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校为家”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以家为校”的故事却鲜闻罕见。南城县里塔镇渔良村南坑教学点,就办在曹丽华老师家里。35年来,她不离不弃,一直坚守家门口的教育。2014年9月,曹老师继荣获江西省十大“最美乡村教师”后,又荣膺全省十大“最美教师”称号。
■
1980年,17岁的曹丽华高中毕业后,只身来到了偏僻的小山村——南坑教学点,成了这里唯一的老师,也实现了她从小立志当一名教师的朴素梦想。
那时,乡里村里的经济非常困难,无力新建教室,南坑教学点设在村里的旧仓库里。仓库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曹老师为了不让学生上课淋雨,就隔三差五地请乡亲上房捡漏;冬天,呼啸的寒风从几个破洞里直灌进来,为了不让孩子挨冻,她总是想着法子把洞口堵住。就这样,曹丽华老师和她的学生在凄风冷雨中挺过了6年。
1986年,曹老师准备建新房,说服同是教师的丈夫把新房的地点选在两个村子之间。当时,村民一头雾水:新房建在两村之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有这样选“风水宝地”的吗?新房建成了,曹老师把20多个孩子连同课桌从旧仓库搬进了两间最好的房间里。村民们这才解开了心头的疙瘩:原来曹老师建新房是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好教室,同时又是为了另一个村子的孩子少走路,村民不由得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可是,她的亲朋好友却说:“你真傻,哪有拿自家新房当教室的?再说,建房欠下了一大笔债,你又不收租金,这是何苦呢?”想到孩子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念书,在雨天里戴着斗笠写字的情景,看到孩子们搬进新教室的开心劲儿,曹老师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面对亲朋好友的“好心”只是付之一笑。
2010年,因新农村建设需要,曹老师家的房子需要拆迁重建,她犯难了:孩子们没有教室怎么上课呢?于是,她又和丈夫商量,自己出钱在规划的宅基地上先建好两间教室,以解学生无教室上课之急。旧房子拆了,新房子还在建的那一年里,曹老师一大家子带着刚出生的孙子,借住在邻居家的车库里,那段日子过得相当艰辛。可看到孩子们在新教室里上课而露出天真烂漫的笑脸时,曹老师心里十分欣慰。
乡亲们都说:“曹老师是把家当成了学校,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曹老师家里读书,孩子开心,我们当家长的放心。”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会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从曹老师家毕业的。”
■
35年来,曹丽华老师教过的学生有700多人,既有同济大学毕业的建筑师,也有市医院的主任医师,还有很多像她一样默默奉献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
最让曹老师欣慰的是一个叫丹丹的学生。有一年开学第一天,别的孩子有说有笑,可是丹丹却呆呆地坐在位子上,她关切地问:“丹丹,怎么了?”丹丹慢慢地抬起头,突然大哭起来:“我不要留级。”面对孩子悔恨的泪水和发自内心的呐喊,她感到这孩子追求上进的愿望是那么强烈,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从此,丹丹成了曹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学习上有困难,她就耐心辅导,还组成了互助小组帮助她;课外活动时,注意发挥她的特长,让她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在曹老师的鼓励下,丹丹的进步非常快,还被评为镇里的“三好学生”。
最让曹老师牵挂的是一个叫张志亮的学生。志亮先天性下肢瘫痪,只能借助木板凳艰难地挪着往前走。每次看到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唱着歌儿欢快地去上学,他的大眼睛总是忽闪忽闪的,满是羡慕的神情。他昂着小脑袋:“爷爷、奶奶,我要读书……”边说眼泪边“滴答滴答”往下掉,爷爷奶奶也只能摇头、叹气。由于生活所迫,他的爸爸妈妈一直长年在外打工,对他上学读书的事不闻不问;爷爷奶奶年老体弱,为了生活,没有时间照顾他,更没有精力每天接送他上学放学。为了让这个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也有快乐的童年,也能享受读书的乐趣,曹老师多次到他家做动员工作,但都没有结果。最后,她“夸下海口”说:“张大爷,你把这孩子交给我,我天天来背他上学放学,这总可以吧!”从此,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曹老师背着9岁才入学的小志亮天天往返在乡间与学校的小路上。可接下来的困难接踵而至:小志亮上厕所都需要帮忙,曹老师每次都要像母亲带婴儿一样为小志亮把屎把尿。有时小志亮闹肚子,还没来得及抱到厕所,就拉了一身。曹老师二话不说,为小志亮擦洗全身,换上干净的衣裤。三年了,曹老师背志亮上学的情景,成为乡村最美丽、最温情的一道风景。顽强的小志亮在曹老师的悉心关怀下,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学有所成。现在,长大了的张志亮在自家门口经营着一爿小店,当起了小老板。可以说,遇上曹老师是张志亮一辈子的缘分、一辈子的福气。
每每谈起学生,曹老师就会忍不住兴奋起来,哪个学生家里困难却很好学,哪个学生特别机灵聪慧,哪个学生调皮得让老师头疼,没有一个不在曹老师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记忆。35年来,她没让一个孩子失学……勤奋和爱心,换来了累累硕果。在去年的全镇小学生素质检测中,曹老师所任教的一年级语文、数学成绩获得全镇第一名,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获得全镇第二名的好成绩。
她有讲不完的故事,但有一些事,曹老师却从不提起。35年来,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她就无偿资助;在农忙时节,有的家长不能按时回家做饭,她就把学生留在自己家里吃饭;放学后孩子们无人照看,她就帮助看管孩子,有时还留在家里过夜……曹老师身为老师,却做了学生妈妈应该做的事,尽了学生妈妈应该尽的力,到现在,还有不少学生亲切地叫她“曹妈妈”。
■
农村的孩子上学早,曹老师每天早上7时半就要开始忙碌。由于是复式教学,还要把音乐、体育、美术一肩挑,一天从早讲到晚,中午还要辅导学生,直到下午5时左右学生才全部离校。晚上,曹老师还要钻研教材、写教案、改作业,总是忙到深夜。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曹老师的嗓子哑了,白发多了,身体瘦了,更可怕的是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开始侵蚀着原本瘦弱的她。
2012年的春天,曹老师在教室里上课,忽然两眼发黑,两腿发软——她又一次晕倒在教室里。孩子们吓哭了,跑出教室大声喊:“老师晕倒了!老师晕倒了!”邻居们闻讯赶来,把曹老师送到医院急救。经诊断,曹老师患上了令人揪心的心脏病,医生要求她长期住院治疗。当时,她就问:“要几天?”医生说:“要完全治好,最少得3个月。”3个月?那这个学期不就完了?学生怎么等得起3个月?最后在曹老师的坚持下,医生同意利用每个星期天做病情监控跟踪治疗。就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整整熬了一个学期。熬到暑假,曹老师才到南昌住院治疗。
在病情监控跟踪治疗的几个月里,由于心脏早搏、血液回流,曹老师的身体日渐虚弱,每天都有好几次头晕、心悸。上课实在坚持不住了,又为了不耽搁孩子们的学习,曹老师就把一张旧竹床放在教室里,讲一段时间的课,再躺下来休息一会儿,感觉好了一点又接着上课。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非常懂事,只要一看到老师大口呼吸时,就会上前扶着老师躺下休息。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曹老师心中涌过一股股暖流。对曹老师来说,只要不离不弃能与孩子们在一起,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与宽慰。
1997年,曹丽华考入南城师范,1999年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这时的她,其实可以选择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任教,可是,她却选择了坚守。2011年,因为教学网点调整,南坑教学点准备撤并,曹老师和她的学生一起并入较远的里塔中心小学。乡亲们听说曹老师要调走,纷纷围住她不让走。镇里了解情况后,为了尊重当地百姓的意愿,决定继续保留南坑教学点。曹老师得知消息后,不顾中心小学已为她分好了班,排好了课,坚决请求返回南坑教学点。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为了乡亲,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35年来,曹老师安贫乐教,矢志不渝,用一颗虔诚、善良的爱心,坚守着家门口的教育,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
1980年,17岁的曹丽华高中毕业后,只身来到了偏僻的小山村——南坑教学点,成了这里唯一的老师,也实现了她从小立志当一名教师的朴素梦想。
那时,乡里村里的经济非常困难,无力新建教室,南坑教学点设在村里的旧仓库里。仓库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曹老师为了不让学生上课淋雨,就隔三差五地请乡亲上房捡漏;冬天,呼啸的寒风从几个破洞里直灌进来,为了不让孩子挨冻,她总是想着法子把洞口堵住。就这样,曹丽华老师和她的学生在凄风冷雨中挺过了6年。
1986年,曹老师准备建新房,说服同是教师的丈夫把新房的地点选在两个村子之间。当时,村民一头雾水:新房建在两村之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有这样选“风水宝地”的吗?新房建成了,曹老师把20多个孩子连同课桌从旧仓库搬进了两间最好的房间里。村民们这才解开了心头的疙瘩:原来曹老师建新房是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好教室,同时又是为了另一个村子的孩子少走路,村民不由得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可是,她的亲朋好友却说:“你真傻,哪有拿自家新房当教室的?再说,建房欠下了一大笔债,你又不收租金,这是何苦呢?”想到孩子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地念书,在雨天里戴着斗笠写字的情景,看到孩子们搬进新教室的开心劲儿,曹老师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面对亲朋好友的“好心”只是付之一笑。
2010年,因新农村建设需要,曹老师家的房子需要拆迁重建,她犯难了:孩子们没有教室怎么上课呢?于是,她又和丈夫商量,自己出钱在规划的宅基地上先建好两间教室,以解学生无教室上课之急。旧房子拆了,新房子还在建的那一年里,曹老师一大家子带着刚出生的孙子,借住在邻居家的车库里,那段日子过得相当艰辛。可看到孩子们在新教室里上课而露出天真烂漫的笑脸时,曹老师心里十分欣慰。
乡亲们都说:“曹老师是把家当成了学校,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曹老师家里读书,孩子开心,我们当家长的放心。”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会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从曹老师家毕业的。”
■
35年来,曹丽华老师教过的学生有700多人,既有同济大学毕业的建筑师,也有市医院的主任医师,还有很多像她一样默默奉献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
最让曹老师欣慰的是一个叫丹丹的学生。有一年开学第一天,别的孩子有说有笑,可是丹丹却呆呆地坐在位子上,她关切地问:“丹丹,怎么了?”丹丹慢慢地抬起头,突然大哭起来:“我不要留级。”面对孩子悔恨的泪水和发自内心的呐喊,她感到这孩子追求上进的愿望是那么强烈,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从此,丹丹成了曹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学习上有困难,她就耐心辅导,还组成了互助小组帮助她;课外活动时,注意发挥她的特长,让她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在曹老师的鼓励下,丹丹的进步非常快,还被评为镇里的“三好学生”。
最让曹老师牵挂的是一个叫张志亮的学生。志亮先天性下肢瘫痪,只能借助木板凳艰难地挪着往前走。每次看到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唱着歌儿欢快地去上学,他的大眼睛总是忽闪忽闪的,满是羡慕的神情。他昂着小脑袋:“爷爷、奶奶,我要读书……”边说眼泪边“滴答滴答”往下掉,爷爷奶奶也只能摇头、叹气。由于生活所迫,他的爸爸妈妈一直长年在外打工,对他上学读书的事不闻不问;爷爷奶奶年老体弱,为了生活,没有时间照顾他,更没有精力每天接送他上学放学。为了让这个身体有缺陷的孩子也有快乐的童年,也能享受读书的乐趣,曹老师多次到他家做动员工作,但都没有结果。最后,她“夸下海口”说:“张大爷,你把这孩子交给我,我天天来背他上学放学,这总可以吧!”从此,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曹老师背着9岁才入学的小志亮天天往返在乡间与学校的小路上。可接下来的困难接踵而至:小志亮上厕所都需要帮忙,曹老师每次都要像母亲带婴儿一样为小志亮把屎把尿。有时小志亮闹肚子,还没来得及抱到厕所,就拉了一身。曹老师二话不说,为小志亮擦洗全身,换上干净的衣裤。三年了,曹老师背志亮上学的情景,成为乡村最美丽、最温情的一道风景。顽强的小志亮在曹老师的悉心关怀下,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学有所成。现在,长大了的张志亮在自家门口经营着一爿小店,当起了小老板。可以说,遇上曹老师是张志亮一辈子的缘分、一辈子的福气。
每每谈起学生,曹老师就会忍不住兴奋起来,哪个学生家里困难却很好学,哪个学生特别机灵聪慧,哪个学生调皮得让老师头疼,没有一个不在曹老师的脑子里留下深刻的记忆。35年来,她没让一个孩子失学……勤奋和爱心,换来了累累硕果。在去年的全镇小学生素质检测中,曹老师所任教的一年级语文、数学成绩获得全镇第一名,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获得全镇第二名的好成绩。
她有讲不完的故事,但有一些事,曹老师却从不提起。35年来,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她就无偿资助;在农忙时节,有的家长不能按时回家做饭,她就把学生留在自己家里吃饭;放学后孩子们无人照看,她就帮助看管孩子,有时还留在家里过夜……曹老师身为老师,却做了学生妈妈应该做的事,尽了学生妈妈应该尽的力,到现在,还有不少学生亲切地叫她“曹妈妈”。
■
农村的孩子上学早,曹老师每天早上7时半就要开始忙碌。由于是复式教学,还要把音乐、体育、美术一肩挑,一天从早讲到晚,中午还要辅导学生,直到下午5时左右学生才全部离校。晚上,曹老师还要钻研教材、写教案、改作业,总是忙到深夜。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曹老师的嗓子哑了,白发多了,身体瘦了,更可怕的是高血压等慢性疾病开始侵蚀着原本瘦弱的她。
2012年的春天,曹老师在教室里上课,忽然两眼发黑,两腿发软——她又一次晕倒在教室里。孩子们吓哭了,跑出教室大声喊:“老师晕倒了!老师晕倒了!”邻居们闻讯赶来,把曹老师送到医院急救。经诊断,曹老师患上了令人揪心的心脏病,医生要求她长期住院治疗。当时,她就问:“要几天?”医生说:“要完全治好,最少得3个月。”3个月?那这个学期不就完了?学生怎么等得起3个月?最后在曹老师的坚持下,医生同意利用每个星期天做病情监控跟踪治疗。就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治疗,整整熬了一个学期。熬到暑假,曹老师才到南昌住院治疗。
在病情监控跟踪治疗的几个月里,由于心脏早搏、血液回流,曹老师的身体日渐虚弱,每天都有好几次头晕、心悸。上课实在坚持不住了,又为了不耽搁孩子们的学习,曹老师就把一张旧竹床放在教室里,讲一段时间的课,再躺下来休息一会儿,感觉好了一点又接着上课。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非常懂事,只要一看到老师大口呼吸时,就会上前扶着老师躺下休息。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们,曹老师心中涌过一股股暖流。对曹老师来说,只要不离不弃能与孩子们在一起,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与宽慰。
1997年,曹丽华考入南城师范,1999年毕业后成为一名公办教师。这时的她,其实可以选择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任教,可是,她却选择了坚守。2011年,因为教学网点调整,南坑教学点准备撤并,曹老师和她的学生一起并入较远的里塔中心小学。乡亲们听说曹老师要调走,纷纷围住她不让走。镇里了解情况后,为了尊重当地百姓的意愿,决定继续保留南坑教学点。曹老师得知消息后,不顾中心小学已为她分好了班,排好了课,坚决请求返回南坑教学点。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为了乡亲,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最初的梦想,35年来,曹老师安贫乐教,矢志不渝,用一颗虔诚、善良的爱心,坚守着家门口的教育,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