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应落实“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hong1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就是《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方位发展”。现在,还有不少教师仍然拿着一本书进课堂照本宣科,而实验就是教师进行演示,不让学生动手。这些都还停留在以识记性知识传播为主的教育阶段。我国小学的科学教育大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教育形式都带有当时的特性。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三个阶段,然后再谈谈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下,我们该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教育经历三个历史时期
  
  1 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教育时期(1949~1981)。
  这个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普及初等教育扫除文盲。因此,在这种知识匮乏期,以传播识记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发挥了作用。这时的教学方式人们俗称“填鸭式”,它不注重学生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的体验。这时期科学课程连名称都叫做“常识”,也就是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例如电灯会亮是因为有电,电是会电死人的等。此时,人们对课堂效率的理解就是单位时间内能传给学生并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也就是一节课学生记住的知识越多,课堂效率也就越高。
  2 重视方法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时期(1981-2000)。
  这个时期,重知识兼顾能力的效率观得以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教育者逐渐重视受教育者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获得知识的教育。课程名称也改为“自然课”。自然课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是如何发现或获得特定的识记性知识,同时也重视受教育者对事物理解能力的培养。这一时期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方法是特定的方法,并不重视方法的创新和学生的体验及观念的形成。在这个时期,人们对教学效率的理解是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能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然后获得一定的识记性知识。当然,这个结论或知识是通过一定的实验得出的。
  3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时期(2000~)。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而以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却似乎不能清晰地看到或找到一个依据来评判课堂的效率。于是。有人用以前的效率观来看待今天的课堂。就得出了课堂效率不高的结论。2000年4月。章鼎儿老师在“21世纪科学教育与刘默耕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上上研究课《蜡烛会熄灭吗》,第一次大胆地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找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一节里程碑式的科学课,当时在会上引起一片质疑。大部人认为科学课这样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
  
  二、正确评价一堂有效的科学课
  
  既然课堂有“三位一体”的目标,那么,目标的达成与否就不应该只看表象。而应看一节课对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产生的影响。一堂落实“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科学课我认为应该有以下特征。
  
  1 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首先。这节课能够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大胆提问,并得到教师的鼓励,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教师不要立刻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判断。否则影响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此时应该问:“其他同学认为他的意见正确吗?有没有不同意见?”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展开自由的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其次,鼓励学生动手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在允许范围内不要太计较实验是否合理。例如教科版《科学》六年下《日食和月食》一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找出日食的原因。学生可通过手电筒、篮球、乒乓球模拟日食现场情况,演示日食的形成过程。在这活动中,有的学生不能很有逻辑性地把事情讲清楚,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鼓励他们完成发言,要看到不管实验是成功还是失败的。都是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的结果,都是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过程。另外,课堂上教师要随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我们知道的磁铁》一课,在探究磁铁的两级时,有学生不小心把磁铁摔断了。教师并没有因此批评孩子,而是机智地提出:“你们可以研究一下摔断后磁铁的断裂处磁极有何变化,是什么极。”这样日久天长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创新意识。
  
  2 注重兴趣的培养。
  小学生对动手的学习活动特别有兴趣,利用这一特点,让孩子们在科学课中多做一些实验。可以增加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小脑协调能力。我们注意到,有许多高中生在高考填志愿时。都说不出自己对什么学科感兴趣。这真是很悲哀的事,就是说在学校12年的学习中没有培养对任何学科的兴趣,只是机械地死记硬背了一大堆知识。因此,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注重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
  知识应该怎样得到?学生来学校前并不是头脑一片空白。他们已经对科学知识有不同程度的理解,我们应该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带领学生搜集证据,整理研究证据,然后通过讨论、思考,反复的验证,得到真实可靠的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会取得知识的方法。
  
  4 应该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小学科学课重要任务之一。我曾发现这样的事情: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愿意去管学生的其他“闲事”。而就是这些“闲事”关系到学生科学观的培养。例如听一位教师教教科版《科学》四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师:“什么东西会产生静电吸附呀?”生:“只要是干燥的东西摩擦后就会吸在一起。”师:“对!”这时有一学生小声说:“铁摩擦就不会吸东西。”前者的回答显然有问题,后者的说法却是有道理。可是这位教师却肯定了前者,而没有理会后者的反对意见,大概她就是把这个不同意见当成与教学无关的“闲事”了,继续按照课前的预设提其他问题。这说明教师缺乏科学态度,不能够带领学生随时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责任编辑 林 彦)
其他文献
有一天晚上,我的儿子正兴致勃勃地玩拼图。我的妈妈,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退休教师,非常认真地纠正着:花应该在上面,叶子应该在下面,说着。就把图正了过来。我的儿子不听,又把图反了过去,如此反复了好几次。最后,儿子委屈地说:外婆,你看,花被风一吹,飞起来了,花儿朝下,叶儿在上。我高兴地表扬儿子,哇!这想法太奇妙了。我妈妈十分不服:这怎么可以,这明明是错的嘛。这时,我的先生在一旁感叹道:这真是新老教师的
期刊
在美国,谁来当教师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美国政府和家长都希望最优秀的人才能够走进小学校园,但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尽管美国不能把最优秀的年轻人吸引到小学教师岗位,但它毕竟通过大学招生和管理制度让那些最愿意当小学教师的青年走进了小学校园。美国是通过一个什么机制和哪些措施来甄别哪些人最愿意当小学教师,并让他们得以学习教育专业的呢?  美国并没有研制一套心理测验题来测量哪
期刊
如今的教育研究,已经从“旧时大学堂前燕”飞入到“现时中小学校里”,这是一件好事,它表明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从事教科研对教师专业成长乃至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遗憾的是,对一线教师就有关中小学或教师开展教科研看法的访谈调查表明,很多教师眼里,在小学实践界轰轰烈烈、广泛开展的教育研究常常被看成这样的东西:教育研究就是写写文章,评职称用的:教育研究就是搞搞实验,学校贴金用的;教育研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是鸡肋:教
期刊
一、引领教师入“三格”    1 思想入“格”。(1)树立理想。上海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在谈到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一线教师应该有理论素养,应该有理想主义精神胸中激荡……没有理想,我们便行之不远,因为教育者不能没有‘乌托邦’。”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具有自己的理想。(2)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办事就有毅力,有韧劲。校园应成为教师拓展生命魅力、提高生命智慧、体验生命价值、成就生命理想的王国。(3)师德
期刊
母亲在鄂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教书,整个学校就只有母亲一个老师和一间土石房子。学生倒有30多个,小的七八岁,大的十三四岁,一到六年级的课都要备。山里学生住得分散,路又远,中午孩子们都在学校里搭伙。母亲忙着做完30多个孩子的饭菜,下午还要接着上课。山路崎岖,母亲便每天提着一盏自己做的红灯笼将学生们送回家。等到天黑透了,才提着红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  红灯笼是母亲自己动手做的,将红绸布裹在一圈竹木板
期刊
教堂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即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
期刊
品德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创造性完成的教材,它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教材的预设。艺术地捕捉种种生长因素。同时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产生超出预设的“溢出效应”。    一、开放教师形象,创设宽松环境,提高学生主体能力    1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空间。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由前台转到
期刊
日前常用的引读法,即通过教师的插入语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接读或反复接读文章某一情感丰富、体现主旨的重点语句或重点段落。好的引读可以创造恰当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酝酿情感基调,从而较为迅速地进入文本规定的情感氛围中,充分表达阅读理解后的情感体验。并使情感在回环反复中加深、蕴浓。当然,如果使用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或使用时机、方式不够恰当,也会造成喧宾夺主或“引而不发”的态势,在课堂呈现出教师
期刊
从前常听说中国的教师工作很累,到英国后才知道。那儿教师的工作量是我们的两三倍:他们每天从早到晚要上5至6节课,于是教师的办公桌干脆就在教室里。批作业和备课的任务只能是下班回家或周末休息时间完成。 不过,英国人的悠闲自在是出了名的,当他们不愿意将学生的作业本子带回家去的时候。便会较少地布置作业,一般情况下作业都是当堂完成。上课时,满堂灌自然也是吃不消的。所以他们的基本模式是“三三制”:三分之一的时间
期刊
【摘 要】高中历史比初中历史教学目的要求高,有一个基本的区别和难题,就是记忆,在教学中该怎样教学生记忆,同时又该怎样兼顾学生其他能力的锻炼,真正体现教育改革的精神,本文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别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一个基本的想法: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先从记忆开始!  【关键词】高中历史 记忆 方法  学校教育不仅是吸收知识,同时还包含思考和把它储存到深层记忆中。特别对于高中文科生来说,记忆多而复杂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