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媒体为教师制作课件提供文本、图像、视频等素材,同时为语文教学提供海量资源,教师上网搜集有关课文内容及知识的文字和图片等,精心制作课件,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生动而有趣地演示课文内容。多媒体教学更富于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语文教材具有广泛的内容,并且教师需要补充资料以及创设情境来增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为了更好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来进行相关素材的再现。在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展示多媒体艺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把课内知识与问题积极的向课外扩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文稿、动画、音频、视频等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光动态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文质兼美的《桂林山水》,读来如欣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学生如果能从视觉上感知广西桂林美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前可精心制作包含桂林山水图片和视频的课件,应用PPT演示文稿显示文中静态图片和桂林山水美景,揭示课题,链接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文件,在演示文稿中链接古筝曲《高山流水》,进行配乐朗诵。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开展有效教学做好铺垫。应用课件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使学生在阅读、鉴赏、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拓展知识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如在教授《捞铁牛》时,在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捞起铁牛的过程中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每个学习小组展开激烈讨论,都找到一种捞铁牛的新方法。让每组学生课下把他们想出的新办法制成PPT演示出来,针对创新成果进行本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
又如教授《司马光》一文时,播放多媒体动画呈现“小孩落水待救”的景象。课件中刻意设置教学情境,点击鼠标,屏幕上随即闪烁出“怎么办”的问题,引发学生分组参与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小伙伴们搭人梯探身把他拉上来。”“用腰带系成绳子把他拉上来。”“小伙伴们一起把大缸推倒。”教师指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用这些办法都有可能失败而延误救人时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学生此时思维急转,目光转向屏幕。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中假山旁边的石头,石头跳动起来。“利用石头砸缸!”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教师提问:“司马光怎样做的呢?我们来看动画。”这样,不仅帮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的聪明、机智,还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让信息技术融入阅读教学,教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聲像色光趣味效果,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到《海底世界》中海底物产丰富这一部分时,在课件中展示海底世界录像,让学生认真观赏屏幕中五彩缤纷的鱼,千姿百态的海底植物,学生赞叹不已,仿佛置身于海底。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你看到了海底有哪些动物、植物?”组长整理成员讨论结果。教师问:“海底有那么多生物,课文为什么只写几种鱼?”学生又投入到激烈的争论中,明确了课文选材和写法。学生在欢愉的环境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感悟并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多媒体为语文的阅读开启了大门,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呆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 产生良好的氛围, 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用“一个故事,一位作家,一篇文章,一点感触”的方法,让学生把心沉到作品的文化背景中去,去触摸作家的思想脉搏,使学生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作品的技巧,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在教学《琵琶行》一课时,我曾经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我让他们找出有关感情描写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是以情演曲; 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相似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以情绘声。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作者政治上的失意愁闷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在心中唤起他们广泛的同情心,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资料,让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为出色。为使学生真正体会课文中对琵琶曲精妙绝伦的描绘,我将自己从网络上搜索到的琵琶协奏曲《琵琶行》通过音频软件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琵琶音乐的美妙,进而对课文的描绘有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教师正确的阅读指导将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网络媒体信息的博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上网的目的也会有新的认识和定位。
4.开发学生内在潜力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体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
加容量,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如《钱学森》一文,课文讲到钱学森回国在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学生可搜集有关资料,但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发射场景及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情景展示出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会感受到钱学森不愧为“两弹之父”。多媒体教学唤起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开发了他们的潜力。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蓬勃发展,使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收益。因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高效融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网络教学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于振华.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优势及其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4(8).
[2]孙莉莉.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4(36).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引言:
语文是工具性学科,语文教材具有广泛的内容,并且教师需要补充资料以及创设情境来增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为了更好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来进行相关素材的再现。在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展示多媒体艺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把课内知识与问题积极的向课外扩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文稿、动画、音频、视频等手段给学生以形、声、色、光动态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文质兼美的《桂林山水》,读来如欣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学生如果能从视觉上感知广西桂林美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前可精心制作包含桂林山水图片和视频的课件,应用PPT演示文稿显示文中静态图片和桂林山水美景,揭示课题,链接播放桂林山水视频文件,在演示文稿中链接古筝曲《高山流水》,进行配乐朗诵。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开展有效教学做好铺垫。应用课件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信息丰富多彩,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堂教学,使学生在阅读、鉴赏、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拓展知识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新的火花。如在教授《捞铁牛》时,在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捞起铁牛的过程中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在问题情境中,每个学习小组展开激烈讨论,都找到一种捞铁牛的新方法。让每组学生课下把他们想出的新办法制成PPT演示出来,针对创新成果进行本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
又如教授《司马光》一文时,播放多媒体动画呈现“小孩落水待救”的景象。课件中刻意设置教学情境,点击鼠标,屏幕上随即闪烁出“怎么办”的问题,引发学生分组参与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小伙伴们搭人梯探身把他拉上来。”“用腰带系成绳子把他拉上来。”“小伙伴们一起把大缸推倒。”教师指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用这些办法都有可能失败而延误救人时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学生此时思维急转,目光转向屏幕。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中假山旁边的石头,石头跳动起来。“利用石头砸缸!”学生恍然大悟。接着教师提问:“司马光怎样做的呢?我们来看动画。”这样,不仅帮助学生体会到司马光的聪明、机智,还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阔学生阅读视野
让信息技术融入阅读教学,教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产生生动有趣的聲像色光趣味效果,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讲到《海底世界》中海底物产丰富这一部分时,在课件中展示海底世界录像,让学生认真观赏屏幕中五彩缤纷的鱼,千姿百态的海底植物,学生赞叹不已,仿佛置身于海底。这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你看到了海底有哪些动物、植物?”组长整理成员讨论结果。教师问:“海底有那么多生物,课文为什么只写几种鱼?”学生又投入到激烈的争论中,明确了课文选材和写法。学生在欢愉的环境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感悟并理解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多媒体为语文的阅读开启了大门,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好课堂,让整堂课有序而不呆板,学生活泼而不混乱。无论是讲解还是演示,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 产生良好的氛围, 控制好学生情绪和课堂节奏。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用“一个故事,一位作家,一篇文章,一点感触”的方法,让学生把心沉到作品的文化背景中去,去触摸作家的思想脉搏,使学生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作品的技巧,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在教学《琵琶行》一课时,我曾经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笔下的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学生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我让他们找出有关感情描写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是以情演曲; 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相似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是以情绘声。通过这样的分析, 学生对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和作者政治上的失意愁闷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在心中唤起他们广泛的同情心,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提供了生动、形象的资料,让我们的教学效果更为出色。为使学生真正体会课文中对琵琶曲精妙绝伦的描绘,我将自己从网络上搜索到的琵琶协奏曲《琵琶行》通过音频软件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琵琶音乐的美妙,进而对课文的描绘有更深刻的认识。我相信,教师正确的阅读指导将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网络媒体信息的博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上网的目的也会有新的认识和定位。
4.开发学生内在潜力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体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
加容量,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如《钱学森》一文,课文讲到钱学森回国在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学生可搜集有关资料,但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把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发射场景及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情景展示出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也会感受到钱学森不愧为“两弹之父”。多媒体教学唤起了学生的创造力,也开发了他们的潜力。
结语: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蓬勃发展,使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收益。因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要积极探索,寻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高效融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网络教学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于振华.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优势及其优化[J].教学与管理,2014(8).
[2]孙莉莉.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