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韵与震惊探析非遗保护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览本雅明关于灵韵的艺术理论,时代提供其理论最重要的基础背景因素。站在时代巨变的节点上,其理论的核心是以“灵韵(Aura)的消失”来区分机械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古典艺术作品的差别。面对机械复制时代灵韵的消失,如何看待艺术?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所带来的片面、零碎的讯息,带给人们超过现实感的震惊(Shock)体验。震惊也反映在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上。文章主要透过本雅明的艺术理论灵韵与震惊探索非遗保护理论的方向与价值,并以非遗电影为例,加以解释与应用。
  关键词:非遗电影;艺术理论;本雅明;灵韵
  近几年,关于非遗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并且不断地提升其格局,许多学者都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而努力[1]。虽然关于非遗保护研究有许多的成果,但学术理论上较少有关于应用理论的探讨[2]。本篇文章旨在从艺术理论分析层面探索非遗保护的议题。本雅明的理论,站在时代巨变的节点上,面对新时代与旧事物产生的矛盾,思考古典艺术该何去何从,以及新的艺术如何体验。本雅明通过其丰富的学术研究与独特的视角观察,提出灵韵与震惊的理论,不仅明确了过去艺术的价值,更提供了现代机械复制时代下审美实践的方向。非遗保护是古典艺术出现于现代时空中矛盾复杂的议题与现象。本雅明的理论,是一位哲学家对时代与新旧艺术之间的关照。
  一、灵韵与震惊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书中说到:“有史以来第一次——而这是电影的杰作——人以整个活生生的自身来行动,可是却不再有‘灵韵’了。”[3] 机械复制的时代,可以快速制造出一模一样的艺术品,所产生的问题就是 “真的”在哪里?关于艺术的真实,本雅明称之为原真性,原作的即时即地性组成了它的原真性[4]。 即时即地性是指作品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完成,独一无二。因即时即地的限制,作品与观者产生了距离感。想要看《蒙娜丽莎》,那必须到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才能看到,真品(《蒙娜丽莎》已不再外借,限制移动和展出),以至于没有办法很轻易地亲近。这样的距离感,使人对古典艺术产生了膜拜感、神圣感,就好像圣徒画像旁的大光环一样,这一特性就是灵韵。
  在机械复制时代,灵韵消失后,如何看待艺术?本雅明认为复制技术所带来的片面、零碎的讯息,带给人们超过现实感的震惊体验。“通过最强烈的机械手段,实现了现实中非机械的方面。”[5]“过往者在大众中的震惊经验与工人在机器旁的经验是一致的。”[6]整个大环境发生改变,对于快速复制技术,人们只有震惊,震惊也反映在艺术作品的美学风格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种对刺激的新的急迫的需要发现了电影。在一部电影里,震惊作为感知的形式已被确立为一种正式的原则。”本雅明认为,电影是一种商品,不同于艺术品,它缩短了人跟艺术之间的距离,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使艺术从传统的形式中解放了出来。
  二、非遗的灵韵
  非遗具备本雅明理论所说的原真性,无论在什么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下都保有传统艺术特色和传统手工技术。因其不断传承、保存和维持原状的特点,也可以认定现在看到的非遗是古代传下来的,进而认为非遗保留了灵韵。对于即时即地性,非遗也有很好的体现。例如,湘绣如果离开了湘就不是湘绣,而且因为它是手作,所以也是独一无二的。了解非遗必须要到产生的地点去近距离接触,于是对于非遗,人们依然是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并且对非遗产生距离感,非遗并不像大众文化一样使人觉得容易靠近。然而,非遗本身源自生活,非遗活在生活当中,不同于一般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非遗具有商品、艺术品等多种形态,有市场价格认定的手工艺商品,也有无法衡量的传统歌曲、戏剧等。而且,非遗还具有为政治服务的特质[7]。
  非遗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质,那是具有“人的价值”。非遗的本质超越本雅明所说的古典艺术的灵韵。艺术家完成作品之后,观者带着一种距离感去欣赏艺术品,感觉到艺术品的神圣感、光环在艺术品上面。而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传承人,传承人传承的是手工技术,这些传承人无论在任何时代,其作为人的价值不变。可以这么说,本雅明所说的以艺术品为载体的灵韵消失了,灵韵在机械复制的时代消失了的观点忽略了灵韵的创造者——人。人是灵韵的来源,保有一切过去不变的东西,以至于可以面对时代。能面对时代变化的唯有传承人,非遗不会消失,它借由传承人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古老手工的灵韵。
  虽然本雅明的灵韵并未论述是否所有古典艺术都有灵韵,然而在非遗保护的研究视域里却可以确认,只有传承人的作品才有非遗保护的价值。换句话说,只有传承人才是“灵韵的创造者”。同样的工艺,但若非传承人所做,就不会产生非遗价值,因为传承人保存了古老方法、材料、程序、原理、机制……非遗保护所讨论的灵韵是更高层次的超越,超越古典艺术的载体,非遗所保存的灵韵是指传承人的价值,传承人是“灵韵的创造者”。
  三、非遗电影的灵韵与震惊
  “非遗电影”是一组互相矛盾却又彼此吸引的组合名词,互相吸引故结合,互相矛盾而牵制。
  国办发〔2005〕1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鼓励和支持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而电影的宣传效果,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很多电影制作人对非遗的题材跃跃欲试,想要运用电影的自由艺术多手法、多角度地诠释非遗,却受限于非遗保护制度的规范要求,担忧电影作品沦为说教,使观众枯燥而厌烦,从而商业价值大打折扣[8]。例如《赛德克·巴莱》导演魏德圣在拍摄电影期间,多次与村子长老以及莫那鲁道的后裔协调,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心志,务求保存文化,不考虑电影商业价值。魏德圣并没有寻求到真正的平衡,而是在一开始放弃了票房[9]。
  震惊理论也是本雅明美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电影通过活动的画面呈现时间动态,人对电影画面的接受是在霎那间无意识的接受[10]。本雅明认为电影打破了以精英为主的艺术接受,转以大众为接受对象,属于大众娱乐。电影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审美差异,体现出人的平等,是置放在一个社会关怀之下的服务,这也是本雅明理论当中美学结合社会关照的理论价值之所在。人們坐在电影院院看着漫威系列电影,无意识地快速接受各样超现实的拼贴与快速的复制,这是在20世纪本雅明早已预言的艺术形式。应用此理论能为非遗电影制作找到平衡点,寻求平衡是非遗审美体验与非遗拥抱大众的实践途径。
  四、结语
  回到非遗保护与电影拍摄之间的矛盾,应用本雅明的理论,非遗具有灵韵,电影更提供了当前时代震惊审美实践的方向。非遗种类及样式多元,使用电影进行推广,重要的是掌握传承人“灵韵的创造者”的价值。电影制作者不必拘泥于自然风景或民族风格元素的保守呈现构建简单的叙事结构;对比本雅明看到蒙太奇等手法之后对电影所阐述的震惊的审美,现在非遗电影仍太保守。本雅明的想法是,应该要更自由地体验机械复制所带来的技术快感,在超现实空间创造性地游走。2018年好莱坞的漫威系列电影《黑豹》意外获得非洲观影者的好评,非遗虽带有传统性质但亦可多点想象空间。按照本雅明审美理论实践,给人以震惊审美感受的电影能够缩短自身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这正是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愿景。
  非遗虽符合本雅明的灵韵理论,然而,非遗的灵韵在当代并没有消失。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古典艺术当中的灵韵消失了。但是针对非遗来说,灵韵没有消失,传承人仍然保留了非遗的灵韵。灵韵来自于传承人,传承人就是“灵韵的创造者”。
  参考文献:
  [1] [2]马知遥,刘旭东.中国非遗著作研究评述[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8(4):71-78.
  [3][4][5]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103,13-18,114.
  [6][7]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张旭东,魏文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48,146.
  [8]牛锐.当“非遗”遇到电影,会产生什么:“中国电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侧记[N].中国民族报,2014-04-25(11).
  [9]黄文山.背负的抉择:“非遗”题材电影的表述研究[J].当代电影,2015(7):155-158.
  [10]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从艺术转型角度来阐释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与文化美思想[D].上海:复旦大学,2009.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极少艺术的“物性”美学进行了分析,主要简述极少艺术“物性”的美学特质,运用皮尔斯符号学“再现体”与“对象”的理论对“物性”美学进行了分析,并借鉴海德格尔关于“物性”的思想分析了极少艺术作品的物化和符号化。  关键词:符号学;极少主义;“物性”  一、极少艺术“物性”的美学特质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有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一个是波普艺术,另一个则是极少艺术。事实上
期刊
摘 要:书法艺术是书法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与情感的高度凝练,也是艺术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我国,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相同,传承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通过对于文字的变形与书写,使文字能够传达创作者的情绪和意志,令欣赏者感受到其中的美,今天,书法艺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赞誉。文章对书法艺术的本质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传播现状进行了探讨。 
期刊
摘 要:郑板桥书法在书法界久负盛名,它变化莫测,由画及书,繁而不乱,是汲取传统书法的精华凝练出的贯彻创新精神的一种字体。郑板桥书法突破了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差异,将章法自然的书法呈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在书法内容中表达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书法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关键词:郑板桥;书法;艺术特色  郑板桥是清代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在艺术创作方面有很高造诣。他所作的兰花图为世人称赞,其书法融隶、
期刊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要求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和面向未来。为了发挥内蒙古地区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价值,需要围绕这个“特”字进行相关的开发与利用活动。只有开发与利用好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加强艺术产业链建设,才能逐步提升当地的经济、文化影响力。文章就“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地区开发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实践方法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策略,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族民间艺术
期刊
摘 要:现代科技与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学科之一的美学,在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与改革下早已深入不同的科目当中,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的理论基础,它可以通过美学来直接为观众带来与呈现出听觉和视觉上的盛宴。文章主要针对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和对音乐表演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促进音乐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表演  音乐美学
期刊
摘 要:良好的视奏训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其音乐素养。因此,钢琴教师结合钢琴教学实践,从加强读谱训练、提高盲奏能力、促使持久练习、提高音乐记忆力和重视训练曲目选择这五个方面来对学生有效地进行视奏训练,可以优化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关键词:钢琴教学;视奏训练;途径探讨  近年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发展迅速,钢琴教学因在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逐渐受到
期刊
摘 要:徐沛东声乐作品《曙色》展现了我国数千年的历史概况,处处洋溢着作为华夏儿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文章通过对歌曲《曙色》进行创作语境和歌曲概况的介绍,分析解读其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进而对其实际产生的不同层次的功用进行探讨,尤其对审美作用和伦理作用的分析,揭示出了优秀声乐作品的实际作用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曙色》;徐沛东;声乐作品  徐沛东是我国的著名作曲家之一
期刊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文化艺术研究逐渐被教育界重视,我国相关学者开始进行筝乐研究,并在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域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国筝乐文化正凭借丰富的内涵、独特的审美意蕴等特点,不断地推动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文章以筝乐文化传播为主要研究内容,详细分析了筝乐文化传播对筝人创作的启示,以及筝乐文化传播对筝人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筝乐文化;创作技能;创新精神  注: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也从原始的满足温饱上升到了精神层面的享受,对于文化娱乐活动与健身一类的项目参与热情特别高。广场舞作为一种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运动项目,依托其独特的组织形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逐渐成为城市和乡村都广为流行的运动项目。文章基于广场舞和全民健身之间的关系,对全民健身视野下广场舞发展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全民健身视野下广场舞的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舞蹈教育在中西舞蹈文化交流的新形势下也开始不断融入时代性。现代舞作为一门具有现代性的学科,在艺术类高校尤其是舞蹈专业的引入是极其重要的。古典芭蕾基本功训练和民族民间舞等专业课程都已逐渐融入现代舞的内容,比赛中的剧目、电视舞蹈等也都开始融入现代舞思维。但是目前艺术类专业的现代舞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少教师依自己的教学习惯开展教学,学生也只基于动作模仿,思维开发训练较少。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