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测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和现实意义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急迫而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构建原则和现实意义三方面作出一定程度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构建 德育测评 理论探析
  
  《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指出:“德育考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目前,高校的德育评价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评价工作,特别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哲学方法论基础:系统论。
  系统论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提供了方法论。系统论原理讲究事物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原则。整体思想是系统论的核心。按照整体思想的观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知、情、意、信、行这五项心理要素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知行协调统一的整体。在创建这个测评指标体系时,坚持知行统一评价;有序性要求我们既要反映测评的诸多要素,又不能等同对待,因为相对而言大学生“行”的状况更能反映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所以我们更应赋予大学生“行”的评价较大比重;动态性要求我们要紧扣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来把握测评指标体系的调整速度,从而体现测评指标体系的针对性。
  2.心理学基础:“知、情、意、信、行”的发展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要经历“知、情、意、信、行”,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过程,表现为认知产生思想,思想支配行为,行为改造外界并形成新认识和新思想,产生新行为,进一步改造外界。可见,学生的一言一行投射出学生的所思所想。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学生德育进行测评是完全科学的。尽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是精神性的、变动性的东西,但借助于测评技术,能使我们较客观地认识德育现象与规律,认识大学生真实的思想、政治、品德、个性及行为面貌。
  3.教育学基础: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有语言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节奏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几种,它们通常以复杂的方式综合运作。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测评不应偏重于某个单项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排名次,或者贴标签,而应该采用多元评价结果的方式,体系的设置应涉及对学生的“两课”学习情况和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测评。
  
  二、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构建的测评指标体系要全面完整、层次分明、要求明确,能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本质及各个方面,即不仅要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品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突出测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的情感、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即测评目的要从传统评价的“预测”、“控制”、“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同时测评指标自身的概念的表达也要科学而严密,其量化和取值尽可能科学、合理,它所体现的要求要符合大学生德育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使测评结果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可比性。
  2.导向性原则:所谓导向,就是指导大学生的品德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了体现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内容和各项指标的权重赋值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对大学生会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品德测评的根本目的不是对学生的德性进行终极性的诊断、甄别与分类,而是注重个体在测评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强化自我意识,以调动测评对象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3.层次性原则: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不同年级和个体差异来进行创建。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体现在年龄、知识、能力、性格、兴趣、行为表现等多方面。所以我们研究创建的测评指标体系只有是多种层次的,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每个个体在不同年级、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
  4.主体性原则:大学生德育测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大学生应当成为测评的主人。以往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和评价小组,主要是他评,大学生处于被评价者的地位,导致评价缺乏大学生的坦诚参与,从而使评价的调节、激励、改进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德育测评中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参与评价自己并给予一定比例记分,增强其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重视测评过程和结果,并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功能,从而自觉调整思想和行为。
  5.实用性原则: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各项指标都可以进行实际观察、测定或测评,便于高校操作实行,给出符合评价对象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分值;另一方面是指测评指标体系的创建要与社会用人机制和社会需求接轨,为社会所接受。使其既能满足大学生了解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状况,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个人未来职业设计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选拔需要。
  
  三、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管理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从高校德育主体与客体、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任何一个道德目标的达成,最终都是自我教育的结果。心理学原理说明,自我教育离不开自我评价,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建立德育测评体系就是把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以定性和定量的形式明确规定,用制度细化大学生思想行为准则,有利于大学生比照这些标准,明确应当做什么,怎么做,随时进行自我“测”、“量”,对测评项目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分析,对自己品德发展水平作出评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自觉趋近德育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总之,大学生德育测评体系的构建为大学生对照体系进行自我测评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优点和缺点,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能力,促使大学生按照德育目标不断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2.有助于落实德育地位,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
  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是把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估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的重要措施,是掌握和激励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制度。长期以来,高校德育首位的地位还没有落实。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完整的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尤其是缺乏科学、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价体系。可见,只有构建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并实施测评,才能够使德育看得见、摸得着,实在可行,真正实现“德育为首,诸育并举”;同时,建立测评体系对大学生德育素质进行科学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实体内容之一,既可以为“两课”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较好地解决以往“两课”教学“虚多实少”,又可以将大学生德育管理目标细化分解,使其具体化、可操作化,把德育教育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从而增强德育实效。另外,测评体系的建立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管理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政工干部从一些日常的德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加强研究德育的动态发展,整体把握德育过程,促使高校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实现德育的良性循环和质量的提高。
  3.有利于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高等教育数量扩张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系统的、科学的、高效的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大力加强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如高等学校连续几年扩大招生,使得大学生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占有图书资料的数量、教学实验(实习)的条件等硬件资源减少,以及相应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等软件资源不足,另外毛入学率的提高而带来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等等。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质量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因而,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大学生德育素质测评体系,就为确保高等教育的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明确的德育标准,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手软,一手硬”现象,也将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从而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测评,满足社会选拔人才的需要,确保高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艳葵.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2).
  [2]林雷.高校学生思想品德行为量化测评浅探[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6).
  [3]王健敏.学生品德测评系统的改革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2,(l).
  [4]张辉.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测试指标体系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
  [5]李上文.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木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
  [6]徐卫郑健.建立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新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1,(3).
  [7]陈德利.浅谈在学生德育测评的量化[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8,(2).
其他文献
期刊
通过多年对高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心理的问卷调查以及学生物理成绩进程的统计,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认为高中物理难学,两极分化严重,关键在于我们只重视物理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成长过程。    一、心理因素的分析    现代研究已证明:男生和女生的智能总的来说是相当的,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结论。然而造成女生高中阶段物理成绩不如男生的原因是什么?究其根本,造成这一严峻现实的原因主要是女生的心理
以阳离子聚电解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与阴离子聚苯乙烯磺酸钠(PSS)通过逐层组装,在石英表面构建了多层膜,并用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跟踪监测,考察聚电解质中添
学习方法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学习方法的优劣是学习成败的关键,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运用的。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事,但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并没有捷径,只有坚持不懈,日久天长,才能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据说有一个人,巧遇一仙翁,仙翁点石成金送给
摘 要:本文对化学学科中情感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创设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 情感教学    情感是人们对于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己活动的态度的体验。情感诱导就是施教者(教师)以这种态度和体验为主对被施教者(学生)施以诱发引导,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提高慢阻肺患者康复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70例慢阻肺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对比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比组
现代教育思想已愈来愈多地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对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习综合性智能的发展。    一、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多年来已习惯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加以研究和反思,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本文据新课程理念,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指导下,分析了各种教学因素,从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流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创造性地对卤族元素的教学进行了科学而有效的设计。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 以学生为主心的教学设计观 卤族元素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
摘 要: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意识素质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化学中的创新
摘 要:注重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是很必要的。在轻松的学习环境里,调动学习兴趣,改变教学中枯燥乏味的现象,可使学生的身心在爱学乐学的愉快情景中健康成长,学以致用。精彩导入、巧妙创设情景,设计实验、诱导探究,幽默讲述、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释疑均可激发、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课堂 兴趣 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对象有兴趣时,大脑中有关学习神经的细胞会处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