼泪。在剧中出演“丑娘”一角的“慈祥妈妈专业户”张少华,再次以她娴熟的演技博得了观众的喜爱。  张少华在戏里饰演的母亲大都是命苦的角色,可戏外的她却幸福得不得了。有戏了拍戏,没戏拍了就在家里洗衣服、做饭,陪陪孙女,尽享天伦之乐。张少华笑言自己就是北京城最普通的“邻家大妈”。一不留神成了“慈祥妈妈专业户”  张少华1937年生于
期刊
1966年5月31日晚上,陈伯达带领工作组来到人民日报社“夺权”,并在次日的头版头条上刊登了扰乱人心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这股“文革”邪火将社会各个层面都煽动了。  人民日报的日常工作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乱作一团。编辑部原有的一批存稿不能刊用了,老作家、老作者一时摸不着头脑不敢贸然投稿,稿源顿时大成问题。编辑们一要稿件填版,二来也要表现得更加“革命”,于是纷纷走出大门,到部队、工厂、农村去约稿
期刊
两次上书惊动总理    2009年1月9日,万众瞩目下,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徐光宪从胡锦涛总书记的手中接过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证书。  作为化学家,他的科研成果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变成生产应用大国,成功改写了国际稀土产业格局,被人们称之为“稀土之父”;作为教育家,他撰写的重要教材哺育了中国几代化学工作者,仅在北大工作的学生中就涌现了3名院士、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期刊
1969年,18岁的胡素梅告别城里的优越生活,到乡下照顾对父亲有救命之恩的“姥姥”李梅氏和“傻舅舅”,没想到,这一去就是40年。为了爸爸的嘱托,她几十年如一日,不仅舍弃了心爱的工作,舍弃了婚姻,也舍弃了与儿女的天伦之乐。    父亲去世方知照顾多年的“姥姥”是她家恩人    1993年4月18日,胡素梅带着姥姥急忙赶到新蔡县城。弥留之际的父亲胡浩生艰难地说:“小梅,姥姥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我走后,
期刊
80岁的年龄50岁的活力    在北京天坛公园锻炼的人们,每天早晨都会看到这样一对“老玩童”,抖空竹、舞彩带、打花棍儿无一不精,老先生胡广荣乐呵呵地举手投足一副“老玩童”形象,一件红衫、身手敏捷、翩翩似燕,年轻人做起来都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在他手里如魔法师一般;在身边应和的是他的老伴儿胡大妈,满面笑容,一招一式紧随其后。瞧他们的身手动作、精气神儿,有人不免要猜测他们的年龄:50岁?60岁?答案却
期刊
2009年5月,“新疆十大杰出母亲巡回报告团”在新疆石河子市举行,“新疆十大杰出母亲”之一、新中国第一代女军垦金茂芳的报告,赢得观众一阵阵掌声。不久前,金茂芳还以高票被评为“新疆十大杰出母亲”和“十大戈壁母亲”。  1952年,生活在山东济宁城里的19岁姑娘金茂芳,渴望能摆脱家庭出身不好的阴影,志愿参军远赴千里之外的新疆屯垦戍边。在长途列车上摇摇晃晃地走了一个多月后,金茂芳跟和她一样怀着美好憧憬的
期刊
八一厂的老演员冯恩鹤在电视剧《潜伏》里饰演了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因为演技炉火纯青,虽是反面人物又是配角,却同样受到观众们的追捧。鲜为人知的是,他和妻子曾为实现各自的梦想,一别就是12年,此间,这位银屏硬汉却一直为爱默默相守。    难得默契    1948年4月,冯恩鹤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1968年,冯恩鹤参军入伍,在海军某潜艇部队任职后调入海军政治部话剧团当演员。此后,他凭着扎实的演
期刊
惊悉丁聪先生于2009年5月26日逝世,特撰以下文字以表怀念之情。  漫画大师丁聪自称“小丁”,我知道他的名字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被错划为“右派”时。当时他蜇居于北京西城一条小胡同中,我的一位姓董的小学同班同学恰与之同院为邻,时常向我提起他。但我那时还是一个小孩子,没有胆量访见他。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人民政协报》主编副刊,曾请他为报纸画过几幅漫画,在各种文化场合经常见到他,但到他府上访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