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妙果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hu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妙,一种蔷薇科木本植物,乍听可能有些耳生,其实就是覆盆子。
  记忆中,父亲每天清晨都会肩荷锄头迎着露珠早早出门。回来时,锄柄另一头挂着的篮子总不会空着,或是番薯藤,或是玉米,抑或是南瓜,但最吸引我的是他手里拿着的空心的红妙果。父亲会用马尾草将这些红精灵串成一串,远远看去,仿佛是一串鲜红的念珠,又似殷红的玛瑙串。
  從父亲手中接过红妙串,是我清晨最开心的事。我会小心翼翼地从果串上滑下一颗,然后轻轻塞入口中。随之便是清香四溢,一股浓浓的甜汁由果子蹦出,迅速弥漫整个嘴巴。即使完全吞咽下去后,口齿还会留下迷人的馨香,令人回味无穷。
  尝到红妙果美味的我们,也会自己试着去找寻。村头拦河的石坝外面有一片荒滩,那里杂草丛生,自然成了我们的首选之地。在有经验的大孩子带领下,我们抓住野藤攀援而下,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只正在“噌噌”下树的松鼠。当然藤断人跌是常有的事,荒草滩草密沙层厚,就像软软的皮垫子,有的四脚朝天后却不愿起身,任由和煦的阳光尽情洒落于身体之上。
  荒草滩上长着一丛丛的红妙,叶子肥大,边缘呈锯齿状,在眼前铺天盖地般地张开一张巨大的“绿幕”。一根根硬茎就像红妙挺起的脊梁,从密密层层的叶丛中伸出,上面长着一根根尖尖的倒刺。近似心型的红妙果生长在茎的顶部,颗颗珠粒饱满,晶莹圆润,分外招人眼球。远远望去,一颗颗红果子点缀在绿叶之间,时隐时现,如同在绿幕上撒下颗颗红宝石。
  我们兴奋地来到“绿幕”前,小心翼翼地在叶丛中探寻,摘取最红的红妙果。当这些透红的果子全部摘完之后,才会退而求其次,采撷稍红的果子。虽说也是已经微红的果子,但是两者的质感截然不同。红透的果子异常柔软,入口即化,而微红的果子比较坚硬,带着粗粗的沙质的感觉。
  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因为多次被尖刺扎破手指,不敢再伸手到叶丛中摘取。他们看见地上有一些暗红的类似红妙的小果子,如获至宝,拖着稚嫩的双腿飞奔向前,快速摘取,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这时大孩子们看见了,马上大声地喝止,并飞驰而来阻止他们摘取这些红果子。原来这些果子不是红妙果,大家称它们为蛇莓果,不可食用,有人就曾经因为误食而嘴唇肿大,多天后才慢慢消退。
  为了防止有人再摘这种果子,大孩子们在告诫的同时,会将自己的红妙果分一些给还没有收获的孩子。现在,所有孩子手里都有果子了。刚得到红妙果的小孩子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果子,他们将果子用左手小心翼翼地托住,就像托着一件稀世珍宝一般。阳光照射在红妙果上,在手心投射下一团炫目的光影,红妙果融合着强烈的光线,发出耀人的光芒。他们伸出右手,轻轻捏住一颗,如同捏着一方精雕细琢的玉石,在细细欣赏一番之后,才慢慢放入口中。大孩子因为手中的果子较多,他们会一次两三颗地扔进嘴里,甚至有时一整把塞进嘴里,他们就喜欢这种一次过个瘾的感觉。
  以后的日子,荒草滩顺理成章地就成了我们最流连忘返的幸福之地。除了摘红妙果,我们还会在滩地上倒竖蜻蜓、摔跤、互相追逐,而最好玩的要数“打仗”啦!我们用扁平的石头垒成碉堡,找来三角形的神似驳壳枪的小石块当手枪,互相对射。大家用嘴模仿着各种枪声,“砰砰、突突、 嗒嗒”,一时间,滩地上“枪”声大作,激烈的“战斗”在此上演,当然也少不了有人不幸“中弹”光荣倒下,欢乐的笑声在荒草滩回荡。
  后来听人说,山上也有类似的红果子,其实也就是俗称的叼公,对美果的向往,让我们心底自然涌起上山采摘的冲动。叼公树长在向阳的树木之间,一支支长满尖刺的树枝向上斜斜地伸出,比葛公高大,叶子成心形,但比葛公的叶子小多了。果子也是红色的,但没有葛公的鲜艳,咬起来软软的,但不是葛公的入口即化,带着一股韧劲。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在葛公和叼公之间,我更喜欢葛公,喜欢它的晶莹剔透,入口即化,喜好它的口齿留香。
  年龄的增长稍稍疏远了我与红妙果的距离,即使在红妙果成熟的季节,我也很少有去荒草滩尽情采摘红妙果的机会。再后来,偶然的机会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见了一篮篮待售的小红果子,走近细看,竟是红妙果。看着家里满篮的红果子,儿子拿起来几颗随意塞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嚼起来。我也拿起几颗放在手心仔细地端详,肉珠还是那样晶莹圆润,放入嘴里还是入口就化,但总好像缺了什么。
  听乡民们说,现在红妙果已经开始进行人工种植了,盛产时节需要雇人采摘。为了防止被尖刺扎伤,采摘时大家都会带上厚厚的棉手套。我无法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每顿吃着滋润爽口的白米飯,就会忆起小时候在农村时的艰苦生活,老家屋角里那口粮仓。  儿时的生活,总是和饥饿交织在一起的。大集体时是凭劳力挣工分吃饭。哪家劳力多,工分自然就挣得多,相应地,口粮就分得多,日子也就越好过。而我家兄弟姊妹多,年龄又小,仅靠母亲一人挣工分维持生计,几乎是吃了上顿找下顿,一年下来,还要欠生产队的超支款。那时家中没有粮仓,分得的口粮用几个箩筐就能装上。待到来年青黄不接时,闹粮荒
期刊
这样的旅途,其实是满含着伤感的。  看罢广东廉江的九州江入海口,我们驱车返回县城。沿途的马路边,所看见的,自然是一片一片的桉树,大约碗口粗,青青绿绿的,也很养眼。打开车窗,时不时的,会有一两辆皮卡车满载着粗细不一的木材,呼啸而过,甩下满鼻孔的嫩叶子的清香味儿给我们。我问张兄:“这些个车上,拉的是什么树?”他一指路边的桉树,随口答道:“就是它们啰。”我继续问:“是桉树吗?云南也种这样的桉树的。”他叹
期刊
车行在银川宽阔的大街上,不时闪现出一些巨大饱满的绿色穹顶、高峙蓝天的一串串晶亮的圆球、挂在半空中的一弯新月塔尖。  越往里走,摆摊做生意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推着板车叫卖的,有担着挑子叫卖的,有摆着地摊叫卖的,有守着门店叫卖的,大街小巷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午饭之后,通过短暂的休整,天色向晚,我们信步于宽阔平整、干洁清丽的鼓楼步行街,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我们已完全被这渗透了现代文明的繁华市景所
期刊
惠东渔歌,传唱于惠东县港口、平海、范和、巽寮、盐洲等沿海一带,是当地渔民先祖宋代时从福建、潮州一带迁入并逐步唱开的原生态浅海渔歌,旧称“鲘船歌”,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惠东渔歌是“中国渔歌”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歌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韵味和浓郁的南方滨海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多姿多彩的民间歌曲。惠东渔歌是广东省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人们称道是渔家的天籁之声,2008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
期刊
袭一阵清风,我们褪去了身上的臃肿,小小的羞涩的心事低了腰肢。好一阵心跳,是否是,她的暗语?  啊,我听见了爱情,还有次第盛开的声音。  蛙聲  广阔的稻田里,一株株禾苗正忘情地拔节抽穗。哦,一畦畦蛙声,是否赶在丰收之前歌唱?  总梦见这样寂静的夜,像一首首熟悉的民谣。  坠落  一枚小小的叶子,以完美的弧度完成生命的涅槃。我听不到她痛苦的叹息,他那发黄的纹路如此清晰!  老人伸出的掌纹,多么壮烈,
期刊
放牛是一件不需要學习的事。牵着牛鼻子上的那根绳子,牛吃到哪我就走到哪,牛的肚子撑得圆圆的,我就骑着牛回家。  老家的山岭青草泛黄,嫩叶不多,父母一般不同意我们把牛牵到那儿放,他们知道那里的草料不行。有时候我们故意让牛偷吃人家的薯苗,牛很快就吃饱,我们就算完成任务了。但我们一般不听从父母的命令,在田埂上放牛,牛容易满足,但我们非常无聊。我们喜欢在山上放牛,因为那里有着许许多多让我们乐不完的事。我们可
期刊
丁酉春,寒,窗外雪飘,独坐案头,呷一口天竺泉茗,品读山泉,别有一番心境。  山为阳,泉为阴。轻风似水,海涌波涛,这是男人的话语;秀月星海,智慧如水,這是女人的心声。那么,山泉呢?山泉是生命的乳汁,是智慧的血浆。挖掘地域文化,展示文艺方阵,培育新人新作,打造山泉品牌。这句话,看似地道平常,但用智慧的评判标准是实在、可信的,而实在可信的东西必然有亮点,有闪光点,这就是山泉受人欢迎、被人推崇、能以生存并
期刊
父亲,多么熟悉的字眼,我一直喊了46年,这46年,父亲两字是有温度的。父亲又是一个陌生的字眼,2年来,心里无数次默默念起,他是冰冷的,天人两隔的,父亲已化作一掬骨灰,埋藏在家乡,成了我永远的怀念。  对父亲最初的记忆,是他在外闯荡,每年一趟的回家过年。爷爷还活着,全家12口人一口大锅吃饭。父亲回来了,高兴的不只是我,堂弟、堂妹们也跟着兴奋。那个时候鲁西南的农村不是富裕的,但我自小没有感到家庭的拮据
期刊
年味有多种,而我独爱汤圆。  元宵节一早醒来,窗外便鞭炮不断,厨房里欢声笑语不断。妈妈和妹妹一起揉米团包汤圆,母女俩配合默契。煤气炉舔着蓝火苗,锅里热气腾腾,空气里仿佛弥漫了糯米汤圆特有的甜香。  我赶紧进行简单洗漱,催小懒猪弟弟起床过来帮忙。妈妈将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米、白糖拌和在一起,散发出甜蜜的气息。我和妹妹将馅料往汤圆皮里装填,转动,捏拢,一只圆圆而可人的汤圆便完成了“初稿”。包到一定数量
期刊
九月是秋色满满当当的时节,我们从风景秀丽的半山腰驱车开往优胜美地的山谷,又开上北面的山坡,一路金黄的杨树,红灿灿的枫树,仰望高原蔚蓝的天空以及纯白的云朵,俯视绿色高耸的古老柏树森林,仿佛置身在另外一个世界。女婿告诉我,我们到达太浩湖了。  博士后女婿辞去美国南方一家大学的工作,在一家美国私募基金管理下的大型企业里当技术高管。他们一家子从美国南部休斯顿市,迁到美国西部雷诺市居住,刚刚稳定好,女儿就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