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人类未来阅读的写作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h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博尔赫斯在《卡夫卡及其先驱者》里说,“作家的劳动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概念,也必将改变将来。”而文清丽的《咱那个》则让人们在阴差阳错的多维度的空间里相遇,这不禁会让读者问:她是改变了我们的过去,还是我们的将来?这个似是而非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多维度空间。
  很显然,整个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暗喻。主人公“我”——作为编辑兼母校文学系小说创作任课老师,这是现实的三维。而一个叫“咱那个”以微信加主人公为好友,并以主人公在一次军训中溺亡的侄儿子自居的人,则在第四维乃至六维之间。作者在写现实的时候是现实的三维,而在写梦的时候,实际早已超出了三维,是实实在在的庄周梦蝶隐喻。作者通过扑朔迷离的描述,让主人公看到另一个世界的状况,让人感觉到这就是她逝去的“咱那个”。理所当然,主人公当然会把“咱那个”看成是她心心相念的侄儿子。而主人公在母校带的一个八人团队的张子轩和微信号那个“咱那个”极为相似,特别是他的地址和微信的“咱那个”相符,使得故事似乎有了水落石出的可能。
  可当主人公满怀希望地想知道结果时,张子轩予以否认。这种看似三维空间人们的追寻和否认,其实是人类对三维空间以外的空间的追寻和否认。而张子轩的地址由河南赤南县变成安徽金寨,由遗址到现代的名字的变换,也似乎在隐喻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变化。主人公一再怀疑自己是在梦中和现实的想法等,正是构筑小说人物在阴差阳错的多维度空间相遇的必要构建,从而使得故事更具有可读性。而主人公在得知微信中的“咱那個”自称是她侄儿子的同学或者文学爱好者,则再从另一个角度隐喻了现实社会的人情的复杂,情感的多变,思想的超维度存在。
  这篇小说的问世,足以改变现实和魔幻之间的界限,改变人们的阅读未来。多维度的写作空间,改变了读者对多维空间的认知,这将是一个永远也猜不出结果的故事。
其他文献
当黎明降临在新年的第一天,李永恒决定去购买一段记忆。  记忆储存师的工作室开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五年前,当这个神秘的人在工作室门口挂上“收购记忆”的牌子时,城里所有的人都被吸引了,小巷里热闹了很多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来尝试出售自己的记忆。几个月之后,李永恒成为他店里的第一个顾客。他卖掉了自己的爱情记忆。  希尔恩——记忆储存师——正在检查记忆储存罐。那是一些看起来像玻璃一样的器皿,但你如果以
期刊
文学走出权力膜拜的阴影之后,却不幸地落进市场的饕餮之口。许多作家“嗅觉灵敏”,跟随市场而“怪力乱神”。文清丽则是其中的“异数”,不疾不徐,潜行于文字的寂静之林。读她的小说,分明感觉温暖人性、抚慰人心的书写使命充盈其间。她新近发表在《作品》杂志上的中篇小说《咱那个》,正是这种使命的具体实践。  “咱那个”是现实的溺亡者,是附体于学生张子轩身上的魂灵,是“爱人”在虚拟世界的“签名”,是每个人都抹之不去
期刊
良马逐,利艰贞。  ——语出《周易》  一  骆玉珠现在越来越像当地人了。她弯下身子在菠萝地里摘菠萝的时候,身后会有人喊一声:“阿妹,挑两个甜的给我包起来!”去镇子上卖菠萝,一辆三轮车的无眼菠萝,一上午就卖了个精光。  不知道是她长得漂亮,买的人多,还是她越来越难看,黑了胖了,像地道的云南农家妇女,惹得买菠萝的人信任。  三个月,不抹防晒霜,抡圆了膀子,在紫外线强烈的云南菠萝地里,起早贪黑,进货卖
期刊
要去莫斯塔尔吗  莫斯塔尔是什么?  一首歌,还是一种饼干的名字?  倪小丫的购物袋里装满了小南瓜和土豆,沉得很。闺蜜林晨的电话打来时,她正在拼命追赶地铁。好不容易找了个空隙坐下来,接通,林晨的声音很模糊,时断时续,但掩饰不住兴奋劲儿。倪小丫无意间瞥了一下窗外灰扑扑的站台,一个胡子拉碴的流浪汉在垃圾桶旁乱翻腾。莫斯塔尔——林晨依旧孩子气地嚷嚷。倪小丫喉咙干咳了一声,问,莫斯塔尔是什么?电话挂断了。
期刊
打开地图,一条条河流如人体的毛细血管,蜿蜒流淌。当河谷开展,河流绵延之时,那条液体之虫便越过城镇,穿过山丘,从高处到低处,一直处于紧张的摸索状态。直至接近大海,它才嬗变为一只蝴蝶,振动翅膀,融于海天之间。  河流是一个变幻不定的世界,或幽绿或银白,是一个比人类安居的陆地更为神秘的世界。河流不仅会流过空间,也会穿过时间。有时,河流近在咫尺——以瀑布的形式挂在人的头顶;有时,河流又远在天边——当它跃入
期刊
《咱那个》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小说。类似于卷珠帘式的书写,是这篇小说最出彩的叙事方式。文章一开头,就抛出了一个最吸引人的悬念:已经故世的亲人,在家乡风俗中甚至不能提名道姓的“咱那个”,突然通过微信与姑姑“我”联系了,并且其中所描述的生活细节,是那样的细腻与真实。这就好比一挂原本遮挡住过去与现实的珠帘,被作者用巧妙的笔触唰地卷了起来,引诱读者的目光穿越悬念与矛盾制造的藩篱,一路追寻了过去。  但是,珠帘
期刊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的”,读完文清丽的小说《咱那个》,鲁迅先生的这句话便冒了出来。与其说这是作者在讲述“咱那个”故事的由来,不如说是张子轩利用“我”对侄子的思念之情,靠讲故事接近“我”,为自己谋得工作的一个费心经营,他蓄谋已久而且动机不纯,一步步套路“我”,就如同纳博科夫笔下的老教授一步步俘获年轻单纯的“洛丽塔”。  故事徐徐展开,张子轩如同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现实和网络中不断变
期刊
读罢小说,除了感受到作者匠心布局的策略、一个军校毕业生对人生设计的策略,更让人感到了小说中包容的暖暖的亲情,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拘无束、灿烂绽放的美好,更感到宽厚的悲悯情怀和正义的力量。  《咱那个》这篇小说的结构很讲究“策略”,以明暗两条线,明暗两个人物的信息互动和我的心理活动的相互交织,布设一个个谜团,推动故事情节發展,让读者欲罢不能。  最会利用情感、实施攻心策略的还是作者塑造的军校大学生张子轩
期刊
文清丽的小说《咱那个》表面上被伪装成一段悼念侄子的近乎荒诞惊悚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次女性欲望的书写,以及对女性生命意义的探寻。  小说中“我”是一个“无职无色也无财,也不年轻”的文学编辑,早已步入了中年女人循规蹈矩的平庸生活之中。其实,这何尝不是对女性生命欲望的一场再普遍不过的压制,但“我”并没有那么安分。二十一岁就溺亡的侄子“咱那个”突然发微信过来,无异于在“我”平静得令人窒息的生活中激起
期刊
三十年前,中国先锋派作家们讨论卡尔维诺、纳博科夫、川端康成;二十年前,《活着》《长恨歌》还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十年前,先锋文学不再先锋,纯文学走向一条愈加孤独的路。  如今,不说写纯文学的作家,只怕能静下心好好阅读纯文学的读者也愈来愈少了。纯文学像孤军奋战的勇士,残阳如血,英雄挽歌。于是,纯文学在叙述形式上悄然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不是穷途末路,而应该是曲线救国。  毫无疑问,《咱那个》是一部实打实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