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的设计与实施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ei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以调查、实验、观察、交流、协作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学习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发展。把握精神实质,突出“语文性”
  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或内容过度宽泛,成了各科知识大拼盘的常识介绍课;或专门强调人文,成了政治思想教育课;或过于追求热闹,成了吹拉弹唱的艺术表演课;或偏离学习目标,成了历史、地理专题课……这恐怕是很多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理解和研究所致。实际上,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把语文、艺术、自然、社会、历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整合在一起来学习,但不管它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最终目标都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不是对各门学科的整合,而是带有综合性质的语文学习,一切活动都应当围绕语文学科的目标、特点和性质来进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综合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提供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中都涉及了跨学科的内容,如“黄河——母亲河”涉及地理常识,“探索月球奥秘”涉及天文学知识……教师在指导这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必须意识到:其他学科知识的介入,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我们仍然要以增长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为重点,而决不能舍本求末,华而不实。否则,课堂再热闹,气氛再活跃,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加强学科联系,体现“综合性”
  
  “综合性”的要求,目的就是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其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性,从目标上看,它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从内容上看,它是语文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综合;从形式上看,它是教师的设计、组织与学生的自主参与、实践的综合,是读书、写作、表演、辩论、参观、采访、搜集资料、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的综合。
  因此,在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当从目标、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综合设计考虑,使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与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语文素养。
  
  注意知识迁移。强调“实践性”
  
  实践性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就是语文实践。语文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实践性就更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为此,我们要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多设计、开展一些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参与机会,让他们更多更直接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增长才干、扩大视野的机会,通过大量的实践体验性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培养兴趣,发展能力,形成素养。
  
  注意广泛参与,着眼“广泛性”
  
  能否让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能否使大多数同学都经历实践、领悟、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并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这是教师设计和开展综合性学习时应当注重的又一个问题。有些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然而整整一节课之中,却始终只是少数几位同学参与,大部分同学则成了陪衬,这看似热闹的课堂根本不是在进行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我们所提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来参与其中、获得体验、增长能力、提高素养的学习活动,而不是老师做导演、少数学生做演员、大部分学生做观众的节目表演。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和开展,要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发展,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以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平时活动较少的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经历探求知识的过程,增强听说读写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重视资源开发。体现“多样性”
  
  “语文的外延就是一切社会生活”,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巨大优势在于它突破了教材的有限性,利用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实践,到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并开发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源,创设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环境,扩大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拓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舞台。如何利用和开发语文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课本资源。另一方面,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们还要用好自然、社会、人文等各方面的语文教育资源。例如: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等形式,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宝贵资源。此外,要因地制宜,将课本内容与本土资源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真切的环境中学习,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效,我们在构思设计中应该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那就是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整合于活动之中,力求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自主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重视资源开发利用的多样性;在具体组织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开展综合性学习所需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培养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切实提升语文素养。
其他文献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极少数精英人士外,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是极普通极平凡的小人物。岗位平凡,角色平凡,生活也平凡。  但人可以平凡,却不能平庸。  在工作中,我们追求的应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最大潜能,做出最大贡献。虽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要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成为本行业的行家里手,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而平庸则不然,是不思进取,敷衍塞责,碌碌无为,麻木不仁,如行尸走肉,醉生梦死,最终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教学中,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是老师的主业。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地思考。教师多年来只用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案,多年的模式既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尽管我们早就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道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穿“苏教版教材”这双新鞋,走“教师讲解”的老路,仍然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英语承担了重要的职能,而书面语作为语言交际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抒发情感,传达信息等。初中英语作为英语初级阶段的教育,需要从观念上和意识上,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技巧,为今后的英语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知道,能够以相应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表达出预期的意向,对部分初中学生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
作为班主任,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固守传统的德育观念,采用传统的德育方法,以不变应万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发现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一些本质的要求没有把握好,不能突出育心的地位,以管代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德育教育方式过于偏重说教,缺乏交流和融入生活,没有注重德育实践,忽略了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部分德育方法低效甚至是无效。如何在变中求新,变中求实,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呢? 
课堂管理中的沉默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以非语言的静默无语和一定时间的言语中断的方式,有效地处理影响教学的诸种因素,协调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管理策略。在课堂管理中,没有几个老师会青睐“沉默”这样的措辞,因为它暗含着教师对课堂管理“置之不理”的意味;但是仔细品味,可以发现沉默策略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智慧表现。学记有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是对沉默策略最好的诠释。
2011年7月3日,《中国教师报》香山会馆开馆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应《中国教师报》的邀请,刘波参加了本次盛会,并从《中国教师报》总编辑雷振海手中接过了《中国教师报》特约编辑的证书。  刘波把这次北京之行称为收获满满的精神之旅,这一次北京之行,让刘波对自己教育人生的第二个十年有了新的感悟,让他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    依托阅读开展“草根研究”    中小学大规模引进专职心理教师,是在2000年前后
新课改的实质正是“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关注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从社会进步角度关注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从改革开放视野关注学科课程资源的拓展,从民主平等层面关注课堂师生关系的构建,从科学有效层次关注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从理性客观视域关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善。”,其中的每一点,无不体现教育的仁爱。  可是,在现实的教育中,学生个性被禁锢,话语权被取消,心灵被忽视,未来被搁置,学生哪里还能由衷体会教师的爱?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对儿童进行环保教育已迫在眉睫。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应当让儿童明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何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环保的种子呢?    环境创设—激发环保意识    儿童认识事物的过程往往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而获得的。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就必须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在环境创设时,要处处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比如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爱与责任。人生的追求是什么?生命的价值。”二十几载育人路,杨戈默默地用生命坚守着生命,用执著追求着执著,采撷朝霞晚露,如痴如醉,调配生命色彩;遍寻书山学海,筚路蓝缕,诠释人生大问。  “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杨戈一家三代出了十多位教师,他的父辈有4人为师,他的父亲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乡村小学校长。正是由于从小受家庭的熏陶,他很早就立下了做一名
关于教师境界的话题已屡见不鲜,然而,在见仁见智的见解中,笔者以三十年的从教感受也谈教师境界,这值得一谈,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境界,也因为教师需要不断地认识自我和提升自己,更因为教师需要给学生、给世人、给社会展示教师的人生境界。  在教师工作中,经常听到身边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怪论:“同样的教学内容已经教了好几遍了,还用得着备课吗?”“你都教了几十年的书了,闭着眼睛也能上课,还需要准备吗?”“你已经是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