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义”展览正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进行,人们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格局考究又令人匪夷所思的建筑工地:混凝土、石膏和夯土堆叠的裸露展台,木材与玻璃等建材搭建的模板,装置、模型、图纸以及多媒体等内容都着意呈现了近二十年来张永和与他带领的“非常建筑”事务所在建筑实践中的探索与努力。“可以说这是个回顾展,但也不完全是回顾,”张永和说,“展出的内容是我们一直以来,并且今天依然在进行的建筑实践研究。”
展览名“唯物主义/Materialism”是张永和的一个文字游戏。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到充斥当今中国社会的“物质主义”,再到作为建筑师最为关注的“材料主义”都隐含在这个指涉暧昧的标题中。从“形而上”的哲学到 “形而下”的材料,张永和用布满展厅的建造片段强调了材料的重要性,他说:“建筑师的工作更像工匠,每天要和材料打交道,还要创造性地与材料打交道。”
尤伦斯的门厅中央摆放着张永和曾在英国V&A博物馆展出过的 “塑与茶” 装置,它由中国停车场里人们司空见惯的植草格构建而成,构成一个供人们喝茶聊天的功能性空间。“这个材料对我来说,其实特别难看,但是它改变了我们对塑料的粗浅认识。这种材料很轻,受力平衡很好,还能百分之百回收,所以我愿意用它搭个东西。”张永和说,“这和建筑师遇到的很多处境相似,我们不会为了孤立的原因做一个设计,比如单纯因为它好看或难看。”
“没有物质的唯物主义是荒谬的,但是我想说,我们的努力除了物质,背后还有大文化计划。”从摸得着的材料开始,利用不同建材、各式模具,张永和呈现了“单车公寓”、“不理想城”、“无间造”、“无尽院”、“后窗”和 “圣人书房”6个不同主题,从建造的技术实验出发,延伸至建筑的各个面向:居住方式、城市化、建筑传统等等。
其中“无尽院”是张永和对中国建造传统的阐释。从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长大,他对庭院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在二分宅项目中,张永和用现代建筑语言回溯了有庭院的中国式居住,在建筑技法上采用先进的处理方式,理念上保留着对过往建筑传统的珍视。“小时候看自己家和别家的四合院,有大有小,高高低低的,我从来没觉得千篇一律是问题啊,为什么每个房子看起来都要不同?现代人有欲望表达自己的独立个性与存在感,但一定要用建筑来表达吗?我不理解这个必要性。”
“不理想城”的单元饱含了作为建筑师,张永和对现今中国城市规划的更多批判以及合理性建议。新旧北京的更替、冲突是他在各个场合都不免谈起的话题。“对城市的错误认识才导致了对城市格局极端的破坏。”他提出中国以往对文物与遗产的极端处理:要么直接拆掉,不存在便没有保护的问题;要么将其当作瓷器似的不让摸不让碰。“其实珍惜地小心地使用,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他说,“你看南锣鼓巷,不破坏旧环境,我们还是可以在其中享受现代的物质文明,老城完全可以容纳新生活。”
整场展览入口是一扇组合式大门,由中国三种开合方式的门组成,张永和将其称为“推拉折叠平开门”——建筑师自得其乐的游戏。他常常自称是“最不务正业”的建筑师,在这个以建筑为主要话题的展览上,餐具、首饰、艺术品等他在建筑之外的创作也不一而足。“通过这个展览,我想讲的不是一个建筑师该关注些什么,而是一个人可能具备的各种兴趣。我自己的兴趣,从来都离日常生活不远,做衣服、做茶具,我很想设计玩具,一定很有意思。”
聊到五花八门的兴趣,张永和说自己最近对中国清末的绘本很着迷。他期望更多中国建筑师对唾手可得的传统文化不要忽视。“中国建筑师对中国文化不是缺乏了解,而是缺乏自信,不愿意把中国的传统与历史作为工作参考的一部分,这使得他们的中国文化背景不能发挥作用。”张永和说,假如北京的建筑师组织一个京剧戏社,亲自排演京剧,他一定报名参加。
展览名“唯物主义/Materialism”是张永和的一个文字游戏。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到充斥当今中国社会的“物质主义”,再到作为建筑师最为关注的“材料主义”都隐含在这个指涉暧昧的标题中。从“形而上”的哲学到 “形而下”的材料,张永和用布满展厅的建造片段强调了材料的重要性,他说:“建筑师的工作更像工匠,每天要和材料打交道,还要创造性地与材料打交道。”
尤伦斯的门厅中央摆放着张永和曾在英国V&A博物馆展出过的 “塑与茶” 装置,它由中国停车场里人们司空见惯的植草格构建而成,构成一个供人们喝茶聊天的功能性空间。“这个材料对我来说,其实特别难看,但是它改变了我们对塑料的粗浅认识。这种材料很轻,受力平衡很好,还能百分之百回收,所以我愿意用它搭个东西。”张永和说,“这和建筑师遇到的很多处境相似,我们不会为了孤立的原因做一个设计,比如单纯因为它好看或难看。”
“没有物质的唯物主义是荒谬的,但是我想说,我们的努力除了物质,背后还有大文化计划。”从摸得着的材料开始,利用不同建材、各式模具,张永和呈现了“单车公寓”、“不理想城”、“无间造”、“无尽院”、“后窗”和 “圣人书房”6个不同主题,从建造的技术实验出发,延伸至建筑的各个面向:居住方式、城市化、建筑传统等等。
其中“无尽院”是张永和对中国建造传统的阐释。从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长大,他对庭院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在二分宅项目中,张永和用现代建筑语言回溯了有庭院的中国式居住,在建筑技法上采用先进的处理方式,理念上保留着对过往建筑传统的珍视。“小时候看自己家和别家的四合院,有大有小,高高低低的,我从来没觉得千篇一律是问题啊,为什么每个房子看起来都要不同?现代人有欲望表达自己的独立个性与存在感,但一定要用建筑来表达吗?我不理解这个必要性。”
“不理想城”的单元饱含了作为建筑师,张永和对现今中国城市规划的更多批判以及合理性建议。新旧北京的更替、冲突是他在各个场合都不免谈起的话题。“对城市的错误认识才导致了对城市格局极端的破坏。”他提出中国以往对文物与遗产的极端处理:要么直接拆掉,不存在便没有保护的问题;要么将其当作瓷器似的不让摸不让碰。“其实珍惜地小心地使用,才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他说,“你看南锣鼓巷,不破坏旧环境,我们还是可以在其中享受现代的物质文明,老城完全可以容纳新生活。”
整场展览入口是一扇组合式大门,由中国三种开合方式的门组成,张永和将其称为“推拉折叠平开门”——建筑师自得其乐的游戏。他常常自称是“最不务正业”的建筑师,在这个以建筑为主要话题的展览上,餐具、首饰、艺术品等他在建筑之外的创作也不一而足。“通过这个展览,我想讲的不是一个建筑师该关注些什么,而是一个人可能具备的各种兴趣。我自己的兴趣,从来都离日常生活不远,做衣服、做茶具,我很想设计玩具,一定很有意思。”
聊到五花八门的兴趣,张永和说自己最近对中国清末的绘本很着迷。他期望更多中国建筑师对唾手可得的传统文化不要忽视。“中国建筑师对中国文化不是缺乏了解,而是缺乏自信,不愿意把中国的传统与历史作为工作参考的一部分,这使得他们的中国文化背景不能发挥作用。”张永和说,假如北京的建筑师组织一个京剧戏社,亲自排演京剧,他一定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