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来源 :体育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200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体育产业与时俱进,发展极为迅速,已然成为我国诸多产业中极具潜力的产业。通过对体育产业的研究发现,该产业中还存在人才不足的现象,这制约了该产业的长远发展。如何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所应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以此为重点进行论述。
  一、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但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体育消费每年呈递增趋势,体育产业在形式上,呈现体育旅游业、休闲健身业、体育广告、体育文化产品等多领域发展的特征。与以往相比,国家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对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例如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就曾提出“要以抓金牌的精神来抓产业人才的培养”的观点。在高校招生安排方面,于2006年,教育部更是增设了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专业。与教育部的安排相适应,我国诸多知名高校都建立了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项目。以我国三个知名高校为例:清华大学设立体育管理硕士,复旦大学设立体育MBA课程,北京体育大学设立专门培训职业经理人的培训班。国内各高校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关注,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更新活力。
  但在看到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巨大潜力的同时,亦应看到该领域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是体育产业管理培训市场不规范,很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上马比较匆忙,只是抓住了某一题材或卖点而已,在办学条件、学校知名度、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且对学生考核方面宽进宽出的现象普遍存在,这都导致培育出的体育人才素质大打折扣。其次是专业师资力量的不具备,体育专业对教师素质有严格的要求,但是从我国目前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很多教师不具备专业的体育人才培养知识,甚至存在教师原来所教专业与体育完全不沾边的现象,专业体育人才培养方面师资力量的匮乏,致使所培育出来的学生,很难符合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最后表现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方面,一般而言,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所需要的周期较长,这也加大了该领域人才培养的难度。
  二、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若要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结构,必须对相关机制加以完善。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迎合市场需求
  体育产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产业的发展,与我国诸多产业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我国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加大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力度,实施一体化、多元化、密集型的人才培养策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专业人才。
  (二)发挥高校育人优势
  我国高校众多,这些高校可谓是我国进行人才培育的摇篮,对我国各领域人才的培养工作起到推动作用。2006年,我国教育部增设25个高校招生专业,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專业就是其中的一项。与国家教育部门的要求相适应,我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体育产业或体育管理项目,其中也不乏较为成功的例子。发挥高校育人作用,是推动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首先是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从而确定自身发展方向。以辽宁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为例,该地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突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以体育学为基础,又与本地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相联系,形成了独具地区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又以社会体育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做出调整,与公共事业管理、旅游专业、信息管理等其他专业相结合,从而形成该地体育产业的品牌特色。
  其次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我国高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缺失情况。教师对学生学习起引导作用,唯有具备专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完善对学生的培育工作。高校在对本校体育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之余,亦可以聘请体育界的专家或优秀运动员,来进行对学生的辅助教学,这种“双导师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热情,亦能够增加其社会实践的机会,更明确了解体育相关组织开展工作的方法,为日后其参加工作打下稳固基础。
  (三)注重学术交流作用
  增进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进程,不能不注重学术交流的作用。笔者认为,此类学术交流可以面向国内,亦可以面向国际,既包括对同行成功经验的借鉴,也包括对体育产业领域新课题的研讨,亦包括与与其他同行的密切合作。这类学术交流活动,会对我国体育产业形成巨大的冲击,能够促使产业内部的调整,发挥原有优势,摒除原有劣势,实现体育产业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
  (四)借助网络资源优势
  随着我国网络资源的日益普及,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很大。对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来展开,鼓励体育产业相关人员掌握网络技术,通过网络远程教育、网上论坛、体育产业知识介绍等多种模式,实现对自身素质的提升,工作水平的提高。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亦是我国体育产业跟上世界前进步伐的表现。
  (五)对体育场馆的积极利用
  随着近年来我国国际大型体育活动的开展,我国体育场馆众多,这些都是我国体育产业的有力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亦是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促进。笔者认为,在未有体育竞赛活动之时,可对这些场馆进行开放,这既避免了场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亦能够提升场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对于场馆开放所获资金,一部分可以用来进行场馆的维护或扩建,另一部分可以用来作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基金,从而确保对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亦是对该领域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完善,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经验兼具的高素质人才的出现。
  三、结论
  对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改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必然需求,这项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社会各领域的高度重视与努力,不断完善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才行。
  参考文献:
  [1] 谢民.发展我国社会体育的思考与探讨[J].运动.2011.08.
  [2] 王海棠.杭州市生理性弱势群体参与体育健身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3] 李晓冬.景德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2.
其他文献
我所于1985—1986年在所内外开展了大豆地膜覆盖试验——大豆稀、少、覆栽培法的研究工作。试验分为地膜覆盖和露地直播(对照,参考对照)密植栽培三个处理,供试品种为密枝1号
Traditional Tibetan physic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ibetan culture.It has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ent developmen
期刊
黔南州是贵州省的旅游重点地区,目前有大小景区200多个,省级旅游景区18个,国家级旅游景区8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1个,体育方面从2000年前后各县市加大了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力度,以具备开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必备条件,在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和搭配起来形成这一新兴产业体育旅游从而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呢。本文就黔南州的体育与旅游来作为研究对象,从而把体育与旅游两个看似毫不相关但是又联系密切的产业在我州有机的
公共体育馆是我国的公共事业之一,也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投资兴建或者是向社会筹集资金建立的。公共体育馆作为运动训练以及运动竞赛的群体性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过去其经营管理方面也一直是由国家统一经营的,当然由于国家进行统一的管理经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由于体育馆对社会封闭以及社会功能单一、使用效率低下等造成了经营管理的落后。  一、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单一
18F-FDG PET及PET/CT检查在风湿性疾病等非肿瘤性疾病中的应用近来受到关注,其独特的糖代谢显像不仅能反映风湿性疾病的活动程度,还可显示全身病变分布范围,有助于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8F-FDG代谢的消失或减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风湿性疾病治疗后的缓解情况.笔者对18F-FDG PET及PET/CT在类风湿关节炎(RA)、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大血管炎(LVV)、风湿性
以东海稽稻(Oryza sativa L)为材料,研究了试管苗在最低量生长条件下长期保存的适宜条件。试管苗在含BA0.5mg/1和ABA5mg/1的培养基上,不经转移,保存了一年,移栽入土后生长基
以NBA劳资谈判破裂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两个角度作为切入点对此次NBA停摆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利益的相争、权力的角逐、联赛本身体制问题成为致使此
本文报道了宁夏药用、栲胶、油料植物杠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并且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它的体细胞染色体2n=22=16m+4sm+2m(SAT)。其中第10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是11对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scended the stage of history holding high the banner of human fights.From the moment of its establishment,the Party has insc
期刊
No matter whether we consider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r specific conditions of reality,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