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学风格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e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有风格的教师才令人羡慕。风格即人,只有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和批判的教师才会有风格!
  教师教学风格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它包括教师在仪表、语言、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之处,是一种长期修养,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积累。或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而富有吸引力,抑扬顿挫而富有感召力;或沉稳、不急不躁;或俱到细致、条理清晰;……风格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是对这一环节富有个性的优化处理。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入格”、“升格”、“风格”和“无格”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四步曲。
  第一“入格”就是向优秀教师学习,模仿他们的教学模式、技巧等。其中,多听、多看是入格的基本方法,其主要途径就是“模”课:模仿优秀教案的“精妙之处”;看优质课的光盘或录像,模仿优质课对教学各环节的把握;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模仿不等于“全盘照收”,更不能“拿着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而应当结合实际的教情、学情,对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者优质课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与创新,借鉴、吸收别人的养分,并融入自己的智慧与独到的见解,以达到“借智补智,借力使力”的目的。同时,入格还应从宏观去把握,即教师要重点思考别人的教案(或优质课)是怎样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我”今后应怎样去做,等等,进而反思自己备课的程序,把握备课的切入口。总之,学会模课是年轻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环,但又不能“痴迷”于模仿,否则,就会导致思维“僵化”。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更何况,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他们长期研究教学的积淀,是无法“模仿”的。
  第二“升格”:在模仿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后,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思考,刻苦锻炼教学的基本功,逐渐实现使别人的经验“为我所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方法探索性地教学,迈出建构独特教学风格的重要一步。这个过程就是年轻教师“磨课”的过程。一个“磨”字,其中的往复和历练可见一斑。磨理念、磨学法、磨学情,磨刀千遍磨出锋刃,磨课千遍磨出见地,磨人千遍磨出人之激情,磨到最后是超越自我,磨出新的意识。磨一遍是熟,磨两遍是疑,磨三遍变纯,磨四遍成样,磨至九遍才见精。刀磨精,何愁柴不断!“升格”磨课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关键阶段。
  第三“风格”:“升格”之后,年轻教师的“悟课”就成了必由之路。所谓“悟课”,就是在学习了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并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教学技巧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进行再思考,以形成具有教学特色的过程。就教师个人的备课而言,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反思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悟课”的过程;而就教师群体备课而言,思想火花的碰撞,集思广益的达成,其实也是善于“悟课”的结果。“悟课”的运用之妙,当存乎于心耳!“悟”的过程是将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技巧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理论的内化过程。因此,没有“悟”的过程就没有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磨”的过程还需要“以悟带模”、“以悟领磨”,而不是“以磨淹悟”、“以磨埋悟”。只有这样,才能“磨”得水灵,“磨”得神秀。正由于“磨”与“悟”的有机结合,才使得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问题的设计有了深刻的认识。而那些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们之所以能很好地“悟课”,在讲课时信手拈来,出神入化,也是因为他们大都经历了多年的“磨”课过程。
  第四“无格”:无招为有招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标志着教师成为了一名成熟的教学艺术家。这时,他们的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且一式、一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俗话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齐白石先生也说过,“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这对于教学风格同样适用,“无格”才是至格,这也是教师的毕生追求。这一段教学中,从内容的处理、方案的设计到方法的选择、过程的组织都应表现出多样性与稳定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的有机统一。
  数学课本就教无定法,如果教育的空间最终被所谓的制度和模式充塞,教育的理想魅力和人文光辉将如星坠平野,荡然无存。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有人非要按照统一的模式,如新授课模式、复习课模式、实验课模式、练习课模式等,按照几步、几环节,像工厂里的流水线一样操作数学课。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评价方案,其中就包含了是否按照统一的模式讲课。如果有老师不按照统一的模式上课,就给予否定,扣分惩罚。这是小学数学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笔者认为,任何整齐划一都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学校应宽容和支持“另类”教师的存在,給共舞之外的独舞保留一点自由空间,给缤纷的个性搭建多彩的舞台。事实也证明,只有大鼓冬冬,小鼓唰唰;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演奏出来的乐章才能和谐悦耳。正所谓不拘一格才能出人才,不拘一格才能有风格。
  “入格”、“升格”、“风格”和“无格”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四个基本阶段,也是教师构建自已独特教学风格的必由之路。风格即人,让我们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吧!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富有生气,一方面要注意灵活运用几种提问方式,一方面又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使提问艺术日趋完美。  【关键词】 激发 点拨 因文而异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要求:“阅读教育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索、讨论”,“教师在必要时予以释义解惑,并从学习方法、思维方法上加以引导、点拨。”用提问点燃学
期刊
因为农村初中学生基础较差,又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长期以来,英语教学费时多,效益低,方法陈旧。要想改革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关爱学生,面向全体  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偏爱优生,不爱差生。教师不爱学生,导致了学生也不敬爱教师,教师不相信学生能学好英语,学生就没有信心学习英语。因此,教师要学会爱学生。有了爱护,才有信任,并据此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生学习态度不同,掌握语言技能的速
期刊
我校高中化学新课改实施三个月以来,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下面就谈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践和几点反思。  1 要求化学教师掌握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特点有:一是鲜明的时代性。由于过去的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科学无论在基础研究上还是在工业生产中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因此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对大家发展有用的化学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突出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上,
期刊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1 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应深刻地反思我的数学教学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  目前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
期刊
【摘 要】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在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理论指导,遵循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我努力探讨了一条适合高中生文言文教学的路子,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 举一反三 循序渐进 自主学习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不解的问题,并产生焦急、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这些心理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既体现了学生个性思维的活跃性、积极性和深刻性,也是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创新性的表现。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积极思维的动力,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直到从最新的思维角度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  
期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有效教学,所谓的“有效教学”,这是一个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它是指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因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难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能使学生获得发展,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和谐统一协调
期刊
【摘 要】 课堂设疑提问是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因而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占有重要地位。什么时候设疑要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准时机,巧设疑问,设计的问题要灵活、新颖、准确。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设疑 提问 技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疑”。所以“疑”是学习的关键,只有会“疑”
期刊
教师给学生解疑答难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讲究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为了真正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笔者认为:教师释疑必须做到“五适”。下面结合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对此作一简要分析阐述。  1对象要适合  教师解答疑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握好释疑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情况,施以不同的释疑方法,做到释疑与对象的切实相符。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要清楚释疑对象数量的多少,部分学生的零散疑难则个别讲解,多
期刊