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将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发生根本变化。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素质能否适应。
课程改革,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中小学教师还存在数量上满足低水平,质量上合格教师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研究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比较落后等问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新要求,必须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尽快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新课改的需要
1、课程实施与教学显然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有不可以相互包容的范畴,有各自特殊的规定性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但课程实施必须以教学为基本途径。
2、从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况,并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关键和课能开发的创先性活动中来。
3、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看,新课程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补删减或局部调整,也不只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也就是说,它不再只是停留在学科层面或教学法层面,它是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二、增强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新课程实施注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这种改变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必然要求教师首先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式的合作者,教师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教育资源,有能力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次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开启和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强烈的动机,指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和自我评价,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再次,要由裁定学生成绩的“审判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只管“教书”的,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应该在以下方面,适应课程改革。
1、提高师德水平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教育要不断为我国经济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并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要求广大教师务必树立崇高的师德。
2、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这场改革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适应能力,促使自己的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等。
因为,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课程层次要求教师重新学习新教法也是过去工作中较少提到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学生实际,引入课堂教学中。
3、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徉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种变化将促进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地参与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4、促进教师间的相合作
新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间的紧密合作。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
5、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参与开发课程,特别是开发校本课程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6、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适用。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
7、让教师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既是终身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也是终身教育实现的条件。因此,学会学习是教师终身教育观念形成与实现的保证。所以教师自己学会学习并教学生会学习就成为当今教师的重要教育工作。
8、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组织实施新课程教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不仅是科学的传授者,还应是科学的探究者和新科学的发现者,这需要教师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课程改革,将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的挑战。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中小学教师还存在数量上满足低水平,质量上合格教师不足,学历层次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研究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实践技能,教育教学方法及手段比较落后等问题。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新要求,必须促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尽快增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新课改的需要
1、课程实施与教学显然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有不可以相互包容的范畴,有各自特殊的规定性和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但课程实施必须以教学为基本途径。
2、从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此,每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面临的现实情况,并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关键和课能开发的创先性活动中来。
3、从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看,新课程绝不仅是教材内容的增补删减或局部调整,也不只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修修补补。也就是说,它不再只是停留在学科层面或教学法层面,它是一种课程文化的再创造。新课程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二、增强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能力
新课程实施注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这种改变表现在教师角色的变化上,必然要求教师首先由教学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式的合作者,教师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教育资源,有能力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其次要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开启和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强烈的动机,指导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积极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和自我评价,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再次,要由裁定学生成绩的“审判员”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不再是只管“教书”的,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应该在以下方面,适应课程改革。
1、提高师德水平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教育要不断为我国经济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并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要求广大教师务必树立崇高的师德。
2、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这场改革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适应能力,促使自己的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等。
因为,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课程层次要求教师重新学习新教法也是过去工作中较少提到的,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学生实际,引入课堂教学中。
3、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徉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种变化将促进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地参与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4、促进教师间的相合作
新课程改革将促进教师间的紧密合作。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
5、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纲要》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要求“中小学教师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参与开发课程,特别是开发校本课程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一项任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6、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有较多的内容。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提出了诸多要求:一是强调对学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适用。三、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因此,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
7、让教师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既是终身教育观念形成的标志,也是终身教育实现的条件。因此,学会学习是教师终身教育观念形成与实现的保证。所以教师自己学会学习并教学生会学习就成为当今教师的重要教育工作。
8、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组织实施新课程教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教师不仅是科学的传授者,还应是科学的探究者和新科学的发现者,这需要教师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探究、创新的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