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桎梏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che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声现象自古有之,并非起源于欧洲,今天我们说的“复调”特指歐洲基督教环境中滋生出来的特定的多声音乐。与其他地区以即兴和口头传诵的多声现象不同,它生长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历史空间,有自己深厚的文化烙印及其独立产生、繁荣与衰落的过程。在欧洲中世纪音乐的发展中,复调的兴起是一个转折点,西方音乐以明确的方向与非西方音乐分离,它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一、中世纪欧洲社会情况及基督教的起源
  中世纪,又称“中世”或“中古”时代,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中最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会。事实上,中世纪的欧洲生活尽管被战争、灾难和死亡所充斥,但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中世纪也给西方世界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艺术瑰宝和建筑奇迹。现代一些重要的机构和制度就是中世纪建立的,其中包括大学、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及法审判制。可以说,中世纪的一千年是熠熠生辉的一千年,是继承、过渡和创生的一千年。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下层犹太人社会。公元313年,东、西罗马帝国皇帝达成协议并颁布《米兰赦令》,宣布罗马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自此,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站稳脚跟。在西欧中世纪早期,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及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欧洲文明的起点是基督教,而音乐本身就直接作为“上帝的声音”植于宗教礼仪活动中。修道院的宗教礼仪形式伴随着音乐的发展进行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整个中世纪生活中的对立和矛盾也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中世纪音乐的中心作用就是传达歌词,即音乐把礼拜的歌词带给人,也同样带给神。当人们集体咏诵经文时,自然提高声音,由此而产生的逻辑步骤就是创造旋律变体,音乐很快就成为对仪式本身进行组织、传达和戏剧化的一种手段。
  在欧洲中世纪音乐的发展中,复调的兴起是一个转折点,西方音乐以明确的方向与非西方音乐分离,它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哈利路亚(Hallelugah)这一音乐形式在漫长的历史中始终不曾消失,并在各时期以其特有的风格呈现出新的样式。本文通过对三首“哈利路亚”的分析,略窥中世纪复调发展的概况。
  二、弥撒音乐
  弥撒是西方教会尤其是天主教会作为礼仪中心的圣体圣事,由象征性地重演“最后的晚餐”发展而来,在主日和特定的节期里举行的弥撒有司祭和会众参与,平时则由司祭或其他神职人员来举行。中世纪的弥撒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集中于读经,名为“前弥撒”;第二部分的中心环节是祝圣和圣餐仪式,名为“感恩祈祷”,两个部分无间断地连续进行。
  哈利路亚是基督教弥撒仪式中最为精致的音乐段落之一,在弥撒中占有重要地位,置于前弥撒的阶台经之后,属于专用弥撒。哈利路亚一词是希伯来语的复合词,“哈利路”在希伯来语中是“赞美”的意思,而“亚”是“耶和华”的简称,哈利路亚之意即为你们要赞美耶和华。哈利路亚以应答式圣咏为主,常用高度的花腔演唱,以突显情感之强烈,为诵读《福音书》作情感铺垫。
  哈利路亚一般包括单独的一句词“哈利路亚”和一节诗篇,在哈利路亚最后的“ia”音上有一个热情洋溢的花唱,名为“朱比勒斯花唱”。哈利路亚是这样演唱的:由独唱者(或几个独唱者)先唱歌词“哈利路亚”;之后唱诗班重复,并继续唱朱比勒斯花唱;独唱者再唱诗篇的诗节,在最后的乐句上唱诗班加入齐唱,随后由独唱者唱整句“哈利路亚”,在朱比勒斯花唱时唱诗班加入。单声部素歌之哈利路亚谱例如图1所示。
  三、复调的发展
  这是一首中世纪时期的单声部素歌,这首《哈利路亚》采用混合利底亚调式,音乐富有流动性,运用了纽姆式的演唱方式,吟诵音为D。这一时期单音音乐仍然是演出和创作新作品的主要手段,一些优秀的单声部圣咏,包括交替圣歌、赞美诗和继续咏,直到12、13世纪才产生。公元9世纪时期的一篇佚名的音乐论著《音乐手册》中首次对一个声部以上的音乐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解释了“二音同响”的现象。在圣咏的纵向发展上,首先出现的便是以四度或五度平行叠加的平行奥尔加农,复调音乐也自此诞生。直至12世纪初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风格上更为华丽的奥尔加农,圣母院乐派的莱奥南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名。《哈利路亚,除免我罪的羔羊》的谱例如图2所示。
  莱奥南是12世纪圣母院乐派的重要作曲家,他的创作主要为宗教礼拜服务,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称。这是一首由莱奥南作曲的华丽奥尔加农,名为《哈利路亚,除免我罪的羔羊》。这首哈利路亚为应答式圣咏,运用了纽姆式和花唱式的演唱方式,高声部为混合利底亚调式,下方低声部则偏向于下混合利底亚调式。它的低声部旋律由图1的素歌旋律平行上移四度后又延长时值而成,原占据主导地位的素歌旋律在奥尔加农中仅为下方声部持续低音。这首二声部的华丽奥尔加农,原素歌旋律被拉长至无节拍的长音而形成固定声部,原有的记谱中自由无节拍的节奏、连续的不均等的乐句均有即兴实践的味道,与之相对的是一个演唱花唱乐句的独唱声部,在不规则的音程上由终止式或休止符断开,这种写作方式极大的扩展了音乐创作空间。
  图3为哈利路亚经文歌的谱例,这是一首由无名氏作曲的包含了克劳苏拉的经文歌谱例,克劳苏拉这个词的原意是一种语法上的终止。每段克劳苏拉都保持段落分明,以一个明确的终止式结束。以tenor声部为基础声部,在其上附加二声部而成。运用了第斯康特的节奏技巧,两声部之间形成节奏规整的对位,音乐旋律较之素歌更有节奏感,易于表达音乐情绪,歌词内容为宗教内容。
  当我们从素歌到奥尔加农再到第斯康特,圣咏自身形式和音响上的对比得到增强,复调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新的作品部分加入了更多的对比。13世纪,歌手们逐渐放弃了纯奥尔加农而更倾向于第斯康特,尽管克劳苏拉一开始是作为替代的段落,之后很快发展成自成一体的作品,并且和宗教孔杜克图斯一样被放到教堂礼拜仪式中的适当位置,这样,它们很快形成了新的规模,并最终演变成一种新的形式——经文歌。
  四、结语
  基督教音乐区别于人类的其他音乐现象,它诞生西欧文化土壤,受制于严酷的宗教环境,是权利冲突、二元对立及其调和的结果。复调的胚芽出现在西方,是因为音乐遗产的对抗冲突无法找到艺术上的表现渠道。因而我们得出结论,复调的发展归功于北方或西北文化中通俗音乐中所显示的心理和民族驱动力。西欧的复调音乐形式是在一种相对独立的精神环境内部培育出来的,中世纪音乐创作中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以谦卑的态度小心翼翼地依附于圣咏,得以保全存在的意义。所以,复调的产生本身就具有精神解放的性质,它是以对一种更崇高精神的解释作为自己解放的前提。由于复调产生于严苛的社会环境,故它不具有东方相对自由的艺术氛围,其发展方向受到严格的限制,或者说它是在一种权力的监控下争取自己的权利,这决定了它具有严谨逻辑的形式意志。西方复调音乐的发展道路就是一场权力的角逐和精神碰撞的物化。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一次偶然的缘起,一个温馨的季节,我随缘而至去了马蹄寺上观音洞。  马蹄寺-位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因传说中的天马下凡在此饮水时一蹄落在了这里的一块岩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传说中的马蹄印迹现存于普光寺马蹄殿内,成为镇寺之宝。  虽然我也观赏过法名寺、大佛寺、哲蚌寺以及普陀山等名寺,但是这里藏汉民族憨厚朴实的民风、偶尔遇到的来自异土他乡的信徒,没有贫富高低的门槛设置以及现实生活中
期刊
种植需要等待,教育教学更需要耐心等待。因为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不可急躁,都需要精心把握,慢慢等待。从候课到提问,再到小组合作以及订正错题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等待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成长和进步。  庄稼,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漫长的等待,慢慢等待发芽、拔节、开花、结果、成熟,最后才能收获喜人的硕果。种植如此,教书育人更是如此。肖川博士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提出了新时期教
期刊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那是因为世界从未融入过理性的思考。直至此时此刻,我们都不应忘记马克思的人生格言:“怀疑一切”。  希腊有句谚语“最困难的事是认清自己”,何况是在众声喧嚣,纷繁复杂的大时代。我常常忍不住怀疑,凝视着日复一日的高中生活。在时光的打磨下,我似乎成为了“心态平和”的成熟应试者,可我却渐渐失去了本应尽情释放的喜怒哀乐,就像一部无法思考的机器。当我煎熬地度过每一天时,我不禁驻足,久
期刊
苦楝树,一般家庭是不种的。尽管它的叶葱葱郁郁、花浅紫淡红,一开便是俩月,但一到冬天就失魂落魄,直到春天才会略有起色,因此常常被人避之,少有人待见。但在我的老家,庭院里却栽着一棵。  老家的庭院,在胡同深处。胡同自不必多说,几家四合院背靠背,留下的那条狭窄的通道便是胡同。在农村,胡同里的几家人大都同族,或者同姓,即便不同族也不同姓,但上溯几代也是至親,因而胡同大都很浅。但我家的胡同却很长、很窄,像是
期刊
人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在我的手中就有拿过来就可以为己所用的“他山之玉”,何乐而不为?  我说的这块“玉”,在瑞士叫作时间银行。  何为时间银行?先请听我讲个故事:Keller先生是一个酷爱大自然的男士,家本在灯红酒绿的苏黎士,但人却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阿尔卑斯山中。由于喜爱这里为数不多的大角山羊,便自愿成了保护它们的志愿者。二十多年来,他每天都会带上心爱的黑背狼犬,帽沿上插上一支洁白的雪绒
期刊
莫言在我国文学领域享誉盛名。利用笔墨,莫言为读者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有的执著爱情、有的守护亲情,还有的迫切渴望自由。苦难的生活没有彻底击垮那些女性,反而成为她们成功路上一次次加冕般的洗礼。本文围绕莫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心理展开,从四个角度对之进行了剖析,希望能够为读者理解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提供帮助。  莫言是一位男性作家,因而与女性作家不同,他擅长用独特的视角及笔墨描写女性世界,刻画典型的女
期刊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一部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其中的女主角海斯特·白兰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她不同于一般浪漫主义小说的女主人公的“纯洁无瑕”,白兰一出来就是一个“通奸犯”。小说不觉使读者往女性现世的境遇与困境去靠。本文就从女性主义文学十个问题中的三个入手,同时联系如西蒙娜·波伏娃、费尔史东以及弗吉尼亚·伍尔夫等女性主义者的观点和论述,来分析《红字》中对女性主义的体现。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
期刊
美感是人们最大的内驱力,超功利的美感状态是人最优的创造状态。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人的智力活动中,想象力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黑格尔所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力”,这意味着舞蹈与想象之间有着美妙而神秘的联系。  舞蹈教育长期以来以传授技艺和模仿展示为主。20世纪现代舞兴起以来,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探索、研究和发展,改变了舞蹈的地位和理念。在崭新的舞蹈理念支配下,
期刊
艺术的基本品格是审美,但审美并不等同于审美即是美的传统艺术理解。现代艺术中许多作品的品格不是美,而是荒诞、怪诞,甚至丑。现代先锋派艺术作品中就不乏以丑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画面怪诞,形象丑恶,虽然这样的艺术作品从表面上谈不上美,但其具有可审美性。即丑经过审美化的处理,使丑的艺术品具有了审美对象的特质。  以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为例,毕加索精心处理了画面本身的丑,使得这一艺术形象
期刊
《耶路撒冷》是一部由城市之旅上升为寻找信仰之旅的精神之书,徐则臣以“70后”主人公为写作中心,在花街、北京的城市切换中审视离乡与归乡主题,“耶路撒冷”作为“缺席”的在场者,是精神隐喻的象征,小说采用了“复调”的艺术手法。内容表达的多义性、写作空间的多样性让整部小说具有厚重感与层次感,展现出了新的文学表达风格。  《耶路撒冷》是一部内容丰厚、艺术匠心、意味绵长的小说,讲述了70后的一群人初平阳、舒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