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故乡有着同北宋大文豪苏轼一样的名字“东坡”,镶嵌在太行山的深处,四周是山,紧贴高高的山崖。
  村子相对连绵的太行山来说,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像粒露珠,让你清晨起来散步,都必须十分小心,以防不经意间将这露珠从草尖上抖落下去。故乡小村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选择在最繁华的中秋时节返乡小住,实在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个时段的故乡色彩绚丽,山果飘香,满山的枫树,黄栌,柿树等经霜之后,漫山如火如荼,鲜红的,猩红的,粉红的,铁红的,橘红的……交织在一起,红晕成片,渲染得淋漓尽致,像潮水一般,把小小的山村淹没在红色的海洋中。天空也格外的清新,像浸洗过一般纯净又湛蓝,天地辉映,五彩缤纷,景色十分醉人!每天清晨,我都会沿着蜿蜒的山路去捡拾失落多年的童年。我拽着渐浓渐彩的朝霞,朝着而是给予过我无限欢乐的东南坡走去。东南坡算不上高耸的峻峰,但要攀登也不轻松,攀援而上的艰辛,让我想起自己的奋斗历程。为了走出这个小山村,谁知我至今还珍藏着多少汗水和磨难呢?现在我生活里的那喧嚣的时空,闪烁的霓虹 ,奔波的人群,激烈的竞争,还有矗立着的楼群,都可一一见证我经历过的艰辛。现在我还能说些什么呢?既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冲动,也没有了现实的这份浮躁,生活宁静如月,心如止水,一切都是那么的涟漪无痕,只有存在一种愈来愈浓的热爱和憧憬!我常常怀念小时候的那些树木、山岭、沟坎和青草野花的味道,还有牵牛花灿烂着的秋野,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又是那么的遥远和朦胧!我孤独时常常问自己:如果可能,愿意将现在的生活状态再调回那段快乐无忧的少年时光吗?说实在的,心中虽有那么多的憧憬和向往,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同样多的不可能啊!但少时的一切像流逝的风,又那么紧贴着我的耳根不时掠过,撩我情丝,慰我寂寞。离乡后这三十年的日日夜夜,当父母招呼,当远离故土,当情感寻找归途,故乡就早已成了一种象征。
  当我站在了东南坡之巅,远远看去,故乡宛如一个精巧的盆景,摆在了群山之间,隐身在一派云雾当中,像位禅林高僧,远离在尘世之外,氤氲的氛围犹如仙雾的神秘和迷离。远处的山,忽隐忽现,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忽近忽远,正如传说中的海市蜃楼一般,大片大片的云雾聚拢在一起,简直就是一汪浩瀚的水面,把我的故乡浮在上面,并不停地变化著美不可言的模样。我被眼前的这一切惊呆了,我在这里生长了十多年,那些再熟悉不过的故乡秋景,今天怎么会有如此诗情画意呢?
  故乡的秋天是这样,漫漫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九月是秋色满满当当的时节,我们从风景秀丽的半山腰驱车开往优胜美地的山谷,又开上北面的山坡,一路金黄的杨树,红灿灿的枫树,仰望高原蔚蓝的天空以及纯白的云朵,俯视绿色高耸的古老柏树森林,仿佛置身在另外一个世界。女婿告诉我,我们到达太浩湖了。  博士后女婿辞去美国南方一家大学的工作,在一家美国私募基金管理下的大型企业里当技术高管。他们一家子从美国南部休斯顿市,迁到美国西部雷诺市居住,刚刚稳定好,女儿就马
期刊
红妙,一种蔷薇科木本植物,乍听可能有些耳生,其实就是覆盆子。  记忆中,父亲每天清晨都会肩荷锄头迎着露珠早早出门。回来时,锄柄另一头挂着的篮子总不会空着,或是番薯藤,或是玉米,抑或是南瓜,但最吸引我的是他手里拿着的空心的红妙果。父亲会用马尾草将这些红精灵串成一串,远远看去,仿佛是一串鲜红的念珠,又似殷红的玛瑙串。  從父亲手中接过红妙串,是我清晨最开心的事。我会小心翼翼地从果串上滑下一颗,然后轻轻
期刊
蓝碧的海面上,托着一轮圆月。  小帆船在大海荡漾的碧波里摇晃,我躺在船的舱板上,就像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她温情的手轻轻摇动着我的摇篮。当年,祖母说我就出生在海边渔村的时候,我是多么地向往大海呵!  我缠着父亲教我游泳,我跑到烈日下曝晒着光膀的身子——祖母说过:“大海的后代都会游泳,海的孩子们皮肤都是古铜色的。”在小河中央,我把头扎进水里张目四望,想从这河水里找到一点关于海的信息和秘密。我想象着大
期刊
那天,是我来到老挝磨万铁路二标项目部的第15天。  站在1801公路上,抬头看着老挝的天空,蓝天与白云界限分明;低下头来,看到公路两旁满是破旧的矮木房,再看看不远处的一两栋别墅,同样界限分明。那时临近午时,我们随便找了家路边商店,准备买点零食饮料,在旁边的石凳上休息会儿。当我准备付给商店老板三瓶饮料的钱时,不知从哪钻出来的一个人抢着给我们买单,顿时让我不知所措。他个子不高,体型不胖,热情友善,是个
期刊
我从小很爱跟姥姥学习《三字经》,姥姥光会背,问她怎么写怎么讲,她不会。不懂事的我,对姥姥有很多想法,這个姥姥啊,原来是个念歌先生。  回到家里,我跟妈妈告了姥姥的状,妈妈抚摸着我的头,一脸严肃地讲——  “你姥姥年轻的时候娘家很有钱,她的父亲是个小官吏,家里为她两个哥哥请了一个教书先生,天天教他们《三字经》,不准姥姥进书房。说什么女孩不能学文化,学针线最重要,你姥姥整天被关在绣房里,什么花啊草啊,
期刊
记忆中的山里老家,到处都有黄花菜的影子。每年的六七月份,远远近近,墙角田头,开得艳艳的,有点招蜂样的娇艳,那就是黄花菜。  其实在农村,它不叫黄花菜,有个不土不洋的名字叫“金针花”。因为比较贱,好养,种在哪里,不用太花心思去照顾,也不用施肥,只要有老根在,来年必会抽出绿绿的一大丛。因此农村人都喜欢房前屋后种上一些。我家门前的矮墙上,就被勤劳的妈妈种上了一大圈的金针花。每当开花的时候,我每天必做的活
期刊
刚拿回来的时候,它还很小,嫩嫩的茎干随着我晃动的频率摇摆,放在窗台上微微一震丝毫没有改变形态,我用手触摸它最敏感的叶表,它的样子很萌,看上去有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小家伙竟然无视我。“这不是我要的含羞草,这是个串子,哈哈。”我想。  那个时候,我对它笑得很甜。  我试着问店主:“含羞草娇贵吗?需要我做些什么才能够叫它日益茁壮?”店主理所当然地抛出一句:“它呀,可皮实了,你就几天一浇水足矣。”松过
期刊
姨婆走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去浙江芝林外婆家,她来送我们时,拉着老妈的手喃喃道:“姨婆老了,不知道还看不看得到你们明年再回来……”我想,她心底不舍的,还有我的侄子侄女吧,算来他们也有五、六年没见了,毕竟,缘缘和凯凯都是她抱大的。  那年,侄女刚刚出生,姨婆便背着个包袱来我家,虽说是远亲,倒也是我第一次见她,六十出头的年纪,清瘦矮小,干活麻利。嫂子生下缘缘后便回了上海工作,找了个保姆不怎么满意,
期刊
每次打算回老家,思绪总是欣喜若狂,始终先于车轮到达。  道路两旁,寥落的红高粱,看一眼,就有拥抱的冲动,它们红红的脸庞,多像我朝思暮想的兄弟。或许因为很久没有回乡,它们看着我这张似曾相识的脸,似乎若有所思,又欲言又止。狗尾巴草依旧不悲不喜,它们见惯了人世间的聚合离散,见惯了人生的生老病死,一副呆萌的样子,好像从来就没心没肺,多少年来,尽管岁月流逝,然而与狗尾巴草而言,又有什么关系呢?  篱笆墙上的
期刊
一个仲夏的早晨,希十五年前的爱情,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  希从没想到,换过几家单位的自己,竟然像躲在海底的鱼,突然被千里之外的伟捞起。刚开始,客气的语气,几乎听不出彼此的声音。平淡的话语,掩饰着平静的心情。谈谈工作,讲讲孩子,最想知道彼此在他乡的一切,可一切的一切,却让人无法说清。  放下听筒的刹那,遥远的记忆,如一只只鸟儿扑棱着翅膀戛然而至,张开的羽翼,朦胧了希的眼睛。  整个上午,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