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ish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姨婆走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去浙江芝林外婆家,她来送我们时,拉着老妈的手喃喃道:“姨婆老了,不知道还看不看得到你们明年再回来……”我想,她心底不舍的,还有我的侄子侄女吧,算来他们也有五、六年没见了,毕竟,缘缘和凯凯都是她抱大的。
  那年,侄女刚刚出生,姨婆便背着个包袱来我家,虽说是远亲,倒也是我第一次见她,六十出头的年纪,清瘦矮小,干活麻利。嫂子生下缘缘后便回了上海工作,找了个保姆不怎么满意,刚好姨婆过来找活干,人勤快又是自个老家远亲,便放心让她带侄女。缘缘刚出生时挺闹腾,又老是生病,姨婆那时真是带得很辛苦。有一次,缘缘高烧一直下不去,跑了好几天的医院,都是反反复复,白天好了,晚上又烧了起来。听说隔村有个专治小孩疑难病症的退休老医生,我们便驱车前往,但去老医生家里的是条很小的小路,车只有停在外面,那日又下着雨,瘦弱的姨婆抱着孩子,硬是在泥泞中步行了近两里路,到了医生家里,缘缘安好无事,她一边的身子都淋湿了,等我侄女病好了,她自己却大病了一场。
  又过两年凯凯出生了,又是姨婆接手抱他。虽然她也喜欢孩子,把缘缘凯凯姐弟俩捧手心里当宝贝,但来我家的初衷毕竟是为了赚些钱。老媽说姨夫走了后,她一个人把五个孩子拉扯大,一个个成家立业,挺不容易的,现在还干得动就出来挣些养老钱傍身。好在我们是大家庭,人手多,知道姨婆辛苦,大家都一块分担些家务,也没把她当外人,好吃好穿都想着她,还带她去上海玩,慢慢地,她在我家也习惯了,偶尔回家一趟,回来便喜滋滋地说邻居都说她人胖了,气色越来越好了。
  姨婆在我家干了六、七年,年岁大了,侄子侄女也去上海上学了,也便回了芝林,那里,终究是她自己的家,即便媳妇待她并不好,她还是惦记自己的儿孙们。
  我们基本上每年都会去趟芝林。芝林是四明山凹的一个小村庄,以前闭塞落后,胜在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山里盛产毛笋,一到春天,桥头路上晒满了笋干。姨婆有时也去帮帮忙卖卖土特产,日子就这么波澜不惊地流逝。我们去的时候,姨婆总是很开心,买了最好的小菜留我们吃饭,回来又是送笋送笋干,恨不得把我们的车塞满。缘缘凯凯在上海很少回,她老是念叨着,越是年老越是隔得久便越是想念吧。去年看到她,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姨婆愈发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她依然把大包小包土特产塞到我们车上,恋恋不舍地送我们到村口。
  她在清明后一日离开了人世。她是个苦命的女人,年轻丧父,中年失偶,老年丧子,似乎人生的所有不幸,她都一一经历,这样想来,她离去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吧。
  今日,重回芝林,水依然清凌,山依然葱茏,却再也没有那张熟悉的脸、那个念叨着孩子们的姨婆了。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丁酉春,寒,窗外雪飘,独坐案头,呷一口天竺泉茗,品读山泉,别有一番心境。  山为阳,泉为阴。轻风似水,海涌波涛,这是男人的话语;秀月星海,智慧如水,這是女人的心声。那么,山泉呢?山泉是生命的乳汁,是智慧的血浆。挖掘地域文化,展示文艺方阵,培育新人新作,打造山泉品牌。这句话,看似地道平常,但用智慧的评判标准是实在、可信的,而实在可信的东西必然有亮点,有闪光点,这就是山泉受人欢迎、被人推崇、能以生存并
期刊
父亲,多么熟悉的字眼,我一直喊了46年,这46年,父亲两字是有温度的。父亲又是一个陌生的字眼,2年来,心里无数次默默念起,他是冰冷的,天人两隔的,父亲已化作一掬骨灰,埋藏在家乡,成了我永远的怀念。  对父亲最初的记忆,是他在外闯荡,每年一趟的回家过年。爷爷还活着,全家12口人一口大锅吃饭。父亲回来了,高兴的不只是我,堂弟、堂妹们也跟着兴奋。那个时候鲁西南的农村不是富裕的,但我自小没有感到家庭的拮据
期刊
年味有多种,而我独爱汤圆。  元宵节一早醒来,窗外便鞭炮不断,厨房里欢声笑语不断。妈妈和妹妹一起揉米团包汤圆,母女俩配合默契。煤气炉舔着蓝火苗,锅里热气腾腾,空气里仿佛弥漫了糯米汤圆特有的甜香。  我赶紧进行简单洗漱,催小懒猪弟弟起床过来帮忙。妈妈将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米、白糖拌和在一起,散发出甜蜜的气息。我和妹妹将馅料往汤圆皮里装填,转动,捏拢,一只圆圆而可人的汤圆便完成了“初稿”。包到一定数量
期刊
九月是秋色满满当当的时节,我们从风景秀丽的半山腰驱车开往优胜美地的山谷,又开上北面的山坡,一路金黄的杨树,红灿灿的枫树,仰望高原蔚蓝的天空以及纯白的云朵,俯视绿色高耸的古老柏树森林,仿佛置身在另外一个世界。女婿告诉我,我们到达太浩湖了。  博士后女婿辞去美国南方一家大学的工作,在一家美国私募基金管理下的大型企业里当技术高管。他们一家子从美国南部休斯顿市,迁到美国西部雷诺市居住,刚刚稳定好,女儿就马
期刊
红妙,一种蔷薇科木本植物,乍听可能有些耳生,其实就是覆盆子。  记忆中,父亲每天清晨都会肩荷锄头迎着露珠早早出门。回来时,锄柄另一头挂着的篮子总不会空着,或是番薯藤,或是玉米,抑或是南瓜,但最吸引我的是他手里拿着的空心的红妙果。父亲会用马尾草将这些红精灵串成一串,远远看去,仿佛是一串鲜红的念珠,又似殷红的玛瑙串。  從父亲手中接过红妙串,是我清晨最开心的事。我会小心翼翼地从果串上滑下一颗,然后轻轻
期刊
蓝碧的海面上,托着一轮圆月。  小帆船在大海荡漾的碧波里摇晃,我躺在船的舱板上,就像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她温情的手轻轻摇动着我的摇篮。当年,祖母说我就出生在海边渔村的时候,我是多么地向往大海呵!  我缠着父亲教我游泳,我跑到烈日下曝晒着光膀的身子——祖母说过:“大海的后代都会游泳,海的孩子们皮肤都是古铜色的。”在小河中央,我把头扎进水里张目四望,想从这河水里找到一点关于海的信息和秘密。我想象着大
期刊
那天,是我来到老挝磨万铁路二标项目部的第15天。  站在1801公路上,抬头看着老挝的天空,蓝天与白云界限分明;低下头来,看到公路两旁满是破旧的矮木房,再看看不远处的一两栋别墅,同样界限分明。那时临近午时,我们随便找了家路边商店,准备买点零食饮料,在旁边的石凳上休息会儿。当我准备付给商店老板三瓶饮料的钱时,不知从哪钻出来的一个人抢着给我们买单,顿时让我不知所措。他个子不高,体型不胖,热情友善,是个
期刊
我从小很爱跟姥姥学习《三字经》,姥姥光会背,问她怎么写怎么讲,她不会。不懂事的我,对姥姥有很多想法,這个姥姥啊,原来是个念歌先生。  回到家里,我跟妈妈告了姥姥的状,妈妈抚摸着我的头,一脸严肃地讲——  “你姥姥年轻的时候娘家很有钱,她的父亲是个小官吏,家里为她两个哥哥请了一个教书先生,天天教他们《三字经》,不准姥姥进书房。说什么女孩不能学文化,学针线最重要,你姥姥整天被关在绣房里,什么花啊草啊,
期刊
记忆中的山里老家,到处都有黄花菜的影子。每年的六七月份,远远近近,墙角田头,开得艳艳的,有点招蜂样的娇艳,那就是黄花菜。  其实在农村,它不叫黄花菜,有个不土不洋的名字叫“金针花”。因为比较贱,好养,种在哪里,不用太花心思去照顾,也不用施肥,只要有老根在,来年必会抽出绿绿的一大丛。因此农村人都喜欢房前屋后种上一些。我家门前的矮墙上,就被勤劳的妈妈种上了一大圈的金针花。每当开花的时候,我每天必做的活
期刊
刚拿回来的时候,它还很小,嫩嫩的茎干随着我晃动的频率摇摆,放在窗台上微微一震丝毫没有改变形态,我用手触摸它最敏感的叶表,它的样子很萌,看上去有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脾气,小家伙竟然无视我。“这不是我要的含羞草,这是个串子,哈哈。”我想。  那个时候,我对它笑得很甜。  我试着问店主:“含羞草娇贵吗?需要我做些什么才能够叫它日益茁壮?”店主理所当然地抛出一句:“它呀,可皮实了,你就几天一浇水足矣。”松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