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教学探析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baobao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其特殊性就在于其所涉及的知识点,不仅同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且同自然科学也有着密切往来,同数学、化学知识点均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也正是如此,使之成为初高中阶段一个重要学科.近些年来,伴随教学改革的发展,关于初高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友好衔接问题,也日渐引起了关注,而如何做好各知识点学习的衔接问题,就成为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所在.
  1注意知识点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应以初中相关知识为基点,循序渐进展开教学,应用初中知识点梳理、复习入手,引出高中知识点,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如关于“弹力”,这一内容在初中阶段其实有过一些定性论述,加之学生对拉力与压力等知识较熟悉,故教学中,教师就可由此入手,分析拉力、压力与支持力产生的原因,更为直观地向学生论述这些力产生的原因,进而引出接下来要学到的“形变”概念,这样一来,不仅可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还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兴趣与注意力,从而便于教学的顺利展开.
  2注意思维的衔接
  受力分析是学好初高中力学知识的基础所在,在教材中,将力定义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需向学生强调力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物体,进而通过反复举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何为受力物体,何为施力物体;同时,在教材中提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基于此,教师就可适当补充一个知识点,即“有一个作用力,必然会有一个反作用力”,进而通过例子让学生了解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力在一条直线上,仅仅只是互换了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而已”,从而为后期所学到的“二力平衡”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高中“牛顿第三定律”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故在“受力分析”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实践中,一开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遵循以下顺序展开学习:(1)了解研究对象——受力物体;(2)明确物体首先受重力作用;(3)具体分析与之接触的物体对其所施加的作用力有哪些?
  例1假设一盏电灯吊在天花板上处于静止状态,那么,下列几种描述中,哪一个属于平衡力?
  A.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B.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电线对灯的拉力
  C.电线对灯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
  D.灯对电线的拉力与灯受到的重力
  对于这道题目,首先需对其展开受力分析,即分析电线与灯所受到的力,其中,在分析电灯受力情况的时候,需将其看成一受力物体,不可分析其对其它物体所产生的作用力,要分析出其所受重力,得出电线为其接触物,并得出其还受到了电线对其的拉力作用;接着分析电线受力情况,即将其看成受力物体,同样分析其受重力与接触物,得出对电灯的拉力作用,故最后得出答案为C.
  3注意解题方法的衔接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在利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多涉及到了“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与“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两个知识点,而这两个知识点虽说是从初中物理知识延伸而来,但是,若仅利用这两个知识点就让学生明白“力与运动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够的.
  例2公共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站在车里的人在水平方向上
  A.受到向前的摩擦力B.受到向后的摩擦力
  C.受到汽车对它的牵引力D.不受力
  这是某年的一道中考题,得分率仅有的46.69%,且选“C”的学生尽达31.73%,可见,在初中阶段,关于力运动知识点在概念与规律上均存在着错误思维定势,无法结合物体运动情况来分析其受力情况,而这也是初高中物理教学在“力的知识”教学上存在的一个问题.
  基于此,在初中“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点学习中,教师就应该考虑到该知识点初高中衔接问题,进而增加两知识点,即“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与“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有关该知识点的学习.一般来说,对于力学问题分析,“明确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结合状态分析——求得力关系”是其一个基本的学习办法,若将其用在例2求解中,答案显而易见.具体为:对于这道题目,首先明确人是主要研究对象,人的状态为匀速,故人在水平方向上,要不受平衡力,要不不受力,对于选择“C”的学生,就可引导其反向思维,“倘若一个仅受汽车对其施加的牵引力的话,人会处于匀速状态吗?”在这里,因无法寻到能同“这个牵引力”保持平衡的另一力,故可以说“这个牵引力”并不存在,答案不成立.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所学知识点中物体始终是处于“平衡状态”,这也是初中学好物理需掌握的最基本一点,即重点研究物体“平衡状态”,但是高中相关知识点学习中,物体大多处于“不平衡状态”,难度更大,这时,教师就需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有相关性的,高中知识点虽比较难,但其解题方法同初中的其实是一样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当然,关于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显然不止于此,本文以“力学知识”为例,简要论述了三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注意从学生的心理与认知情况、教学方法运用、实验探究等方面入手,更好地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以更好地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本文作者为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教育硕士】
其他文献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4)使用温度计测温度.  1.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体会对温度进行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学生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的教学。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学生获得的进步越多,教学就越有效。从“有效教学”的定义可看出,与新课程所要求的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是一致的。  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大的进步?我想,通过多样式评价,如:与学生的交流,课前、课上的测试、课上的反映,了解学生关于新课内容的学习起点、思维难点等,并以此作为评价后的证据,指导并调整我们的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借助各种现象或仪器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物理原理、规律,让复杂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这样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创建一个好的开始.正因为实验教学如此重要,所以,如何做好物理实验教学是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1实验教学延续传统观念,老师讲实验,学生听和看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实践应用的能力.物理实验可以说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物理知识,同时物理知识也是实验成功的支撑,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采用实验教学的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感官上对学生进行刺激,提高教学的质
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之下,教学方式日益丰富,学生活动日益频繁.笔者以为这是教学的一种进步,但与此同时应当看到,形式的进步不能脱离思想的坚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自主性学习,它指学生自我获取知识与方法的认知活动,其中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自主探究、自主构建、自主扩展是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课后自主性学习,它指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对课程有关知识与方法进行深层次的认知活动.具体目标要求为:贯通对原有知识与方法的认识;扩展并丰富对原有知识与方法的认知结构;在原有知识与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获取新知识与新方法.本文就初中物理课程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课后自主性学习,谈谈
物理是高中生学习的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问题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对物理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与物理思想的培养.问题式教学为师生多维互动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可能.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推进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任课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1 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1 高中物理教学的
期刊
如何利用好物理实验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他们理解物理概念、物理原理呢?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1生活实例,激发兴趣  在上《磁体和磁场》一节内容时,笔者出示了如图1所示的写字板,演示磁力笔和磁力板擦相互配合写字和清除字迹的过程,请同学思考原理.很多学生小时候都用过写字板,觉得很亲切,但就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老师的话勾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为了知道其中的奥秘,接下来的课程中同学们异常投入
近几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及与之相适应的传统教学模式显得越来越呆板和僵化,因此打造历史高效课堂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打造历史高效课堂呢? 对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