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强化实践性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f01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本质是用语言文字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进行诗性地审视、表现和交流。语文教学也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才能产生具体而深刻的体验,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多层次、全方位的培养。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多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阅读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多渠道、多途径地为学生补充实践内容、创造实践条件。
  首先,应强化朗读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中学语文课本所撷取的文章多为文质优美的范文,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汉语语音节奏感强,语韵和谐,平仄相成,易于朗读。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就说明“声”与“情”、“言”、“义”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可采用范读、齐读、对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揣摩人物的形象,想象描写的意动,感受逻辑的力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其次,应强化学生的聆听能力训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聆听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实践中,广大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聆听的技巧,如:把握说话者的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及言外之意等,聆听语言是丰富的还是干瘪的,是风趣幽默的还是朴实无华的,是周密严谨的还是气势磅礴的。聆听训练要同学生的自由表达联系在一起。通过聆听,学生可以获得更多信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见解和感受。这就需要教师恰当地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进行交流、畅谈、讨论甚至辩论。
  
  二、利用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培养学生全面探究、团结合作、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教师设计时应本着语文活动课的实践意义,真正放手让学生“动”起来。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可以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讲述课、比赛课、演讲课、讨论课、辩论课等,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如:学习《驿路梨花》时,可以这样设计:以“我”是梨花姑娘或瑶族老人的身份讲述故事情节;再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自叙了少年求学、成年求师、行路艰难、衣食粗劣这几个情节,可以鼓励学生绘制一幅体现作者“勤与艰”求学经历的画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立志刻苦学习,成才成人。
  又如: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依据《春》一文设计创作春花、春风、春雨等图画,动静结合、直观可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实践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搜寻材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由校内向校外的迁移。为了搞好活动,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图书馆、网络上查找资料,在街坊邻居之间调查问证,在大自然间撷取镜头。这些实践活动拓展了学生视野、扩大了活动范围,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拓展实践空间,培养学生实践的兴趣和习惯
  
  汉语作为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广泛的学习实践空间。只要教师热心协助、因势利导,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和自觉学习的习惯,就完全可以实现语文学习的生活化。
  教学中,教师范读一些文章的优美片段,就可能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拿出一幅精美的字画,就可能引起学生临摹的兴趣;唱几支优美的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就可能引出学生乐于吟诵古典诗词的雅兴;呈上几封书信,就可能启发学生明白真情实感在作文中的魅力。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平时与他人交往、在家看电视、上网查资料、上街购物、看电影、参观各种展览,即使是发手机短信、上网聊天等,都可以拓展学生实践的空间,都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广大语文教师要适时进行郊游、社会实践、名著大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和习惯,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强化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把课内、课外都还给学生,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以合作互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它系统地利用教学的各种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众多合作学习方式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它重点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主体互动合作,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是,随着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们的困惑:语文阅读越来越不知怎样教了,教师单纯地讲解已经失去了吸引力。更让教师们着急的是:即使把课文揉碎了讲,学生的阅读能力仍止步不前。于是,语文课越上越枯燥,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阅读状态,不仅语文素养提高不大,而且离开了教师这根“拐杖”,根本就无所适从。即使有些学生进行一些课外阅读,也只是对热闹的故事情节感兴趣,根本谈不上阅读鉴赏。如此现状,如何适应中考?如何适应现实社
期刊
和谐是一种美。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从日常教学中体现和谐之美、收获和谐之乐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备课中的和谐    要想上好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教师首先要做好备课工作,研究考纲,深挖教材,结合中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找出最适宜的讲课模式,根据内容做好板书设计,做到所讲内容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深刻易学,避免出现备课不充分、满堂灌甚至拖堂现象。备课是常
期刊
中学历史内容头绪杂、概念多、知识密度大、课时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实际,只重视“教”而不重视“学”,这种灌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课堂学习效率较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呢?这就要求教师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笔者在此就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提高教学质量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做好新课导入工作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了一
期刊
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把课堂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占主体地位。  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某堂数学课的教学场景:满身粉尘的老师,一边滔滔不绝,一边奋笔疾书。学生们有的自我欣赏,有的埋头苦读,有的飞鸽传书,有的谈古论今。教师怨学生太调皮,学生评价老师太乏味,教学效果怎样大家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改变这种
期刊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行动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有趣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
期刊
作文难,难作文,提到作文,很多学生感到头痛。作文教学也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笔者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认为作文教学若要改变现状,必须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入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笔者从四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学生对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人的兴趣爱好并非先天铸就,后天的引导对兴趣的培养及兴趣的转移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写作
期刊
数学课一向被认为是最难的课程,如何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并使他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成为目前教师的主要责任。以往的教学过程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近几年来,提倡素质教育,无论是从课程安排还是高考命题方面都使教学方式有明显的改善。  我校结合素质教育对学生提出了“两先两后一小结”的学习方法,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章节要小结。那么教师应如何组织教学工作才能使学生学会数学?无外乎四个环节:
期刊
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仍存在着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致使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制约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呢?关键在于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一、以生活
期刊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低年级识字任务的完成为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完成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任务,最好的办法便是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能力的培养又应以贴近实际、激发兴趣为前提。下面笔者谈谈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让识字教学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时刻注意激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