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鸥迁徙启示录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鸥鸟总是在江河湖海的湿润环境下生存。1929年,有人却在干旱的内蒙古高原发现了一种鸥鸟,难以归入已知鸥类,就被取名为遗鸥(RELICTGULL),意指它是遗漏之鸥,失落之鸟。有人觉得应该把它划为一个独立的新种;有人觉得依据不足,身份含糊,甚至认为是棕头鸥与其它鸥类的杂交种。它到底有没有独立的身份?科学家争论不已。
  直到20世纪70年代,鸟类学家们搜集到了更多的可信证据,认为它的确是一个独立的物种。当遗鸥之谜揭开时,人们发现它已是世界上严重濒危的鸟类,全球遗鸥数量大约不足两万只。当时认为遗鸥在中国只有零星分布。1985年,我国将遗鸥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单。
  1990年春夏之交,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的鸟类专家们来到鄂尔多斯高原,寻找遗鸥的踪迹。湿地是各种鸥鸟喜欢的活动空间,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是当时鄂尔多斯高原上最大的湖泊湿地。这一天,专家们看到湖中小岛上成群活动的鸟类有鸥鸟的特点。透过高倍望远镜,清晰辨认出,小岛上的疑似鸥鸟正是传说中的遗鸥。
  亲历考察的鸟类学家何芬奇说,湖心岛在离陆地几百米远的水面上,面积大概有1万平方米~2万平方米。遗鸥每年4月初开始大量飞来,5月开始做巢,6月幼鸟孵化出来,再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幼鸟就会飞了,遗鸥在这里完成整个繁殖过程。
  专家们登上小岛,对鸟巢逐个清点,发现了581个遗鸥窝巢。按照每个窝巢必有一对成鸟计算,意味着这里有将近1200只遗鸥在活动,完全够得上一个独立的繁殖种群。这是个令人震惊而兴奋的发现。因为当时估计全球遗鸥总数不足5000只,分属三个种群:哈萨克斯坦的中亚种群、俄罗斯的远东种群,以及数量最少的蒙古境内的南戈壁种群。而这一发现证实了还有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种群。
  鄂尔多斯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虽然碱性较高,但水质不错。这里有多种鱼类生存,也有不少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动物。环境适宜,食物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不仅吸引了世界珍稀的遗鸥来这里繁衍生息,也吸引了大量白天鹅、灰鹤、豆雁等多种水禽在这里驻足安家。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显示出丰厚的生物承载力和生物多样性。
  鄂尔多斯环境属于高原荒漠——半荒漠生态条件, 但只要有足够的水,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这样的湿地就能够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让众多水禽在这里安家繁殖,或在迁徙途中歇脚。这里因为有了遗鸥和其它诸多湿地生物而呈现出勃勃生机。
  1990年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发现较大遗鸥种群后,国家林业部门和地方各级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为保护遗鸥及其繁殖地,在鄂尔多斯相继规划和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区级和国家级的遗鸥自然保护区。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的推荐评判标准,以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为中心的鄂尔多斯高原荒漠型湖泊群,因其对遗鸥鄂尔多斯种群的承载力、对迁徙季节过往水禽的容纳力及其由此而体现出的生态上的独特性,2002年初,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指定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全球第1148号国际重要湿地。这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处以保护遗鸥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目的的国际重要湿地。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遗鸥群体在鄂尔多斯高原湿地迅速扩大,由不足2000只攀升到90年代末期的7000余只,成为遗鸥全球种群的最大家族。这都是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1万多平方米的湖心小岛上实现的。
  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初,遗鸥们就随着春风北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是它们的理想家园。虽然这里也有其它水禽混居,但遗鸥是这片水域中数量最多的种群,它们占据了湖中小岛的中心位置,衔草做巢,生儿育女。遗鸥虽然聚群活动,但它们崇尚一夫一妻制,无论是多年夫妻,还是新婚燕尔,在交配前总会呢喃细语,或引吭高歌,表达自己的爱慕之心。
  遗鸥对生态环境的选择极为苛刻,它们繁殖必须在远离湖岸的小岛上完成。
  但是,从21世纪初开始,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里的湖心岛因为持续干旱,离湖岸的距离越来越近,也许是因为安全感受到威胁,岛上孵卵的遗鸥情绪开始发生变化,昔日悠闲的样子不见了,而是脖颈高挺,张嘴瞭望,甚至难以安心孵卵,导致孵化率下降,大量幼鸟不能破壳出生。孵化出来的幼鸟,也会因为成鸟无心喂养而死亡。
  鄂尔多斯高原因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里的湖心岛终因持续干旱而跟陆地相连,成为半岛。安家条件苛刻的遗鸥繁殖量逐年递减,其它水禽停留的数量也呈减少趋势。
  水面缩小而导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这里的水为什么变少了呢?
  鄂尔多斯市气象局副总工张占清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的水面比较大。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世界气候变暖,鄂尔多斯地区温度升高,大气的蒸发量增加,由此带来湿地保护区水面逐渐缩小。尤其近十多年,年降水量大概每年以5毫米~10毫米的速度在减少。
  鄂尔多斯高原原本就降水很少,气候变暖更加剧了这里的干旱。1998年以前,水面是10平方公里,遗鸥的数量达到1.6万多只,从1999年开始,湿地开始慢慢萎缩。
  湖心岛因为持续干旱而成为半岛,谨小慎微的遗鸥是不会选择半岛为家的,遗鸥不得不放弃这个曾经给予它幸福和快乐的地方而背井离乡。但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的遗鸥又飞到哪里去了呢?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大大小小的湖泊有上千个,哪里是遗鸥的安家之所?
  带着疑虑和担忧,遗鸥研究专家来到距离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200多公里的红碱淖,这是黄土高原上陕西境内的一个湖泊,一个同在干旱地区的宝贵湿地。
  红碱淖的“淖”是蒙古语,意思是大水塘或湖泊。红碱淖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鄂尔多斯草原的交汇地带。据文献记载,清代光绪年间,红碱淖一带还是一片沼泽地。1927年~1938年的十余年间,降雨量增加,洼地积水成湖。1969年红碱淖水面达到10.5万亩,红碱淖发育成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由此形成了一片生物种类多样的湿地。
  陕西神木县红碱淖风景名胜管委会主任杨凤鸣说,从2001年到现在,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每年大概有2万多只遗鸥在这里生衍繁殖。在孵化期间,岛上全部都是遗鸥,很壮观、漂亮。为给它们创造一种良好的生存环境,近几年我们采取了不少措施,对遗鸥进行保护,特别是在遗鸥繁殖期间,禁止任何人到鸟岛上对它们进行干扰。
  从2001年开始,持续的干旱使红碱淖的水位下降,湖中逐渐形成了四个岛屿,成了今天遗鸥的栖繁之地。
  遗鸥一般产1枚~3枚卵,偶尔也有4枚,到了五月下旬,大部分遗鸥进入孵化期,整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鄂尔多斯高原夏季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地表温度可以达到40℃以上,孵化所需要的恒温使遗鸥只能半蹲着身子遮挡阳光的直射,同时达到透风的目的。为了小鸟的成功孵化,遗鸥夫妻只能轮流趴窝,忍受烈日下的饥饿和干渴。
  孵化期满,小遗鸥终于破壳而出。三天后,小遗鸥站起来了,第四五天就可以尝试着走步了。从四五日到10日这5天的时间里,小遗鸥是最好动的,也是最危险的。当身上开始长出褐色斑点,羽毛也逐渐形成的时候,小遗鸥出生满10天了,这表明它已经度过5天危险期。
  2001年陕北红碱淖湿地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后,这里遗鸥繁殖数量由2001年的87巢增加到2007年的5036巢,平均窝卵数2.33个,孵化率达到96%,幼鸟存活率90%,雏鸟返回率40%,是全球遗鸥繁殖水平的新纪录。
  红碱淖盛产鲤鱼、鲫鱼、鲢鱼、大银鱼、草鱼、鲫鱼等十多种淡水鱼类,以及诸多水生物。正是这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充足的食物源,对遗鸥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目前,全球90%的遗鸥集聚在红碱淖。
  当我们为美丽的遗鸥庆幸的同时,一种担忧也时刻萦绕在心中,那就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与红碱淖处在相同的纬度上,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难道就不会影响红碱淖吗?一旦红碱淖也步了阿拉善湾海子的后尘,遗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从2004年开始,陕西气象局和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开展了对红碱淖的连续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红碱淖水体覆盖面积在急剧减少,红碱淖水位每年以20厘米的速度下降,湖泊整体呈现“缩水”趋势,水面从10万亩减少到了不足7万亩,年均缩水约3000亩。
  与鄂尔多斯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一样,气候干旱,水源严重不足的问题也在威胁着红碱淖。
  红碱淖要留住遗鸥,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留住红碱淖里的水。
  相同的努力在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也在进行。当地加大保护措施的力度,千方百计为湿地存水,希望遗鸥早日归来。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林业局副局长边永正说,市政府专门召开会议研究湿地的恢复问题,对这块国际湿地采取了多种措施。这个保护区的湖水主要是靠四周降雨形成大的径流后形成湖面,它本身没有水源。它最大的来水,主要通过鸡沟河和沃尔突河两条大的河流,在下暴雨的时候聚集形成。1996年当地在鸡沟河的上游建起一条坝,阻止了向保护区补水。市委市政府知道这个情况后, 去年把坝全部拆除了。
  2009年深秋,曾经一度干涸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又出现了清波荡漾的景象,野外观察的专家说, 今年夏天,遗鸥又光顾了这里,秋风吹起的时候才离去。现在,其它候鸟依然把这里当成可靠的驿站。高雅的大天鹅、憨厚的豆雁、深沉的灰鹤,都是鄂尔多斯高原的尊贵客人,它们每年如期而至,给湿地保护者带来莫大的心灵安慰。
  从2006年到2009年,中央政府投入11亿元湿地保护资金,全国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湿地公园100多处、49.6%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37块湿地纳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湿地中心马广仁主任说,假如所有湿地生命都无家可归之时,人类无家可归的日子就不远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气候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我们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它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湿地环境和我们生存的世界正在受到威胁。当面对不能生存的环境时,遗鸥可以选择迁徙,而我们人类能逃避到哪里去呢?
其他文献
王树增 研究军事历史的纪实文学作家。为了探寻长征的原貌,他花费六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并且数度重走长征路,终于写成著名历史纪实文学作品《长征》。    红军艰难走过了茫茫草地,七千名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继续北上。在由四川进入甘肃的惟一通道腊子口时,红军的安危再一次经受了生死考验。  他们重新准备向北进发的时候,处境十分危急。第一,由于长时间徘徊在无人地带,缺少粮食,部队处于饥饿状态。经过了雪山、草地
期刊
在印度,恒河被看作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河流。按照印度教的说法,恒河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传说宇宙创世之初,恒河是流经天空的河川。有一年,大地干旱成灾,民众苦不堪言。当时的印度王不忍生灵涂炭,于是恳求神灵将天河之水赐给大地。天神满足了他的请求,恒河水从天而降。但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于是湿婆神来到了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居民得以安居
期刊
2004年的一天,为了准备即将开始的文物普查工作,浦城县文管所召开工作会议。会议进行一半时,所长陈寅龙接到一个令他吃惊的电话。文管员报告,管九村山下自然村的石公山上发现盗洞,陈寅龙立刻带领工作人员赶往事发现场。盗掘现场有个一米见方的盗洞。  由于发现及时,墓葬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考古队员首先对墓葬进行了钻探,根据夯土层判断,这座墓葬可能是汉代的。  随后,队员们又对墓葬周围进行了考察,发现了一些商
期刊
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玉器的制作无论数量或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时人们喜爱玉器的程度与现在相似,甚至比现在还热。      马未都: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馆长    紫禁城养心殿门口有一块大玉璧,乾隆每天都要看这个玉璧,叫面璧。在那里思过,检查自己做错了什么。一国之君,至高无上,还要天天思过。  清代玉的产地在新疆和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凡玉,贵重用者,尽出于阗。”于阗又称和阗,
期刊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来到延安,在宝塔山下、延河岸边,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如今,延安岁月已成为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年届八旬的金德崇老人,9岁去延安,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代。在他的书房里,到处都是关于延安的记忆。在延安度过的时光,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宝贵的经历。他珍藏的一个红色日记本,成了那段难忘日子的最好见证(图1)。  1941年元旦,延安中央医院的大夫们去给中央首长拜年,金德崇也跟着父
期刊
阿皮是南非阿多大象国家公园里的一头50多岁的母象,重达3500公斤,是一个野生非洲大象族群中的女家长和领导者。这个家族共有19头大象。为了深入了解野生非洲象的隐秘生活,科学家们用了两年的时间研制了一台大象摄像机。这是一款遥控式的摄像机,专门为野生非洲象量身制作的。  阿多大象国家公园是非洲最南端的大型猎物避难所之一。  公园内,无论是山坡还是深谷,都为许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非洲大象是公园中
期刊
大漠边缘,一座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雄伟壮观。不远的地方,还矗立着两座已经退役的发射塔架,一座把我国第一颗东方红卫星送入太空;另一座竖起过我国第一枚洲际导弹(图1)。      (1)酒泉发射场    1980年5月,代号“580”任务的洲际导弹,从这座塔架上腾空而起,飞向8000公里以外南太平洋海域。这次重大试验是一个新起点,我国国防科技从此迎来了新的腾飞。  1978年12
期刊
192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山东辛丘县龙山镇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龙山镇出土的陶器器壁薄,造型多样,秀美大方,是其他任何一个原始文化时期所望尘莫及的。这一切都源于快轮制陶术的发明(图1)。  但是,到了彩陶文化晚期,一旦使用陶轮,彩陶便迅速消失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制陶技术的提高为何反而使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的彩陶文明在史前时代就走向衰落了呢?      (1)原始文明时期的龙山陶器   
期刊
一个秋天的早晨,北京房山区蒲洼乡森水村的蜂农董祥亮被一阵嗡嗡声惊醒。打开房门,董祥梁大吃一惊,院子里群峰正在激烈交战,入侵蜜蜂铺天盖地,与他家的中华蜜蜂掐作一团。  蒲洼乡人几百年前就开始养蜜蜂了。这里百草茂盛,有充足的蜜源,自然环境很适合蜜蜂生长,所以养蜂是当地人的传统副业。但近年来蜜蜂频出问题,头天还好好的一箱蜂,第二天打扫蜂箱时却发现蜂王莫名其妙地死了。甚至出现蜜蜂和蜜蜂之间掐架的情况,损失
期刊
北京航天城,中国航天事业的大本营,一个承载飞天梦想的地方(图1)。      (1)北京航天城    中国在航天领域以及战略武器方面取得的成就,早已为世界所瞩目,而这一切都源自50年前那震古烁今的“两弹一星”工程,它创造的巨大影响为几代人铭记。  只是,如果我们把历史的画面倒回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段岁月,会发现这些似乎是那样遥不可及。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庄严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