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思想教育的几点认识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x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感陶冶法
   在教育教学或活动中,借助媒体或通过自身的语言表达营造烘托情感氛围,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思想和心灵上的共鸣,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种方法多使用于课堂教学中。比如,我在讲授《心中的鹰》这篇课文时,借助多媒体播放亚东《向往神鹰》导入本课。亚东宽厚洪亮的歌声,屏幕上展翅翱翔的雄鹰,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激发了起来,学生们不由地沉浸在这粗犷动听的歌声中,接下来通过我有情感的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想上受到了熏陶。在一次周会上,我给同学们放了一盘闫维文的歌碟,其中有一首《母亲》的歌,我先是让学生听、看,然后让学生跟着唱,最后让学生把歌词抄下来。学生们听说看歌碟都非常高兴,一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听歌、唱歌,一切尽在那深情动听的《母亲》之歌中。
   二、联系实际法
   就是拿身边人物的例子向学生即时宣传教育,这种方法多用于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推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生活中例举人物实例,结合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种方法往往更有说服力,感染力,效果好。我班宋婷婷同学在全县“植树育草,绿我家园”征文中荣获二等奖,获得一百元奖金,我在批阅日记时看到杨艺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我为什么没得奖呢?我家里很穷,如果我也得到一百元钱,那不就是我两三个月的早点费吗?我一定要努力,争取下次也拿奖,给家里减轻些负担。”读后,我非常感动,于是,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我评了她的日记。我感慨地说:“多好的学生啊,多懂事,学习的态度多么端正,希望同学们都像杨艺那样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三、营造氛围法
   通过张贴标语,布置教室,创设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针对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劲头不足,缺乏竞争意识,我亲笔写了“只有失败的成绩,没有失败的精神”标语张贴在教室的一角。学生基础差,书写不规范,不认真,我便写了一组硬笔书法作品,希望能够引领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写好字,潜移默化,使他们也能喜欢上书法。有一段时间班内的纪律很差,于是,我板起了面孔,立马将讲台上方的学风改为:“严于律己,拼搏进取”,并告诫全体同学说:“我们只有严格地要求自己,切实保证班级纪律,才能提高我们的成绩,很好地走向未来!”当这些标语或书写张贴在教室时,顿时有了学习的气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一举两得法
   在教学或活动中,有意识地将思想教育贯穿进去,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可谓两全其美。比如,我让学生做“博古通今”成语的笔记时说:“‘博’是不赌博的博。”然后将其子写在黑板上。有学生“慌”与“谎”不分,我在纠正时指出:“‘慌’左边是‘忄’心,遇事做事心里要拿稳,不慌张;而‘谎’左边放‘言’字,与说话有关,不说谎。”在一次元旦联欢会上,我提前做好了准备,给同学们表演了两个节目。首先唱了一首歌,歌名叫《盐池盐池,我的家乡》,歌名本来叫《沈阳沈阳,我的故乡》,我把其中部分歌词结合我县情况做了改动。如,其中有一句:“……有朝一日我回到故乡,回到那古老的沈阳,我就和亲人欢聚一堂,共度那美好的时光……”改为:“……有朝一日我成为栋梁,再回到可爱的家乡,我就和亲人携手并肩,共创那美好的生活……”用歌声和激情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立志建设好家乡的心愿。接着,我又做了一个劈叉动作,同学们一下子群情激奋,然后我说:“不敢胡来,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其实,这两个节目我重在育,演为次,既与学生同欢同乐,又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
   五、活动激励法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搭建施展特长、发展个性的舞台,在我看来,又是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在“春蕾杯”全国作文竞赛中,我要求全体同学都报名参加,后筛选出十五名学生作品上报学校。在没竞赛前,我反复叮咛学生:“认真构思,写真情实感,写自己的东西,写地方特色。一件不朽的艺术作品,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要想在这样的大赛中取得好成绩,除了扎实的写作的基本功外,作文应该先是自己的,然后才有可能在全国拿奖。”选入的这些作文我认为选材好,立意新,有特色。我看后十分感慨、兴奋,立刻在班内表扬了这些同学,讲评了作文,并鼓励同学们都能写出这样的作文。
其他文献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基础知识,主要是字词知识、修辞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文化常识以及标点知识等。尽管现行教材编排上有点淡化,但我认为这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积累,在教学指导中还是应该有所强化。   1、字词的积累,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字。词语的积累,则可指导学生有课内外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分门别类的积累,对每篇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要安排学生反复地读、写,或要求学生选
期刊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好思想与知识储备   1.思想素质   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如果一个教师是一个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权贵家长面前唯唯诺诺,而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吗?一个教师如果没事业心,不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排斥他,不愿意上他的语文课。相反,一个教师一身正气,遇困难永不低头、遇邪恶毫不怯懦、正直善良、同情弱小,
期刊
针对初中生缺乏对“语文的表达”之实际,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必须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教学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力。  1.更新理念,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必须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教师还要有容纳学生不同感受和兴趣的胸怀,让学生对作文感到有趣、精彩,进行关注;教师还必须掌握各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应用各种现代电教媒体,网络媒体,多媒体资源等教育
期刊
一、优化课堂提问的次数   我有一个同事,一堂课他提问少则四五十多则上百,学生戏称其是提问先生。对于他这种做法,我不敢苟同。试问一节课四五十分钟,学生要在一分或更短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时间怎么充足,往往上一个问题没考虑清楚下一个问题就来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不是越少越好呢?有些老师上课基本不提问,一味自己讲,这样课堂就变成了满堂灌,这与当前所倡导的新课改精神又背道而驰,那提问多少为好呢?我个人
期刊
一、立足教材,借用文本的语言   听陈老师的课,处处被感动,特别是最后的演讲,几乎每个小孩的发言都能引起别人的共鸣。究其原因,在于陈老师深挖教材,通过大量的言语实践使学生进入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验文本蕴涵的感情。反观有些课例,课文没有怎么研读就让学生进行漫无边际议论的有之;把教材抛到一边,一味整合(竞赛)课外内容的有之;大量进行非语文活动的有之。须知,解读文本,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是我们的“
期刊
早读,是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打造生动、有效的早读课十分必要。因为学生学过的知识需要花费时间来记忆 学生如果只依靠课堂的学习而不去重复记忆是不行的,早读课是专门为学生提供重复记忆有效时段,所以说早读课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记忆理解自己所学的新知识。   目前语文早读课存在诸多问题,很不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如学生早读没有声音,大部分学生是在默读,有的竟不知道读什么
期刊
一、作文评讲要注意及时性   由于教师认真细致地批改作文所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在漫长的批改之后再来评讲,学生写作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写作热情都已经风平浪静,学生早就对写的什么主题,什么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了。即使教师精心准备,而学生却只是无动于衷,必然会影响评讲效果。所以必须要解决作文批改耗时长、信息反馈慢的问题。我觉得对学生作文粗批快该,加快反馈速度,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自己的作文状况收效反到
期刊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篇课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每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应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语文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把握课文重点、难点就是必要的,但这绝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我们应该有机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自然而然地引进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引进一此生活时事,留心观察身边的变化,“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于漪语),以此
期刊
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得既让学生乐于接受,又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多年的实践体会来看,我认为以下五个问题至关重要。    第一,激发兴趣是前提,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有老师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我深表赞同。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使学生对读书达到
期刊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从事语文教学已有二十多年了。如今,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困境,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状况依然困扰着我们。语文课缺乏语文味甚至枯燥乏味,症结在哪里?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反复的思考和琢磨,让我得到了一点教学心得。我们必须顺应潮流,根据语文新课程改革精神,切实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建构语文学习的大市场环境,注重对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料的利用与开发,让学生由课本到社会,从课堂到生活,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