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对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个性化学习为特征的课程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说明重构课程教育模式下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必要性。并对基于课程教育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进行需求分析。最后提出课程教育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设计思想。
【關键词】课程教育 ; 计算思维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
【基金项目】毕节学院重点教改项目“基于计算思维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30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8-01
当前我们正处于大数据、知识碎片化的个性化学习时代。MOOCs(慕课)学习、移动学习、微学习(微课、微信、微博、微电影)、翻转课堂等,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1]逐渐形成。单一封闭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将被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课程教育模式所替代。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既是绝好的相遇,同时更是严峻的挑战。首当其冲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与课程教育模式配套的教材开发问题。本文,我们主要研究并构建基于课程教育模式下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一、重构课程教育模式下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成因
(一)课程教育概念
我们提出课程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而言的,是信息技术及网络纵深普及、自主学习泛化大背景下所催生的高等教育及教学模式,是体现人文、注重学生个性及全面发展的基于素质教育模式的全新概念。
(二)课程教育的内涵解析
课程教育由“课内”与“课外”两部分组成。课内主要将传统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传授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2]”,课内与课外各施其职、相互联动,形成课程教育活动的整体。课内主要执行形成性、相对性等重要评价机制,“把以‘教授知识为主’、教师‘独白’的课内教学行为转变为通过各种机制和策略不断唤醒、激励及鞭策学生的课外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向着持久的、有序的、更深层次的目标迈进;使课内成为学生知识强化、内化、重组、自我展示和全面发展的舞台。”显然,课外自主学习内容及任务必需受到课程教育目标及课内激励评价机制的规定及检验,但怎样学习及什么时间学习?却由学习者自行决定。
课程教育模式是课内激励教学机制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完美融合和相互统一。课内主要运行激励机制,通过评价的正确导向和激励功能,不断唤醒学习者的学习意识、鞭策其学习责任、激发其学习潜质,培养其课外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知识、构建能力、提升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课程教育(即素质教育)目标。
(三)在课程教育模式下重构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成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及职业性技能型院校三类。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理论人才,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教材是学科课程知识的载体,是课程教育模式中教师“课内”知识点拔、“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准及依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开展课程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除了教师与学生之外最主要的要素之一。但是,目前适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很少。特别是对于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新模式来说,需要适合教师“课内”知识点拔与评价,同时需要适合学习者“课外”自主学习的立体多元化教材。同时满足课程教育模式下不同主体角色和各种学习情景需要的教材,有待课程教育优秀实施者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开发,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
二、基于课程教育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需求分析
(一)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应用计算机处理生活及工作中常规问题的思维、技术和能力条件下,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要注重体现“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操作技能为本位,以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特点。
(二)教材应体现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
图灵奖获得者Edsger Dijkstra说:“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说明了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时,计算思维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育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设计
(一)教材整体风格设计
第一,注重直观展示。在无论是概念及原理等抽象理论的内涵揭示,或是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介绍,都尽可能使用图标及图文结合直观表达,必要时还可用流程图表示问题解决步骤、工作原理或操作流程等。使用可视化技术表述的准则是使复杂变简单、使抽象变具体。注重对重要知识的强调,对操作要领的高度归纳和概括。
第二,注重多元要求。拟编者应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构思和编写,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要求。“注重中间,兼顾两端”。编写层次上应按照“基础知识→综合应用→拓展延伸”的秩序来构思设计,使教材无论从整体,或是具体到章节,都有清晰的层次结构脉络,从而更加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习。
(二)实验教材的编写
实验教材展现的是学生具体的实验任务。在设计每个实验任务时,仍然要按照较完整的、可实现的思维为导向,以直观的操作过程来完成。就每章实验而言,应体现基础实验、提高实验、综合实验,以及构造性实验,分别对应着学生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每个实验任务而言,应包括任务知识点、实验目标及要求、实验方法及技能点拨,以及实验小结等环节。
如果说,基本方法与过程、基本技能、综合应用,三者体现的是计算机操作技术本位的核心内涵,那么,构造性实验所体现的正是计算思维的灵魂。因此,在每章的构造性实验版块,我们都力争设计一个体现“探索构造”的任务或实例。例如:
在第1章:设计“我的PC我做主”,让学生切实调查后写出自己的PC配置设计方案;
在第2章:设计“操作系统探索之旅”,从0与1开始探索操作系统的原理;
在第3章:设计“电子报刊的设计与创作”;
在第4章:设计“用Excel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28(2):48-54.
[2]余廷忠,管嫄,彭佩.网络支持下的偏远地区大学教学改革平台构建—以毕节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99-101.
作者简介:余廷忠(1965-),男,贵州大方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教法、可视媒体技术及应用。
【關键词】课程教育 ; 计算思维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
【基金项目】毕节学院重点教改项目“基于计算思维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201300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8-01
当前我们正处于大数据、知识碎片化的个性化学习时代。MOOCs(慕课)学习、移动学习、微学习(微课、微信、微博、微电影)、翻转课堂等,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1]逐渐形成。单一封闭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将被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课程教育模式所替代。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既是绝好的相遇,同时更是严峻的挑战。首当其冲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与课程教育模式配套的教材开发问题。本文,我们主要研究并构建基于课程教育模式下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一、重构课程教育模式下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成因
(一)课程教育概念
我们提出课程教育概念,是针对传统的课程教学而言的,是信息技术及网络纵深普及、自主学习泛化大背景下所催生的高等教育及教学模式,是体现人文、注重学生个性及全面发展的基于素质教育模式的全新概念。
(二)课程教育的内涵解析
课程教育由“课内”与“课外”两部分组成。课内主要将传统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传授知识’从课内迁移到课外[2]”,课内与课外各施其职、相互联动,形成课程教育活动的整体。课内主要执行形成性、相对性等重要评价机制,“把以‘教授知识为主’、教师‘独白’的课内教学行为转变为通过各种机制和策略不断唤醒、激励及鞭策学生的课外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不断向着持久的、有序的、更深层次的目标迈进;使课内成为学生知识强化、内化、重组、自我展示和全面发展的舞台。”显然,课外自主学习内容及任务必需受到课程教育目标及课内激励评价机制的规定及检验,但怎样学习及什么时间学习?却由学习者自行决定。
课程教育模式是课内激励教学机制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完美融合和相互统一。课内主要运行激励机制,通过评价的正确导向和激励功能,不断唤醒学习者的学习意识、鞭策其学习责任、激发其学习潜质,培养其课外学习的良好习惯和综合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知识、构建能力、提升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课程教育(即素质教育)目标。
(三)在课程教育模式下重构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成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及职业性技能型院校三类。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理论人才,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从理论到实践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教材是学科课程知识的载体,是课程教育模式中教师“课内”知识点拔、“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标准及依据,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是开展课程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除了教师与学生之外最主要的要素之一。但是,目前适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很少。特别是对于应用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新模式来说,需要适合教师“课内”知识点拔与评价,同时需要适合学习者“课外”自主学习的立体多元化教材。同时满足课程教育模式下不同主体角色和各种学习情景需要的教材,有待课程教育优秀实施者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和开发,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
二、基于课程教育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需求分析
(一)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能够应用计算机处理生活及工作中常规问题的思维、技术和能力条件下,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应用技术人才。因此,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要注重体现“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操作技能为本位,以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特点。
(二)教材应体现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
图灵奖获得者Edsger Dijkstra说:“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能力。”说明了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应用时,计算思维的重要性。
三、课程教育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设计
(一)教材整体风格设计
第一,注重直观展示。在无论是概念及原理等抽象理论的内涵揭示,或是操作性的知识与技能介绍,都尽可能使用图标及图文结合直观表达,必要时还可用流程图表示问题解决步骤、工作原理或操作流程等。使用可视化技术表述的准则是使复杂变简单、使抽象变具体。注重对重要知识的强调,对操作要领的高度归纳和概括。
第二,注重多元要求。拟编者应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构思和编写,应当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要求。“注重中间,兼顾两端”。编写层次上应按照“基础知识→综合应用→拓展延伸”的秩序来构思设计,使教材无论从整体,或是具体到章节,都有清晰的层次结构脉络,从而更加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学习。
(二)实验教材的编写
实验教材展现的是学生具体的实验任务。在设计每个实验任务时,仍然要按照较完整的、可实现的思维为导向,以直观的操作过程来完成。就每章实验而言,应体现基础实验、提高实验、综合实验,以及构造性实验,分别对应着学生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每个实验任务而言,应包括任务知识点、实验目标及要求、实验方法及技能点拨,以及实验小结等环节。
如果说,基本方法与过程、基本技能、综合应用,三者体现的是计算机操作技术本位的核心内涵,那么,构造性实验所体现的正是计算思维的灵魂。因此,在每章的构造性实验版块,我们都力争设计一个体现“探索构造”的任务或实例。例如:
在第1章:设计“我的PC我做主”,让学生切实调查后写出自己的PC配置设计方案;
在第2章:设计“操作系统探索之旅”,从0与1开始探索操作系统的原理;
在第3章:设计“电子报刊的设计与创作”;
在第4章:设计“用Excel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28(2):48-54.
[2]余廷忠,管嫄,彭佩.网络支持下的偏远地区大学教学改革平台构建—以毕节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10):99-101.
作者简介:余廷忠(1965-),男,贵州大方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教法、可视媒体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