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绘画的当代文化语义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zhiw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玛琳·杜玛斯(Marlene Dumas)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女性艺术家以她独有的视角似乎并不在乎主题的表达,重要的是人物情绪的流露与思想的表达,没有过多细节的描绘,她总是并且具有敏锐的寥寥数笔,用大的颜色关系和放肆的笔触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作品风格让懂得欣赏艺术的人感觉到她是一位率性纯真的并且具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的艺术家,她所关注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的并进行描绘,始终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本文从西方绘画的发展背景为出发点,结合其艺术家的艺术理念,综合讨论绘画作品中的主题等问题,来阐述玛琳·杜马斯的艺术观点和艺术风格特征。
  【关键词】绘画性 传统理性绘画 当代理念 文化象征
  
  玛琳·杜玛斯(Marlene Dumas)1953年生于南非,现在生活和工作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她在南非度过了童年时光中最初的十年,但作为一个白色人种的非洲人,她在自己的祖国一直是一个无法融入其中的陌生人。由于南非种族隔离的政治制度受控于白种人,这令她从小就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我们在欣赏玛琳·杜玛斯的作品时会发现画面中通常线条粗重、色彩单纯,而且极少修饰,模糊了再现性和抽象性、绘画和素描之间的界线,没有任何观念的禁忌。没有细节的描绘,寥寥数笔,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她用对比和模糊的方式表现人物心理和精神状态的不平衡,质疑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视觉和心理的定式,挑战普遍性的价值体系。她的作画过程,居然是把墨泼在画纸上,然后随着水墨的流转勾勒人体的曲线,再用炭笔点化出五官。一位西方画家对水和墨的把握如此自如,而用水墨描画的人体能有如此张力。她在2000年参加上海双年展后被国人熟知的,并且被认为可能会开拓水墨画人物的新方向,许多国内画家受到她的影响。
  随着20世纪中期开始的社会运动和妇女自觉意识的提高,女性主义者对传统妇女创作展开了一连串重新开拓、发现和再评价。女性主义者鉴于女性艺术的次属地位,掀起一股重新发现和评价女性创作传统、彰显女性艺术表达的热潮。杜马斯70年代中期来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艺术大学学习艺术,从此便开启了她一发而不可收的艺术生涯。在杜马斯最初开始学习素描和静物以及人像这些美术基础课程的时候,她就已经表现出自己在素描和油画方面的天赋,1980年她又在阿姆斯特丹的另一所大学学习和研究心理学,并成为在美学上有独特见解的艺术家。
  从浪漫主义开始,绘画真正引入艺术家个人和艺术的关系,打开了现代主义关于个体价值的大门。于是我们在现代绘画中看到的是二元对立的艺术格局和各执一端的个人样式,绘画从此因个性自由表达的需要而难以统合。当绘画的观念性不再是集体规范的时候,绘画和历史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題材上以及创作手段上玛琳·杜玛斯利用杂志、电影等各种摄影图像,她的画面如同社会学研究,坦率地呈现了种族、性、宗教问题,揭露了人类本质中令人难以置信的荒谬,令人感到既亲密又疏离,在艺术观念方面,由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大多充满雄赳赳的阳刚意味。艺术家笔下的女性,不论在绘画或在艺术作品中,都是为要满足男性的欲望而设,男人以稳妥地建立了一个以心灵、精神、理智为主的世界,轻视肉体、感官、欲望和情感——即一切经常与女性关联在一起的东西,杜马斯并不在乎主题的表达,注重的是人物情绪的流露。她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凝视着我们,画面中人物对观众坚定的凝视暗示着他们的生存状态挑战了我们的道德观和社会意识形态,映射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脆弱和压抑。在看似不经意的安排下,玛琳·杜玛斯所表现的美不在于现时的、表象的感官愉悦,而存在于希望与失望、被珍爱的被遗弃的永恒裂痕之间。
  在绘画艺术的长河中,杜马斯已经是荷兰最具国际声誉的女艺术家之一,她的绘画含有性隐喻的暗示了在她的现实世界的精神状态,在我们凝视她那黑色调的画面和单一的主题时,很容易感到精神上的共鸣,可见杜马斯在探究现实生活时是发自心灵的描绘的,在关注她的绘画艺术的同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画面中要告诉我们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样的作品去解读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借助对方的眼睛我们会发现更多我们正在寻找以及将要表达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魏尚河著.我的美术史.第1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林曰惠著.忧虑与希望——解读画家玛琳·杜马斯及其作品.原载
   于美术观察,2005(5)
  3李银河.女性主义.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
  4来自内心:玛琳·杜马斯.载于当代艺术家,42
  5Marlene Dumas.Phaidon Press(March 30,1999)
其他文献
教师给学生解疑答难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讲究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为了真正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笔者认为:教师释疑必须做到“五适”。下面结合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对此作一简要分析阐述。  1对象要适合  教师解答疑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握好释疑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释疑方法,做到释疑与对象的切实相符。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要清楚释疑对象数量的多少,部分学生的零散疑难则个别讲解,多
期刊
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有风格的教师才令人羡慕。风格即人,只有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和批判的教师才会有风格!  教师教学风格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它包括教师在仪表、语言、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一种长期修养,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积累。或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而富有吸引
期刊
学生学习没有不做练习的,每门学科、每块知识都有相应的练习。凡是练习,总具有一定的功能,总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思想政治课的练习,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需要达到哪些目的?概括而言,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考查检测功能  在某一框、某一节、某一课、某一单元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或学习结束之后,以及在进行综合复习时,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对该部分内容的学教情况进行检测,一是考查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考查教
期刊
1 问题的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当然数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当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结构包括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五大成份。其中,监控系统处于支配地位,对其它四个系统起着定向、控制和协调作用。这种监控系统也即元认知,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思维其它方面的发展,也影响着数学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的元认
期刊
【摘 要】 教育“顽劣”小学生问题是小学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之一,如何教育这些祖国的花朵,把他们培养成国家的栋梁,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笔者通过多年的从教经历,总结出尊重学生、欣赏学生、鼓励课外阅读及与学生做朋友等几个做法,与同仁商榷。  【关键词】 尊重 欣赏 课外阅读 做朋友    在小学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小部分学生,他们课上不认真听讲、爱搞小动作、甚至影响课堂纪律,课外淘气调皮、
期刊
【摘 要】 “生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小学美术课堂教育也需要“生本课堂”的回归,亲近学生,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绘画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创造感悟和欣赏交流中获取灵感,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通过“转变观念,实现课堂新形态;以学定教,二次开发教材;实践为基,践行生本课堂;欣赏激励,善待学生差异”, 立足唤起学生与自己生命与自己心灵的
期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这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说,“优秀”并不是用来描述人们的行为而是用来描述人们习惯的词。大家熟知的寓言“兔子和乌龟”中,兔子天生脚快,其奔跑的速度远胜于乌龟,然而,它跑了没多久,却躺在路边睡起大觉来了。平心而论,兔子在奔跑这一行为上不可为不优秀,但它最终还是做了乌龟的手下败将。乌龟究竟拥有
期刊
【摘 要】 第一,正确把握知识能力的培养与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第二,要正确把握教学过程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第三,正确处理学生回答与教师评价的关系。第四,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第五,要正确处理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第六,要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理念和行动的关系。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实施了12年,它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
期刊
在学校教学公开课活动期间,作为校长的我也不例外地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九年级上期《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第三课时)。在交流教学反思时,我从这节课堂教学说起,谈到了教材处理、信息技术运用和高效教学问题,得到老师们认可,现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  1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意识,灵活处理教材  在“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教材内容安排上,有两个“动脑筋”、两道“例题”、两个“说一说”和两道“练习
期刊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字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可以说,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出色。美国的学生放学回家,父母关怀的,不是你今天回答上几个问题,不是你得没得满分,而是面对学习内容,你提出了几个问题,特别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