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逐步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无疑给身处一线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作为,需遵循客观规律而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无为而治”,就是在教学中践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给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机会,避免不同形式的包办代替。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说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英语学习活动观,就是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促进语言、文化、思维融合发展的活动,帮助学生以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以及多种学习策略,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涵养内在精神,指向知行合一;使围绕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从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王蔷,2018)。所有学习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践行“无为而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学习不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样。作为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师自身观念发生变化,教学模式才可能改变,从而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使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切实落地。这些都需要教师从观念中认同学科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不断改进教学。
北大附中郑灿老师分享的“教学事故”至今让我内心还是很有触动。她在课堂上分享了两个外国人谈论并情境演绎中国饮食习惯的一段视频,也有学生上完这节课之后,向郑老师表达了自己对于学英语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今天的课是我上过的最好的一堂课。感觉情感体验特真实,真的有被触动到……今天上课特有教育意义。终于明白自己为啥要学英语。”當教师真正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用意时,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英语就不再只是用来考试的冷冰冰的学科。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也不是口号,更不是贴标签,而是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内心生发触动。
其次是教师研读文本能力的提升。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教师深入研读语篇,把握语篇的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回答好what,why,how这三个具体问题,推动深度教学。然而,对语篇深层意义和问题结构的解读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以及教师在语篇互动中所表现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因此每个语篇的解读也就有了教师的创造性活动。这些都对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语言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无为而治”也有了根基。
再次是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不只是对学生自然情况的简单罗列,如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个性特征等,更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的分析。在情境创设中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紧密联系,要让学生有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之感,学情的差异也促成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同时,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应该通过课堂得到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无为而治”就有了现实和具体的意义。
最后是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科书虽仍是教学资源的核心,但一些补充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可以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单元主题语篇的补充拓展,再比如原版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北京二中我听取了一节原版小说阅读课,授课王老师巧妙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探究小说本身,同时延伸分享世界。当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滋生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逐渐萌生的时候,我看到教师把“无为而治”在每位学生的身上留下印记。学生的语言感知、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他们是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的。那个时候,哪里还需要老师贴身随行?“无为而治”是可以守护学生终身发展的。
新课标常读常新,“无为而治”路漫漫。新的认识,产生新的思考,促发新的行动。我将继续在理论中琢磨,在实践中探索。希望不远的未来,我可以实现“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陈曦.老子的思想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启示[J].才智,2014(36):60-62.
[2]刘成祖.教师职业修养:无为而治,不言之教[J].新课程(教师),2009(6):9.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英语;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作为,需遵循客观规律而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无为而治”,就是在教学中践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给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机会,避免不同形式的包办代替。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说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英语学习活动观,就是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以语篇为依托,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促进语言、文化、思维融合发展的活动,帮助学生以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以及多种学习策略,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发展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涵养内在精神,指向知行合一;使围绕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从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把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落到实处(王蔷,2018)。所有学习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践行“无为而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教师自身观念的改变。学习不再是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样。作为教师,要转变课堂角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教师自身观念发生变化,教学模式才可能改变,从而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使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切实落地。这些都需要教师从观念中认同学科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不断改进教学。
北大附中郑灿老师分享的“教学事故”至今让我内心还是很有触动。她在课堂上分享了两个外国人谈论并情境演绎中国饮食习惯的一段视频,也有学生上完这节课之后,向郑老师表达了自己对于学英语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今天的课是我上过的最好的一堂课。感觉情感体验特真实,真的有被触动到……今天上课特有教育意义。终于明白自己为啥要学英语。”當教师真正意识到学科核心素养的用意时,才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真实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英语就不再只是用来考试的冷冰冰的学科。同时,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也不是口号,更不是贴标签,而是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内心生发触动。
其次是教师研读文本能力的提升。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教师深入研读语篇,把握语篇的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回答好what,why,how这三个具体问题,推动深度教学。然而,对语篇深层意义和问题结构的解读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以及教师在语篇互动中所表现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因此每个语篇的解读也就有了教师的创造性活动。这些都对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语言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无为而治”也有了根基。
再次是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对学情的准确把握不只是对学生自然情况的简单罗列,如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个性特征等,更是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的分析。在情境创设中注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紧密联系,要让学生有新知识不新、旧知识不旧之感,学情的差异也促成了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同时,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应该通过课堂得到发展。教师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需要,给学生创设机会,让其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无为而治”就有了现实和具体的意义。
最后是教师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科书虽仍是教学资源的核心,但一些补充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可以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单元主题语篇的补充拓展,再比如原版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北京二中我听取了一节原版小说阅读课,授课王老师巧妙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探究小说本身,同时延伸分享世界。当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滋生国际视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逐渐萌生的时候,我看到教师把“无为而治”在每位学生的身上留下印记。学生的语言感知、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他们是能够真正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的。那个时候,哪里还需要老师贴身随行?“无为而治”是可以守护学生终身发展的。
新课标常读常新,“无为而治”路漫漫。新的认识,产生新的思考,促发新的行动。我将继续在理论中琢磨,在实践中探索。希望不远的未来,我可以实现“无为而治”。
参考文献:
[1]陈曦.老子的思想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启示[J].才智,2014(36):60-62.
[2]刘成祖.教师职业修养:无为而治,不言之教[J].新课程(教师),2009(6):9.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