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其特殊性就在于其所涉及的知识点,不仅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且同自然科学也有着密切往来,同数学、化学知识点均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正是如此,使之成为初高中阶段一个重要学科.近些年来,伴随教学改革的发展,关于初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友好衔接问题,也日渐引起了关注,而如何做好各知识点学习的衔接问题,就成为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所在.
1注意知识点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应以初中相关知识为基点,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应用初中知识点梳理、复习入手,引出高中知识点,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如关于“弹力”,这一内容在初中阶段其实有过一些定性论述,加之学生对拉力与压力等知识较熟悉,故教学中,教师就可由此入手,分析拉力、压力与支持力产生的原因,更为直观地向学生论述这些力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出接下来要学到的“形变”概念,这样一来,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还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兴趣与注意力,从而便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2注意思维的衔接
受力分析是学好初高中力学知识的基础所在,在教材中,将力定义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需向学生强调力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物体,进而通过反复举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何为受力物体,何为施力物体;同时,在教材中提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基于此,教师就可适当补充一个知识点,即“有一个作用力,必然会有一个反作用力”,进而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在一条直线上,仅仅只是互换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而已”,从而为后期所学到的“二力平衡”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中“牛顿第三定律”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故在“受力分析”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中,一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遵循以下顺序展开学习:(1)了解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明确物体首先受重力作用;(3)具体分析与之接触的物体对其所施加的作用力有哪些?
例1假设一盏电灯吊在天花板上处于静止状态,那么,下列几种描述中,哪一个属于平衡力?
A.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B.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灯的拉力
C.电线对灯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
D.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
对于这道题目,首先需对其展开受力分析,即分析电线与灯所受到的力,其中,在分析电灯受力情况的时候,需将其看成一受力物体,不可分析其对其它物体所产生的作用力,要分析出其所受重力,得出电线为其接触物,并得出其还受到了电线对其的拉力作用;接着分析电线受力情况,即将其看成受力物体,同样分析其受重力与接触物,得出对电灯的拉力作用,故最后得出答案为C.
3注意解题方法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在利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多涉及到了“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与“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两个知识点,而这两个知识点虽说是从初中物理知识延伸而来,但是,若仅利用这两个知识点就让学生明白“力与运动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
例2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D.不受力
这是某年的一道中考题,得分率仅有的46.69%,且选“C”的学生尽达31.73%,可见,在初中阶段,关于力运动知识点在概念与规律上均存在着错误思维定势,无法结合物体运动情况来分析其受力情况,而这也是初高中物理教学在“力的知识”教学上存在的一个问题.
基于此,在初中“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点学习中,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该知识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而增加两知识点,即“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与“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有关该知识点的学习.一般来说,对于力学问题分析,“明确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结合状态分析——求得力关系”是其一个基本的学习办法,若将其用在例2求解中,答案显而易见.具体为:对于这道题目,首先明确人是主要研究对象,人的状态为匀速,故人在水平方向上,要不受平衡力,要不不受力,对于选择“C”的学生,就可引导其反向思维,“倘若一个仅受汽车对其施加的牵引力的话,人会处于匀速状态吗?”在这里,因无法寻到能同“这个牵引力”保持平衡的另一力,故可以说“这个牵引力”并不存在,答案不成立.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点中物体始终是处于“平衡状态”,这也是初中学好物理需掌握的最基本一点,即重点研究物体“平衡状态”,但是高中相关知识点学习中,物体大多处于“不平衡状态”,难度更大,这时,教师就需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有相关性的,高中知识点虽比较难,但其解题方法同初中的其实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当然,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显然不止于此,本文以“力学知识”为例,简要论述了三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从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情况、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探究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以更好地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本文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教育硕士】
1注意知识点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应以初中相关知识为基点,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应用初中知识点梳理、复习入手,引出高中知识点,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如关于“弹力”,这一内容在初中阶段其实有过一些定性论述,加之学生对拉力与压力等知识较熟悉,故教学中,教师就可由此入手,分析拉力、压力与支持力产生的原因,更为直观地向学生论述这些力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出接下来要学到的“形变”概念,这样一来,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还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兴趣与注意力,从而便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2注意思维的衔接
受力分析是学好初高中力学知识的基础所在,在教材中,将力定义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需向学生强调力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物体,进而通过反复举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何为受力物体,何为施力物体;同时,在教材中提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基于此,教师就可适当补充一个知识点,即“有一个作用力,必然会有一个反作用力”,进而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在一条直线上,仅仅只是互换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而已”,从而为后期所学到的“二力平衡”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中“牛顿第三定律”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故在“受力分析”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中,一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遵循以下顺序展开学习:(1)了解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明确物体首先受重力作用;(3)具体分析与之接触的物体对其所施加的作用力有哪些?
例1假设一盏电灯吊在天花板上处于静止状态,那么,下列几种描述中,哪一个属于平衡力?
A.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B.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灯的拉力
C.电线对灯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
D.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
对于这道题目,首先需对其展开受力分析,即分析电线与灯所受到的力,其中,在分析电灯受力情况的时候,需将其看成一受力物体,不可分析其对其它物体所产生的作用力,要分析出其所受重力,得出电线为其接触物,并得出其还受到了电线对其的拉力作用;接着分析电线受力情况,即将其看成受力物体,同样分析其受重力与接触物,得出对电灯的拉力作用,故最后得出答案为C.
3注意解题方法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在利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多涉及到了“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与“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两个知识点,而这两个知识点虽说是从初中物理知识延伸而来,但是,若仅利用这两个知识点就让学生明白“力与运动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
例2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D.不受力
这是某年的一道中考题,得分率仅有的46.69%,且选“C”的学生尽达31.73%,可见,在初中阶段,关于力运动知识点在概念与规律上均存在着错误思维定势,无法结合物体运动情况来分析其受力情况,而这也是初高中物理教学在“力的知识”教学上存在的一个问题.
基于此,在初中“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点学习中,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该知识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而增加两知识点,即“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与“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有关该知识点的学习.一般来说,对于力学问题分析,“明确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结合状态分析——求得力关系”是其一个基本的学习办法,若将其用在例2求解中,答案显而易见.具体为:对于这道题目,首先明确人是主要研究对象,人的状态为匀速,故人在水平方向上,要不受平衡力,要不不受力,对于选择“C”的学生,就可引导其反向思维,“倘若一个仅受汽车对其施加的牵引力的话,人会处于匀速状态吗?”在这里,因无法寻到能同“这个牵引力”保持平衡的另一力,故可以说“这个牵引力”并不存在,答案不成立.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点中物体始终是处于“平衡状态”,这也是初中学好物理需掌握的最基本一点,即重点研究物体“平衡状态”,但是高中相关知识点学习中,物体大多处于“不平衡状态”,难度更大,这时,教师就需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有相关性的,高中知识点虽比较难,但其解题方法同初中的其实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当然,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显然不止于此,本文以“力学知识”为例,简要论述了三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从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情况、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探究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以更好地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本文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