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4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1-0134-02
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决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影响着财政管理的绩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部门及单位应抓住制度实施的契机,对财政活动、预算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县级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现状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流于形式。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各种因素,部分单位长期未记帐、不及时记帐或帐务处理混乱,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核算分类不清,缺乏备查帐等各种辅助帐簿;单位会计报表编制不及时、数据不完整,忽视财务情况的说明;印章管理不安全,超范围支付现金等;可以说凭证、帐簿、报表到档案管理,每个环节上都有漏洞。会计基础工作不牢固,造成部分单位只关注“帐上还有多少钱”,只关注现金、银行存款两个科目余额;这种情况下,从会计人员到单位领导,都不能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研究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内部控制更是沦为空谈。
(二)预算控制意识缺乏。
实际部门预算改革后,预算是各单位细化的资金收支计划,经过同级人大的审查批准后成为单位执行预算的指导性文件,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但是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的刚性认识不足,部分领导认为财政拨入本部门的资金就由自己支配,没有专款专用的意识,没有预算约束的意识,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完全没有预算控制的概念。例如,部分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的环节,工资的钱用来支付办公费,项目资金弥补公用经费。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位。
大部分单位零星建立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主要集中于单位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例如看到最多的是公务接待、车辆管理、差旅费的管理办法;对于业务流程中决策、执行、监督的过程控制规定较为简单,一般以约定俗成或者上级部门规定为主,处理问题凭经验、依惯例的情况还很多,例如人为增加资金的拨付环节、看领导重视程度加强某一环节或领域的管理。
二、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够。
大部分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缺乏基本的了解,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把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财政部门的资金管理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甚至有人认为内部控制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事、会计人员的事,是财政部门的事情,甚至于认为国库支付中心代替单位履行了内部控制的职能,单位不需要再建立内部控制。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少,依靠人情化、亲情化管理的多,依靠单位领导个人的能力、权威和魅力管理的多,严格建立一套内控制度,牵涉到职责相互交叉,还有待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够。
2013年,我们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中有50%以上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技术偏低(统计的501人中,中级职称21人、初级64人,无职称的331人);兼职会计占一半,甚至于部分单位由司机兼职会计工作。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导致单位财务理念不清、基础薄弱,更谈不上由会计人员牵头完成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甚至于无法确保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三)制度建设不到位。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要在单位内部形成合理、相互制约的职能分工和业务流程。实际工作中,单位都是以会计的牵制制度、财政部门的规章制度、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来代替内部管理制度,凭经验加以简单控制,缺乏把内部控制理论与单位的职能特点、人员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有机结合,设计出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制度体系。
三、坚持不懈地推进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才能达到控制的目标。
(一)做好會计工作,打造管理的基础。
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工作的成果也能体现内部管理的成效,没有扎实有效的会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就无从谈起。1、要求各单位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流程抓好会计凭证审核、会计条据传递、帐簿处理、报表编制和档案保管等会计处理程序中的各个重要关口,实施会计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2、抓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新制度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有机结合,要求按预算控制的目标进行收支明细核算,强调了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受托责任,这是新老制度在会计理念上的转变。会计人员要将新制度的理念转化为会计报告上的数据,让会计报告的数据“说话”、充分、完整、细致地反映单位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和绩效,让社会看得懂、看得明白。
我们通过三种途径着力推进,会计基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建立报表定期报送制度,要求全县财政预算单位必须于月度终了后5日内、年度终了后15日内向财政局报送,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二是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通知》,从人员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进行要求强调,争取领导重视;三是建立全县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软件平台,统一会计科目和报表。
(二)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打造管理的核心。
内部控制是一个完整的课题,其中业务基础数据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没有系统、详细的基础数据,内部控制就无从谈起。针对各项层面的业务,建立各项基础数据的采集制度。
1、为明确会计传递责任,建立会计单据传递表:
传递人签名: 接收人签名: 年 月 日 要求每个单位对会计凭证传递履行签字手续,明确责任。
2、实行合同归口管理,建立合同登记表:
详细登记单位签订的所有合同、协议、竣工验收报告等资料,由签章人逐笔登记并妥善保管,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协议同时提交财会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3、 加强对资产的分类管理,建立资产使用登记制度:
固定资产按照国家标准分类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由管理固定资产的责任部门逐笔登记并强化使用人责任。
4、加强对单位债权债务的管理,建立工作簿:
按照债权分类进行登记,对到期债权及时通知并清收。
对债务进行动态分析,为资金调度及债务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5、建立票据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核销结算管理:
6、建立资金使用统计制度,加强对预算和资金收支的控制分析:
年 月 日 单位:元
每月本表连同会计报告送领导参阅,及时掌握各项资金的收、支、余情况,为资金统筹安排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数据参考。
7、其他统计登记制度。结合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单位需要建立债务台帐、非税收入管理台帐、基建项目预决算及工程款收付管理台帐、行政办公费用审批台帐等各种台帐资料,详细登记和统计业务发生数据,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岗位履行责任,打造管理的关键。
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完整的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而执行的关键是每个内部岗位职责的正确履行。单位要建立归口管理制度,依据机构职责分工和业务属性将经济活动的各项工作归口到具体的部门或责任人,实行统一的管理,例如建立单位合同管理制度,明确由管理单位印章的人员负责统一登记、保存;如果没有执行该项制度,则有可能合同、协议随着人员的变动而丢失。必须把单位管理的流程进行划分,对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都实行归口管理,由归口单位或经办人具体负责组织某一领域内部控制程序的实施,职权明确。归口管理必须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关键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的机制。
各岗位的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例如,上述各項表格,就必须由各岗位人员进行登记。要持续地履行管理职责,基础工作琐碎复杂,甚至枯燥无味,但必须以持之以恒、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做好,不能因为人员的变动而放弃;要积极履行职责,如债权到期必须及时催收、发出催收通知书,结合单位实际,提出资产合理化配置的建设等,以主人翁的精神创造性地做好内部管理工作。
(四)提升专业人才能力,打造管理的保障。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一批懂经济、会管理、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县级单位因为经济待遇差,条件艰苦,高端管理人才缺乏。要通过培训迅速提升会计人员的知识,使其掌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熟悉财政政策,增强会计法制观念,能尽责做好本职工作;鼓励现有的会计人员参加会计行业的专业技术考试和管理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以自学的方式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为内部控制提供人才保障。
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决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影响着财政管理的绩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部门及单位应抓住制度实施的契机,对财政活动、预算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证国有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一、县级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的现状
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控制意识不强,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流于形式。
(一)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由于各种因素,部分单位长期未记帐、不及时记帐或帐务处理混乱,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核算分类不清,缺乏备查帐等各种辅助帐簿;单位会计报表编制不及时、数据不完整,忽视财务情况的说明;印章管理不安全,超范围支付现金等;可以说凭证、帐簿、报表到档案管理,每个环节上都有漏洞。会计基础工作不牢固,造成部分单位只关注“帐上还有多少钱”,只关注现金、银行存款两个科目余额;这种情况下,从会计人员到单位领导,都不能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研究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内部控制更是沦为空谈。
(二)预算控制意识缺乏。
实际部门预算改革后,预算是各单位细化的资金收支计划,经过同级人大的审查批准后成为单位执行预算的指导性文件,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但是各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的刚性认识不足,部分领导认为财政拨入本部门的资金就由自己支配,没有专款专用的意识,没有预算约束的意识,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完全没有预算控制的概念。例如,部分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的环节,工资的钱用来支付办公费,项目资金弥补公用经费。
(三)内部控制制度缺位。
大部分单位零星建立了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主要集中于单位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例如看到最多的是公务接待、车辆管理、差旅费的管理办法;对于业务流程中决策、执行、监督的过程控制规定较为简单,一般以约定俗成或者上级部门规定为主,处理问题凭经验、依惯例的情况还很多,例如人为增加资金的拨付环节、看领导重视程度加强某一环节或领域的管理。
二、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够。
大部分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缺乏基本的了解,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把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财政部门的资金管理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制度。甚至有人认为内部控制是单位财务部门的事、会计人员的事,是财政部门的事情,甚至于认为国库支付中心代替单位履行了内部控制的职能,单位不需要再建立内部控制。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少,依靠人情化、亲情化管理的多,依靠单位领导个人的能力、权威和魅力管理的多,严格建立一套内控制度,牵涉到职责相互交叉,还有待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二)会计人员素质不够。
2013年,我们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调查,结果显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中有50%以上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专业技术偏低(统计的501人中,中级职称21人、初级64人,无职称的331人);兼职会计占一半,甚至于部分单位由司机兼职会计工作。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导致单位财务理念不清、基础薄弱,更谈不上由会计人员牵头完成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甚至于无法确保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三)制度建设不到位。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要在单位内部形成合理、相互制约的职能分工和业务流程。实际工作中,单位都是以会计的牵制制度、财政部门的规章制度、资金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来代替内部管理制度,凭经验加以简单控制,缺乏把内部控制理论与单位的职能特点、人员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有机结合,设计出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制度体系。
三、坚持不懈地推进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推进,才能达到控制的目标。
(一)做好會计工作,打造管理的基础。
会计工作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工作的成果也能体现内部管理的成效,没有扎实有效的会计基础工作,财务管理就无从谈起。1、要求各单位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规定的流程抓好会计凭证审核、会计条据传递、帐簿处理、报表编制和档案保管等会计处理程序中的各个重要关口,实施会计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2、抓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新制度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有机结合,要求按预算控制的目标进行收支明细核算,强调了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受托责任,这是新老制度在会计理念上的转变。会计人员要将新制度的理念转化为会计报告上的数据,让会计报告的数据“说话”、充分、完整、细致地反映单位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和绩效,让社会看得懂、看得明白。
我们通过三种途径着力推进,会计基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建立报表定期报送制度,要求全县财政预算单位必须于月度终了后5日内、年度终了后15日内向财政局报送,并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二是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通知》,从人员管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等方面进行要求强调,争取领导重视;三是建立全县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软件平台,统一会计科目和报表。
(二)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打造管理的核心。
内部控制是一个完整的课题,其中业务基础数据是内部控制的基础,没有系统、详细的基础数据,内部控制就无从谈起。针对各项层面的业务,建立各项基础数据的采集制度。
1、为明确会计传递责任,建立会计单据传递表:
传递人签名: 接收人签名: 年 月 日 要求每个单位对会计凭证传递履行签字手续,明确责任。
2、实行合同归口管理,建立合同登记表:
详细登记单位签订的所有合同、协议、竣工验收报告等资料,由签章人逐笔登记并妥善保管,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协议同时提交财会部门进行帐务处理。
3、 加强对资产的分类管理,建立资产使用登记制度:
固定资产按照国家标准分类管理,建立固定资产卡片,由管理固定资产的责任部门逐笔登记并强化使用人责任。
4、加强对单位债权债务的管理,建立工作簿:
按照债权分类进行登记,对到期债权及时通知并清收。
对债务进行动态分析,为资金调度及债务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5、建立票据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核销结算管理:
6、建立资金使用统计制度,加强对预算和资金收支的控制分析:
年 月 日 单位:元
每月本表连同会计报告送领导参阅,及时掌握各项资金的收、支、余情况,为资金统筹安排提供最直接、有效的数据参考。
7、其他统计登记制度。结合单位的财务管理实际,单位需要建立债务台帐、非税收入管理台帐、基建项目预决算及工程款收付管理台帐、行政办公费用审批台帐等各种台帐资料,详细登记和统计业务发生数据,为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岗位履行责任,打造管理的关键。
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完整的制度得到有效的执行,而执行的关键是每个内部岗位职责的正确履行。单位要建立归口管理制度,依据机构职责分工和业务属性将经济活动的各项工作归口到具体的部门或责任人,实行统一的管理,例如建立单位合同管理制度,明确由管理单位印章的人员负责统一登记、保存;如果没有执行该项制度,则有可能合同、协议随着人员的变动而丢失。必须把单位管理的流程进行划分,对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都实行归口管理,由归口单位或经办人具体负责组织某一领域内部控制程序的实施,职权明确。归口管理必须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关键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岗位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配合的机制。
各岗位的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例如,上述各項表格,就必须由各岗位人员进行登记。要持续地履行管理职责,基础工作琐碎复杂,甚至枯燥无味,但必须以持之以恒、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做好,不能因为人员的变动而放弃;要积极履行职责,如债权到期必须及时催收、发出催收通知书,结合单位实际,提出资产合理化配置的建设等,以主人翁的精神创造性地做好内部管理工作。
(四)提升专业人才能力,打造管理的保障。
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需要一批懂经济、会管理、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县级单位因为经济待遇差,条件艰苦,高端管理人才缺乏。要通过培训迅速提升会计人员的知识,使其掌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熟悉财政政策,增强会计法制观念,能尽责做好本职工作;鼓励现有的会计人员参加会计行业的专业技术考试和管理方面的资格认证考试,以自学的方式促进业务水平的提升,为内部控制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